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我国经济要跃上新的台阶,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之路。本文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湖南省为例,结合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三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同

1引言

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发展工业本身包括农业产业化;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城镇化趋势亦将日渐突出。因此,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试图从协同理论出发探讨“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2“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二是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四是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五是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2.2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实质上是指国民经济由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化的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交换的社会大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经过工业技术的改造逐步转变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的工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作用。

2.3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服务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为农村产业化提供“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起生产基地集约化,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在产业化生产中,生产采取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方式,并且要求人员素质高、经营管理规范化。这一方面排斥了低素质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富余劳动力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之后涌入城镇寻找就业门路,并逐步转化为城镇常住人口,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

3湖南“三化”的现状与问题

3.1“三化”所处的宏观环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湖南省“三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三化”协同推进所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宏观环境亦逐渐具备。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协同推进“三化”建设准备了初始的物质基础;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80年的77.0:14.1:9.9变为19.2:40:40.5,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三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是“三化”进程迈出新的步伐。200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2.6%,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增加值增长2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增长27.7%。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润13亿元。产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2“三化”发展现状

(1)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工业经济作用力不断增强。2002年,湖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340.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06%上升到4.2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2%。2002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9.23亿元,增长16.1%,比上年度高出2.3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22%,成为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978年到2002年湖南省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260.6万人上升到584.48万人,净增323.88万人,成为了吸纳城乡劳动力的主力军,推动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湖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大跨越。

(2)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多元化经营逐步形成。一是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日益明显。湖南省各地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了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二是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增强,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加快。2002年,湖南省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1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4%和8.3%。湖南省517家市州及以上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近200万hm2,辐射连接农产500万户,直接带动农户300万户,收购省内农产品原值18.64亿元,占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14%。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率逐步提高。湖南省现有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49个,现货成交金额150多亿元。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营销的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场网络正在形成。2002年,湖南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1%。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推进,使农业与工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的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到2002年底,湖南省市镇人口为2121.1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2%,较2000年提高2.25%,年均增幅为1.125%,比1978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幅高出0.295%,城镇化进程表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明确了以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增强。2002年,国有企业下岗人数较上年减少14.4%,镇从业人员增长3.5%,吸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655万人,增长13%,对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凸现出米。

3.3“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化水平滞后。总体看,湖南省工业化水平至少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年,落后东部发达地区10年以上,甚至落后于中部地区的整体水平。2002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1.66%。人均GDP较全国水平低17.65%,大体相当于全国1999年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当于全国1992年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2002年湖南省城市化率同全国的差距扩大到了7.1%,比辽宁低23%,比黑龙江低20%,比江苏低12.7%。城镇化水平滞后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直接表现在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外省城市地区转移,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人力、物力难以集聚,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而形成了市场瓶颈。据统计,湖南省农村劳动力60%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20%转移在中西部其他省份,只有20%转移在本省城镇。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湖南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8%,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产也不到30%,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5%,大量的农产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农民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湖南省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1:0.7,而我国平均水平为1:0.8,发达国家则为1:5左右。农业产业化滞后,使工业化遭遇了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与农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4“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4.1开放式系统的建立

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及推进的必要条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新型工业与新型农业之间都应该进行有效地协调与反馈,通过系统之间的互动不断交换能量与信息。具体对策建议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可能是有序结构之源,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之源。平衡或稳定状态通常难以促进系统的发展,“三化”同样需要借助于外界对系统施加约束来实现。具体建议为: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度,扩充提升非农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注重改革改制。对现有国有工业企业,全部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改组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品位的优化,带动招商引资,既为城市化融资铺路,又推动工业化进程。

4.3寻找适宜的相变参量

相变参量是协同支配原理的力量源泉,当该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才可能发生相变。对于“三化”推进的过程而言,创新机制始终是主旋律。因此,“三化”的协同推进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纽带,以产业化为主线,突出优化环境、建设中介、创新机制、招商引智四个重点,狠抓基地建设,才可能形成“三化”进程的持久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上海合作经济,2004(10)

2王志雄.传统农村工业化面临挑战及其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刘明国,王宏彬.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反思[J].农村经济,2004(12)

4党新益,姚远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协同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