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业结构升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产业结构升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比较优势战略”的推行损害了国家的知识技术力,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底端,产业结构趋于低级化。尽管片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积累了一些货币资本,但由于知识技术力的缺失,这种单纯的货币资本积累难以转化为产业升级,中国企业被锁定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因而中国应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知识技术力量的培育与成长。

【关键词】比较优势战略产业结构升级知识技术力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宣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内生结果,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有效性在于按比较优势选择产业。中国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应该融入国际分工,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快速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进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产业结构升级不完全等于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产业升级更意味着知识技术力和产业附加值的上升。一个国家学习、消化、吸收、模仿、改进和创新知识与技术的能力,构成这个国家的知识技术力。显然,知识技术力要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其组织形态。可是知识技术力只有在知识技术型的生产实践中才能获得,国家一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都从事缺乏知识技术含量的工作,知识技术力就无从培育,即使能够积累一些货币资本,产业结构也无法自然升级。

一、“比较优势战略”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低端

1、“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实质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简单地从人均资本的视角出发,将产业的基本类型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并认为落后的中国只能从事前者。其实,以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为标志,产业还可以划分为低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和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而将两种划分结合起来,对于正确选择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属于低知识技术含量类型。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有少量可能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含量,但在知识技术落后的中国,能自然发展起来、具有“自生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然是低知识技术含量型。因此,“比较优势战略”学派鼓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质就是鼓吹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

2、“比较优势战略”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过程

(1)起点。在奉行“比较优势战略”之前,新中国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在国家保护和扶持的条件下,只用了短短的20多年就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部门,实现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整体不算先进,但已具有一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知识技术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其他国家基本上不存在高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知识技术力几乎未曾积累,将全部资源用于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不存在什么损失。但中国已经在众多的高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还培养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一旦放弃,巨额的存量资本和所有的高级人力资源基本上将损失殆尽,知识技术力趋于毁灭。

(2)政策导向。在国际垂直生产分工链条中,产业所属的位次是由其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所决定的。高知识技术含量意味着高的生产率,就能获得高附加值,从而位于国际分工的高端;反之亦然。因此,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在已经建立起众多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的基础上转而将其放弃,却发展纯粹的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不仅使以前巨额资本积累化为乌有,而且在国际分工中主动放弃了高端产业或产业的高端,滑向低端产业或产业的低端。

(3)结果。一方面,实施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战略”后,资源都流向低级产业使得高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后续资金面临枯竭。没有了后端的国家扶持,又在外国企业的冲击下难以获得前端的市场哺育,高端产业很快就一败涂地,有的低端挣扎或改行、有的破产倒闭、有的被外资收购。另一方面,中国大量承接国际产业的迁移,大力发展以“两高一资”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成长为“世界装配车间”。与之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几乎完全依赖国外的技术装备来运转,而本身缺乏知识技术含量。产业的逆向变迁导致国家知识技术力迅速下降,产业结构趋于低级化。据报道,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日、德的5%左右,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二、知识技术力的缺失使资本积累难以转化为产业升级

1、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

常常有人把产品结构的变化当作产业结构升级,认为从生产衣服、鞋子到生产彩电、空调,再到生产汽车、电脑和手机,这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然而,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低技术产品生产链中有高技术的生产环节,而高技术产品生产链中有低技术的生产环节。在产品全球化生产的时代,判断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级别高低的尺度不再是产品,而是工作,是从业者的工作中知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低。尽管我国生产的产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但各个产业所做的工作依然是低知识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先进性不是源于在我国的工作,而是源于进口的高技术的设备、材料和零部件,源于在国外的生产流程,产品的主要价值也没有归属于我国,而是归属于全球产业链中的外国企业。所以,在国内工作低级化的状态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很难谈得上升级。

2、“比较优势战略”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的原因

在“比较优势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以牺牲高端产业为代价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积累了一些货币资本,但很快陷入市场需求狭窄、外资企业竞争、生产高度过剩、市场定价权丧失和资源环境恶化的困境。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更给其致命的冲击,长期辛苦换来的以外汇储备为主要形式的货币资本积累也发生大幅缩水。随着企业生存和经济增长的日益艰难,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举国上下迫切的呼声。然而放弃高端产业容易,想重新占领却很难。因为进入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光有货币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打破迷信的勇气和自主发展的决心与信心,要能取得必要的设备、仪器和关键物资,要有专业的研发人才、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内行的管理队伍,还要有对高技术国货的需求。然而“比较优势战略”的长期统治使得市场自发地突破这些障碍困难重重。

(1)思想观念问题。“比较优势战略”让中国自觉地接受了国际垂直分工低端的定位。多年来,高科技被涂上了神秘的光环,中国人做不好也没必要做的说法甚嚣尘上,比如按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换技术、自主研发不如购买外国现成技术等等。在这种思想的禁锢下,仿佛中国人就应该低人一等,自主发展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好像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行为。

(2)技术装备问题。很多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需要某些关键性的技术、装备和物资,但国内一时难以提供,想要快速上马的话只有从国外进口。然而,尽管我国高度对外开放,但发达国家却在多方面违反自由贸易原则封锁中国,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对华出口管制极其严格。比如美国就宁可保持对华大量贸易逆差,也不允许美国企业卖给中国敏感性管制物品。发达国家自己有钱不赚,使得中国有钱也买不到技术装备,从而也就阻挠了中国建立与之竞争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这充分说明,知识技术差距才是国家间经济差距的根源,发达国家的核心利益是维持并尽可能地扩大这种差距(3)高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问题。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人是第一最宝贵的资源,只要有合适的人,什么物都能创造出来,也就不怕封锁,产业的前途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力资源条件。由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货币资本,中国目前发展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相关的高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包括技术队伍、管理团队和熟练技工等。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是培养高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的基础,但光有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因为其培养的只是人才的毛胚。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高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只有在具体的高级产业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国家的知识技术力也是随着其高级产业的壮大而成长的,两者是相生相长的关系。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迅速,大学毕业生成倍增长。但由于多年来“比较优势战略”的冲击,民族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逐渐没落,大量发展的都是低知识技术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得大学生失去服务对象,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难问题。各类毕业生和转业者在低知识技术含量产业中从事着学非所用的简单工作,不仅不能成长为高级产业所需要的高级和专业性人才,而且原有的知识与技术也逐渐消退,久而久之,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趋于下降。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幼稚企业根本无法同成熟的外国企业抗衡,自由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壮烈牺牲或退避三舍。

(4)市场需求问题。因为提升人力资源、缩小知识技术力上的差距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国产的高知识技术产品要缩小与外国同类产品在质量与成本方面的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过程,企业需要巨大而持续的投入,由于“比较优势战略”反对保护和扶持,高技术国货的生存和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场份额。但消费者的本性是求新求好求廉,国货既然落后于洋货,购买洋货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即使在国货与洋货相当,甚至国货还略优于洋货的情况下,不少消费者也对国货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感和偏见,使得国货的市场迟迟不能打开,品牌也难以建立。这样,后进的中国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以完成知识技术力的成长和产品的成长。同时,中国的竞争性企业普遍本小利薄,承受不了巨大而持续的投入,从而高度功利化,总是拒绝不能立竿见影得到市场回报的投资,不愿从事自主研发,因此也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三、结语

“比较优势战略”损害了国家的知识技术力,资本积累表现为单纯的货币积累,这种纯货币性的资本积累只能继续用于已经高度过剩而危机四伏的低级产业,或者用于投机制造经济泡沫,却难以转化为健康的产业升级。中国当初退出高端产业的结果换来的不是更快资本积累下的更快产业升级,不是退一步后的进二步,而是遭遇国际金融洗劫和永远地被锁定在了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毫无疑问,只有立即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回到国家保护和自主创新的路线上来,致力于知识技术力的培育与成长,中国经济才能重获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钟庆: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4]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

[5]林毅夫:推行比较优势战略[J].中国市场,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