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本思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二、人本思想的本质
三、人本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
四、人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现状
五、扶贫开发中的人本思想
六、以人为本搞好扶贫开发
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关键是贫困人口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的提高,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信念,以积极的心态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技能。政府在引导、教育和扶持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主意识,加大人文关怀,帮助贫困群众从封闭落后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中走出来,在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生活中增长信心,提高能力,开阔眼界,自主发展,走上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人本思想的来源
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需要,强调人权和人的社会平等地位。人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的思想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古已有之的成语,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亲,社稷次之”。《左传》有云:善人,国之主也。《礼记》中也有“如保赤子”的说法。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而不再以“神”和“来世”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成为冲破黑暗时代的伟大曙光。马克思把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当做他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的理想目标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他极其重视人的自由活动与实践的重大意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最为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最为强调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哲学。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基本内核。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全会发表的《公报》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有"五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思想的本质
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的,如果相对于政治形态而言,则称之为民本思想。人是所有经济社会活动的制定者、参与者和享有者;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人是真正的“主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经济关系,是人与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相互联系,经济学所揭示的所有规律无不有人的因素加入其中。离开了人的经济活动是不可思议的。既然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人,而人的行为又受先天素质(如智力与体力状况)和后天受教育状况的制约。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道德品质、气质与气量、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感情、行为举止、家庭情况乃至个人嗜好,在经济活动中反映出差别来。对一个社会,无论是行政的、经济的还是法律的,都是人们意志的贯彻。一项经济政策或法律条款的制定是人的活动,要使其贯彻下去同样是人的活动。进一步讲,政策法规制订的依据本身就是人。人本思想的本质应该是:人本原则。即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国家是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人民之家”;人性原则。即提倡人性解放,万类平等,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和谐原则。即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非异化原则。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技术、网络对人的压抑,反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建立人道经济、公平社会、无压抑文明。
人本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需求,同时为满足需求产生了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不仅因人始,且以人展开。在生产要素中,劳动者是能动的、主观的要素;在生活过程中,劳动者始终加入其中,并按人的意志使再生产过程有目的地进行下去;流通过程,更是人的杰作,他们因而创造了市场;生产劳动的产品,是围绕人们的需求进行的,所谓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展示了人们经济活动全过程。在这里,作为经济活动参加者,人是主体。人是劳动者、管理者、计划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类又是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生产活动,一方面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人的社会属性。
从社会发展的本性上看,经济社会的兴奋点在追求利润、追求剩余价值,从客观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现代经济的固有趋势,又要求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本性上应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标。由于以人为目标,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其经济运动的必然归宿点消费相重合。在以人为目标的社会里,对社会经济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对财富增长与人生活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对人的自我完善等等,都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
人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现状
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不仅是各种经济要素不足,还包括与社会发展之相关的政治、文化和争取自主自我权利的"贫困"。所以治理与消除贫困的治本之道,是强化社会权利的平等和保障社会权利的公正的同时,提高贫困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社会民主及自我发展意识贫困是指获取社会发展机会和渠道不足。机会和渠道的存在是一回事,而能否得到获取这些机会和渠道又是一回事。如果弱势群体只要求政府解决经济贫困而不是社会意识和文化信息以及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的话,那幺,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权力的空间越大,各种救济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越多,贫困将随着政府的扶持使"无力者更加无力"。所以,强调特困群体的自我觉醒和积极参与以及自主发展是弱势团体改善自身地位和处境的根本之道。物质救济只能释放没有保障的金钱,而自我发展能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则能赋予穷人一种永恒的力量。力量比金钱更具长远性和根本性的保证。得到觉醒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和机会需要公平,尤其是维护权利的法律,更要能保证人人平等。
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穷人,按照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生活,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种状态世代延续,代代相传,永远走不出贫困的窠臼,如马太效应,贫者逾贫,富者逾富。在靠天吃饭的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他们的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为之奋斗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不但如此,而且随着人口增长,环境越来越不能给人提供日常的生活所需。落后的自然经济使贫困地区的人文环境也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差距,人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觉醒意识还处在“贫困”之中。
扶贫开发中的人本思想
要根治这种贫困状态,就要施之于教育。教人以真,教人为善,做到善待自己和他人;教人以美,可以使他们懂得欣赏生命的意义,用科学、人文、人本的思想来填充内心的空白和愚昧。上世纪早期的中国在外受列强宰割、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面对国人麻木的灵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认为救国救民首先要救人心。在西方,有一种职业是专门救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有问题的人,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被称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助人的时候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具体的说就是帮助这些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社工助人不是单纯的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受助者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走向现代社会,社工助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受助者心灵支持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物质上帮助贫困者人群的时候,也别忘了辅以教育的手段,或者说从长远来看,教育才是根本目的。要把拄着拐杖走路的人变成去掉双拐大步前行的人,教育任重而道远。从人本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本市场经济、或曰劳本市场经济。正是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个性,从而最终促进人的自主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学派把人看作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但没有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梅奥依据霍桑实验,把人看作“社会人”,创建了行为科学理论,在经济管理历史上第一次体现了人本思想。近几年来兴起的各种文化、观点都是具有人本思想的理论。国外实行的依靠群众创新、“学习组织”、“团队精神”等活动都体现了人本思想。我国近年来也一直在应用人本思想。现代社会必然要以人为本,实施先进经济模式,应确立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选择与人的个性相适应的技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创造对人有凝聚力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能和创造力,达到提高生产的有效性,同时又实现人自身价值的目的。以人为主体、为本位定位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政府推动、政府投资、政府立项,政府天天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政府官员整天累得够呛,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时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为此,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真正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以人为本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人本思想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运用,首先是要尊重人、理解人。要尊重穷人、理解穷人,以穷人为核心,在实际工作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穷人的积极性,把外在的工作目标、扶贫措施内化为穷人的脱贫致富的动力,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首先,贫困地区干部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穷人。要经常深入到穷人家里,积极与穷人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和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穷人有思想问题或困难,总是愿意找干部倾诉,干部也总是以乡邻、朋友的身份帮助出主意。在得到穷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后,穷人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进而对政府产生较强的认同感,表现在对政府信誉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对政府的政策、对政府的发展目标的认同,这一认同或内化的过程,是扶贫工作走向成功的关键。
其次,力求把扶贫工作目标同全体村民的需要相结合,结合点就是引导村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发展目标,使目标同每一位穷人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使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
第三、干部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穷人。穷人的生活问题、家庭困难得到政府尽力解决后,村民体会到政府的温暖,更增强了对政府的亲切感,从而安居乐业,有所作为。
人格上的尊重,劳动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关心,在项目建设中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使每个村民对建设项目高度认同,并自觉体现在自己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脱贫致富的目标才能实现。
以人为本的扶贫开发要把知识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投资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高于投资开发自然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动荡使贫困地区稚嫩的经济开发充满风险,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规模开发;而开发知识资源在人本思想的树立和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智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并且对现在知识资源利用不足。因此,扶贫开发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开发知识资源,关键在于提高一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三种能力建设将带动教育、信息和科技三大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公众吸收知识;加快电信设施建设,扩大公众交流知识和信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要树立长期发展观、市场经济观、可持续发展观及人本发展观。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克服依赖思想,改革不适应的体制和建立一个启动内部发展的良性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将外部的投资机会及各种优惠政策与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面向国内外市场形成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树立人本发展观,切忌重物轻人,重经轻社。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重物轻人,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现象。东西部差距固然表现在物质经济基础和地理区位、硬件设施等发展条件上,但更重要的是观念、智力、科技和管理水平等人的因素上。因此,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必须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为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转向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缺乏,人的积极性未能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对于加速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都具有深远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从深入学习、理解、贯彻落实的高度,对以人为本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宗旨观念。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终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人民的利益如何对待,以何种方式处理人民利益,这是一个政权的性质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进一步转变工作观念,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团结群众,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纵观历史变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过程,无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人士及群众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人。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进行扶贫开发,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新时期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
要抓好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教育,立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人才,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舆论宣传手段等方法,鼓励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为知识分子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能够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要树立多数人都是人才的观念,开发各种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要对人尽其才有正确的认识,打破现有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模式,建立全新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度推进人才竞争。要加强人才流动的载体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环境。
要注重人才的培育。人才的培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关系到贫困地区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在贫困地区提倡、形成一种发奋学习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行政领导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要结合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需求预测,有针对、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基础专业人才,当前尤其是要培育一批懂经济、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厂长、经理等高级管理、经营人才,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