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乡对接实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乡对接实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乡对接实现

推进城市化工作,在政策措施、区划调整、城镇规划等方面推动以后,下一步的深化,应在“化”字上做文章,在产业集聚和融合上做文章,主动调整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对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要和城市工业的集群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浙江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必然选择和发展动力。一、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在要求调整二元经济结构

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实现规模经营,如果不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浙江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脱出来,并为他们创造稳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新的生活空间,农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农业创造就业的能力也在弱化;受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加入WTO后,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强;而且农业的发展还受自然生态条件的客观制约。所以,浙江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减少农民,实现非农化,使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显著提高,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的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安排,农民进城就业受到体制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但他们的生活基础仍然在农村,一旦城市就业环境受到影响,这部分民工又重新返农。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在农村寻找农外就业机会,形成星罗棋布的乡村工业、乡镇企业,出现了农村工业的非城市化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只实现了劳动的就地转移,并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另一方面,浙江人多地少、农村工业零散不成规模,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买方市场形成后,高度分散的农村工业迫切需要寻求规模经济。因此,加快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体制障碍,有利于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产业整合,发挥规模效益。城乡经济的整合还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城市现代文明的传播,这也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载体,拓展了空间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一是解决二元经济空间转换的问题;二是解决要素集聚的问题;三是解决现代文明的传播问题。推进城市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浙江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寻找产业集聚的载体,以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浙江城市化问题的提出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化为农村工业融入城市工业化轨道创造了条件,成为农村工业实现空间转移、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载体。因此,浙江许多乡镇和村办工业开始进入工业园区,这种集聚比分散的农村工业获得了更好的外部经济,并节约了土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获得了新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这些农村工业仍然大多集聚在小城镇上。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它还不是效益最好的空间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仍沿袭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模式,乡镇、村经济被牢牢打上非城市经济的烙印。

浙江省推进城市化在实行区划调整,政策推动以后,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都有所拓展,为集聚生产要素、增强辐射功能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村工业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创造了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在全社会更合理的配置资源。行政区划经济不等于区域经济。必须从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来整合农村工业和城市经济。农村工业应进入大中小城市的工业园区,非农化人口进入城市定居,人口的集聚会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移民将带给城市新的活力,创新意识和文化的交融将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村工业集聚和农业剩余人口迁移后,将给效益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资源条件,农村的土地整治、现代园区建设将会给浙江农业一个崭新的发展面貌,也会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形成规模经济。

三、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加快调整二元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文化根源,走了一条非常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多元产权+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城镇集聚,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广泛分布在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这种区域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区域一致性、柔性专业化、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信息的迅速扩散、经济和社会的融合等特征,为产业的集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问题是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区域集聚为基础的产业群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仍然难以走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平台。农村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色是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经营。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根据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市郊的特色工业园区和基地,形成现代化新城区,为区域特色经济找到新的发展平台,是下一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四、调整二元经济结构要从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双向推动

调整二元经济结构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要依靠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从现在看,体制创新的问题更为突出,要从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双向来加快调整二元经济结构。

1.探索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障碍和体制安排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二元的土地制度和二元的人的身份

浙江粮食市场放开以后,为解决二元的土地制度创造了条件,农村出现的土地流转是突破这种二元的土地制度的一种萌芽。浙江省最基本的省情是人多地少。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城市地价居高不下,土地资源制约了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种植业比较效益下降,出现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田抛荒现象。这种反差如果不从二元的土地制度上有所突破,将制约浙江的经济发展。可从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土地转移后部分收益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些改革探索。二元的土地制度又带出一个二元的人的身份。出生在农村的人可以获得一块宅基地,一块耕地;出生在城市的人可以获得社会保障和长期因剪刀差、各种补贴所带来的差别利益。如何最终打破城乡差别户籍,实行统一户籍制,并配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流动创造条件,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可选择若干个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县市,进行城乡户籍一体化试点。

2.城关镇和中心镇应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联结点

农民进城,当然可以进大城市,但大量的人口转移仍然有个梯度转移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县域经济布局应统筹考虑,以城关镇和中心镇为结点,集聚工业企业,这是现阶段浙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选择。只要产业形成集聚,就能实现人口的转移和集聚。

3.城镇规划要把农村这一块带进去,城、镇、村一起搞

现在浙江农村的建房杂乱,基础设施更薄弱。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善,城乡反差更大。农村人口也要合理集中,要建设中心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人口向中心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有了统一的规划,基础设施可以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延伸到农村。农村的教育布局也要因此作适当的调整。工业布局也可以打破各自为政,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有了人口合理集聚规模,第三产业也会发展起来。

4.要对二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

二元经济结构带出我们行政管理的一系列二元化,工业在农村的,冠名为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局管;冠名为集体企业的,由二轻局管;在城市的由经委管。商业在农村的由供销社管;在城市的由商业局管。金融也是这样,商业银行不能到农村,农村信用社不能进城。更麻烦的是二元经济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带来了人们长期的二元思维方式。这种二元的管理体制,在浙江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城乡经济在糅合的过程中,反差尤其大。结合市县机构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要作些调整。

5.加快产业的融合,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条件

农村经济由一开始的“前店后厂”发展到现在的“前市场后园区”。一、二、三产业根据产业链有一种融合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为解决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一是引导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渗透,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抓手,用产业整合的办法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三是进一步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使部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四是加强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互惠性,增强地区间经济的相互辐射、相互带动。

这几方面的思考,主要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共同研究。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现代化;要实现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也必须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保持浙江机制先发的优势,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也是个着力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浙江经济可以在质的提高后,实现量的再扩张。这个课题还刚开个头,下一步我们还要深入研究阻碍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逐个破题。我感到这是城市化推进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是浙江区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的一个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