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平发展和东亚国际关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
近些年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是一个热门话题,也引发了许多争论。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以每年GDP(国内生产总量值)平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按中国修正后的标准计算,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联合国贸发会议去年把中国和美国并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当然,无论从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来看,中国远不能与美国相比,也不能与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但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持续提升和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之一,其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前几年还不断听到一种说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论调,现在这类危言耸听的声音少了,因为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已经是一个举世都能看到的事实,而且是一个难以阻挡、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正如一位西方政要所说,每个人都试图理解并接受(即所谓cometotermswith)中国崛起的政治和经济涵义。中国崛起或者说中国因素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和前途,所以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而围绕着中国崛起存在各种分析和评估也很正常,人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力图去理解或解读中国崛起这个21世纪世界里的新事物。中国崛起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崛起的中国又会怎样对待世界,或者说中国崛起对其所在地区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按照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理论的解释,世界历史上每当新的大国崛起时通常会伴有激烈的冲突,霸权国家和新兴大国围绕着对国际秩序的控制进行权力争夺乃至发生战争,这几乎是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的一条“规则”。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冷战的结束,我们看到,这派理论在解释这个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时表现出了它的乏力和局限性,于是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前者强调了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制度因素,后者强调了理念因素在国际关系互动中的作用。从学理层面而言,三派理论的解释是很不相同的。比如,现实主义认为世界的无政府状态是天生的,这种国际构成决定了大国权力和利益的相争,因而战争冲突在国际格局大变动时期是不可避免的。自由主义则认为由于利益的博弈,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仍然能够实现。而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本身也是由国家造成的,是他们在社会互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他们并非一定建构成一种冲突的关系,也可以建构成合作的关系,或者和睦的关系。又比方讲,我们现在经常说要寻找共同利益,但现实主义更关注的是利益的差异,并认为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而建构主义认为对利益、甚至身份的认同是可以在互动的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三派理论所强调的因素(权力、合作、理念)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要综合起来考虑。我们承认权力因素的作用,但我们也承认合作因素和观念因素的作用,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这个全球化时代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囿于现实主义理论的传统思维方式看问题,就难免失之偏颇,从理论上来说也落伍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少就是以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片面逻辑为出发点的。其实,中国对自己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非常明确,这就是中国崛起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实现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崛起并非是孤立的现象。从较长时段上纵向来看,世界历史上近四、五百年间全球力量结构可以说出现了三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它们都用了数百年或至少二百年左右的时间。第三次是亚洲的崛起,才约莫半个世纪的光景,其中首先是日本、接着“东亚四小龙”和一些东盟国家,现在是印度和中国,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之中。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的崛起显然是东亚和亚洲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再横向看今天的世界,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和中国一样以自己的发展方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谋求和平和发展的潮流。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并且是这个潮流中的重要一员。
二
下面我想围绕着如何看中国崛起的和平发展道路问题谈几点想法。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自身历史经验和国情的自觉选择,它不是外部哪个国家
所强加的。2005年9月前美国常任副国务卿佐利克当时关于中美关系有个重要演讲,意思是美国对华政策现已到调整的时候了,要从过去一直以来推动鼓励北京融入国际社会转变到“促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佐利克先生在这篇讲话中对中美关系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实际上认同了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事实。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首先取决于对自己的定位: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多灾多难,饱受了列强的欺侮和战争之苦,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建立一个独立自强、和平繁荣的国家;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实现发展和现代化的道路,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认识到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谋求发展,而改革才能使自己选择的制度保持生命力,因而在70、80年代之交终于确定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改革开放决定了中国此后的命运,也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历经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实践,中国的和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努力。中国要解决占世界1/5以上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世界历史上任何后起大国崛起时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件事做好了,本身就是对世界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中国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不到美国的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3、6%,日本的4%,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面临着许多复杂严峻的问题和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时要力争一个和平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国内今天有句妇孺皆知的话,叫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了解了中国对自己历史和现实的定位的看法,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可以说,这里面体现着推动中国前进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动力。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一致,并且是当今国际体系的积极参加
者、建设者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人们对于经济全球化,始终褒贬不一,就中国而言,基本是把经济全球化看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看成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重要机遇和历史性条件,关键是如何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把握好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及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提供的各种有利因素,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形成共同利益,推动本身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功,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发展所必需的国际资源,可以通过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来获得。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跨国投资目标国和研发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进出口国,世界公认的大市场之一。
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时代的主旋律是和平、发展、合作。中国对世界大势和现存国
际体系的判断是与时俱进的,改变了过去那种国际体系局外人和挑战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但无法回避它所存在于其中的国际体系,而且程度不同地既受益于同时又受制于这个国际体系。20多年来中国和平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从逐步参与到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中国缔结的国际多边条约已达267个(1977年才29个),几乎包括了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际公约,并覆盖了国际社会多边合作机制的所有领域。中国加入政府间组织以1998年为例已有52个,高出平均水平一倍,总共36个全球性政府组织中国参加了30个,和美国(31个)基本持平。正是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多边条约,中国的和平发展从现存国际体系中获得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活动空间,争取到了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国家权益的权利和机会,同时承担起责任,履行义务,以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应该说,中国实现自身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利益存在着一致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认为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规则都是公正合理的,霸权主义仍然是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的障碍,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来在国际体制方面享有的主导权使其成为主要受益者,不少欠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也往往因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并致使南北差距拉大。即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也经常受到各种冲击和隐患的困扰,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抱有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要求。在我看来,就对全球化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反对的也不是它本身,而是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消极东西。但是,中国并不试图用破坏性的、革命的方式去打破现存秩序,这只会给国际社会和自身带来灾难。中国主张在维护国际体制合理内核和国际社会稳定的同时,通过协商与国际合作的方式,用渐进的方式来改革现有国际秩序的缺失,使之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应当看到,国际体系变动的和平转型,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和人类的整体利益,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是可能实现的,这也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