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自2007年8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元加速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油价迅速攀升,这些都引发人们对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进而拖累全球经济明显失速的担忧。从2007年全年走势观察,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依旧良好,继续延续着过去几年强劲增长的势头,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正处于经济上升阶段,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维持强劲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经济减速造成的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2006年的5.4%略降至5.2%。
展望2008年,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8%,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2%的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4%。
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
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0.6%、3.8%和4.9%。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7%、1.4%和2.8%。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与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8.5%,兑英镑下跌1.1%,兑日元下跌4.1%。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欧元则由25.5%升至26.4%。但本轮美元疲弱对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美国开始享受美元汇率下跌所带来的利益,比如有助于使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增加海外收入带来的利润,抵消对进口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鼓励制造商进行国内生产,创造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2007年,尽管国际油价攀升,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强劲及美元相对弱势的刺激下,美国对外贸易能力增强,出口增长有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十个月,美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1.8%,出口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电信、软件、电脑等),进口增长4.5%,贸易逆差6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7%,预计全年逆差额将出现六年来的首次下降。通过美元的战略性贬值及其他政策,美国较平稳地度过了经济调整期,预计2008年美元难改颓势,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美元贬值属可控制的贬值,而一旦情况出现恶化,各方将会进行干预,因为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虽然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在所难免,但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如私人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商业投资增长强劲,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长期利率处于低位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强劲扩张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低,将继续为美国出口增长创造条件,出口增长又可部分抵消国内需求减弱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过去两年,美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商品的比重已经从38%上升到45%。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连续降息有助于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4.25%,贴现率为4.75%,美联储还有降息的空间,并采取其他措施缓解信贷紧缩,但美联储的政策自主性将受制于通货膨胀的情况。未来美国经济前景取决于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能够使美国经济“化险为夷”。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适度增长,增速低于2007年水平,在2%左右。
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1%,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和2.6%。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6.6%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6%。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2.6%和3.1%,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4%,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2.2%。
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2.1%、2.0%、2.4%和2.0%,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2.6%,第二季度则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长1.5%。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2.2%轻微降至2.0%。
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0.2%,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
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快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向好,加速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兴市场国家快速且稳步的经济增长不仅对本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影响提升。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持续增长,南南合作明显加强,有利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能源和原材料等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出于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经济依然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在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动荡中,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明显波及,各自经济运行较为稳定。出口、投资及消费的强劲增长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经济将比上年增长11.5%左右,将是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印度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在2007年3月结束的2006财年,印度经济增长9.4%,为过去十八年来的最高增速。以前过度依赖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平衡发展的模式转变,受投资活跃、工业和服务业快速扩张以及农业温和增长等因素推动,2007年印度经济将增长8.5%。近年来,国际油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加上国内消费需求旺盛,投资增速加快,2007年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5%,高于前几年7%的平均增幅,并连续八年保持稳定增长。拉美第一大国巴西近年来彻底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平稳,出口增长迅速,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在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有力拉动下,2007年巴西经济增长率有望增长5.2%,远高于上年的3.8%。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继续保持坚实有力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美国经济减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
据IMF预测,200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8.1%,增幅与2006年持平。亚洲多数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流入,同时亚洲国家和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不少国家和地区更积极地到海外投资。2007年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8%,继续在经济增长速度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两国的经济总量之和已占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55.3%。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拉美国家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区内多双边经济整合力度加强,进出口贸易活跃,国际收支改善,失业率下降。2007年拉美经济平均增长率预计为5.0%,略低于上年的5.5%。获益于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的强劲需求和价格上扬,非洲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出现持续发展的势头,2007年仍可取得5.7%的增长率。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处于四十多年来最快的阶段,2007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6.1%,其中该地区石油出口国家对这一强劲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2008年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难以避免,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会处于较好的增长状态。2008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投资、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节能减排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份量更加凸显。印度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以保证各阶层的人普遍受益,印度是石油和某些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尽管面临着卢布升值、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和通货膨胀等风险,但预计2008年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俄罗斯政局稳定,正在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为加入经合组织(OECD)做着准备。尽管人们批评俄罗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工业竞争力不强,卢布升值,物价上升加快,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有潜在风险,但丰富的能源是俄罗斯经济复兴的基础,国际油价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俄罗斯经济前景依然良好。巴西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在生物能源生产、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巴西外汇储备已跃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七位,远高于拉美其他国家,稳健的经济政策、国内需求活跃、外资持续流入、贸易顺差扩大等,表明巴西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2008年巴西经济前景仍较乐观。IMF预计,2008年亚洲发展中地区、拉美、非洲和独联体经济将分别增长8.8%、4.3%、6.5%和7.0%,其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0%、8.4%、4.0%和6.5%。
面对美国经济减速和新兴市场经济强劲增长前景并存的局势,人们开始对“只要美国打一个喷嚏,世界经济就会感冒”的说法产生新的质疑。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年,美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从3%下降到2.6%,但全球经济则加快发展,从3.2%升至4.4%。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并且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认为,世界经济正面临一种“关联逆反”,即美国日益依赖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四、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继续在高位震荡,全球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增加
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自2002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其中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显著,矿产品与非铁金属价格成为各类商品中涨幅最大的,食品与农业原材料价格在波动中大幅攀升,世界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并维持在高位。2007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供求关系仍趋紧张,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继续在高位震荡。世界原油价格从年初的50多美元/桶保持向上波动趋势,9月后更是屡创新高,逼近100美元/桶关口。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这是需求上升、收成不佳以及粮食库存减少的结果,而生物燃料的发展也给粮食市场带来压力,新兴经济体收入不断增加推动了肉奶制品的消费,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压力。而相比于2006年的爆发式上涨,2007年有色金属市场则处于高位震荡调整期。据IMF预测,继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10.3%和28.4%后,2007年非燃料类初级产品价格将再上升12.2%。亚洲开发银行预计,非燃料类商品价格2005年上升13.4%,2006年上升24.7%,2007年将上升12.4%。
从近期看,国际商品市场能源与原材料需求增加和供应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本轮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升主要是受到供求不平衡的影响。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是造成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增长强劲,来自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原油、铜、铁矿石和铝、锌在内的原材料的需求强烈,提供了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的基础。生物燃料生产对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强化了粮食的供需矛盾,导致粮食价格持续攀高。另一方面,商品供应呈现紧缺对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支撑作用。由于新油田、新矿产项目建设和投资及技术方面的困难,加上熟练工人和专业设备都面临短缺,导致新油田、新矿开发时间超过预期。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令日趋活跃的投机基金不断在大宗商品市场上频繁炒作,美元贬值也使得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价格相对上升。上述因素均为国际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了支撑。虽然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总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需求并不会大幅下降。因此,在不发生大的意外前提下,2008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仍将呈现高位震荡运行局面。
在过去几年世界各国通货膨胀尚在控制之中。2007年,无论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疲弱、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涨势的情况下,可能重新对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构成上行压力。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抬头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为避免次贷危机蔓延,美联储向金融市场连续注入巨额资金,并下调利率,同时欧洲、日本也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一是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资金过剩,为通货膨胀埋下种子。由于贸易失衡尚未找到有效的调整出路、美元贬值和顺差国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开始显现。而不断攀升的高油价对全球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成本推动渠道加剧各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据欧佩克(OPEC)最新数据,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预计为8574万桶,比2006年增长1.42%,2008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进一步达到8706万桶,比2007年增长1.54%。2007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大约为73美元/桶,由于全球原油需求旺盛,加上供应趋紧,预计2008年油价将维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走高。凡此种种,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将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五、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适度放缓,但有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自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且增长极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保持旺盛势头,由新技术革命所催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国际经济领域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增多,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也会适度放慢,但有望继续保持升势。
近年来世界贸易发展随世界经济整体走势的变化而波动,2000年以来世界贸易实际年均增长率超过6%,是同期世界生产增长率的两倍。2006年世界出口贸易额达到11.7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为24.7%(按市场汇率计算),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其所带动的生产链条和对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据WTO统计,在世界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2000—2006年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最快,增幅达25%;其次是俄罗斯和印度,均为19%;巴西增长16%。同期,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极为显著,中国和印度增幅均为23%,俄罗斯增长24%,巴西增长7%。在市场需求强劲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带动下,能源和矿产资源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出口贸易活跃,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增长稳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随之提高。2007年,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增幅在15—30%,进口增幅在20—50%。WTO预测,2007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8%下降到6%左右,2008年的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IMF预计,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分别增长6.3%和6.9%,低于2006年的9.3%。
当前世界贸易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不时高涨。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将影响到欧元区和日本等货币升值国家的产品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欧盟一些国家要求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呼声不断高涨,运用贸易救济体系的力度明显加大。第二,WTO“多哈发展议程”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艰难,主要谈判方在要价过高和让步有限中固守立场不肯让步,难以找到平衡点,使多边谈判进程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尽管各方都期待尽快成功结束谈判,总干事拉米也不断努力做撮合和倡导性工作,但近期取得突破的前景依然不明朗。第三,双边贸易谈判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多边贸易谈判难有进展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经贸政策重点转向发展自由贸易区,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谈判步伐明显加快。在许多国家看来,这是应对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受阻的“务实选择”。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已连续三年呈现增长态势,继2004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3.2%和27.4%后,2006年再增长38.1%,全球FDI流入额达到13060亿美元,接近2000年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公司盈利是推动全球FDI流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利润的增长导致股票价格上扬,进而提高跨国并购和收购的交易金额。由于近年能源和矿产品价格上升,FDI普遍看好能源和资源投资,导致跨国公司增加了在采掘业中的活动,使采掘业在全球FDI中的份额有所增长,尽管仍远低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背景下,2007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2006年同期增长54%至581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最新预测,2007年全球FDI增速可能比2006年适度放缓,但有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在世界经济存在严重不平衡、国际油价居高、保护主义情绪在一些国家再度抬头等挑战下,会对2008年的全球FDI流量产生影响,但在短期内逆转FDI水平的可能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