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机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机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机遇

摘要: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国际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行趋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经济面临长达5年的调整期。我国可利用全球经济调整的契机,把握经济发展的节奏,提升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以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内需,坚持“节能、减排和降耗”,提升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经济调整,社会事业,自主创新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国际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行趋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经济面临长达5年的调整期。我国可利用全球经济调整的契机,把握经济发展的节奏,提升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以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内需,坚持“节能、减排和降耗”,提升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走势

1.美国短期衰退风险减弱后,长期调整的可能性增加。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2007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到2%,四季度出现了0.2%的负增长。由于美联储大幅降息和布什政府的短期刺激经济的政策,2008年一、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分别回升到09%和3.3%。但是,进口进一步收缩是形成二季度经济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从长期看,短期的调控政策难以改变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走势,却可能成为推高全球通货膨胀和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这将导致美国经济累积的风险难以充分释放,同时,也会迫使全球经济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

2.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200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到2.6%,今年一、二季度同比放慢到2.1%和1.5%。今年一季度,受投资萎缩的影响,丹麦、爱尔兰和葡萄牙等4国经济增长环比出现了负数;二季度,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环比负增长,导致欧元区和欧盟27国经济增长环比出现了0.2%和0.1%的负增长。

3.日本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内需不足和投资萎缩继续困扰经济发展。

2007年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到2.1%,不仅低于欧元区,也明显低于美国。今年一、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同比进一步放慢到1.2甲。和1%。二季度出口增速下滑为6.4%,环比下降4.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出现负增长。今年6月份,日本通货膨胀达到2%;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通货膨胀率为0.1%。内需和投资不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政府债务过大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将继续困扰日本经济。

4.全球经济调整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走势。

世界经济的调整,不仅受房地产市场自身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且将更多地受全球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目前,国际原油实际价格已经超过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水平,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带来全球通胀压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可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限,而且更多地受到全球食品、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

二、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深层原因

1.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减弱。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迫使信息产业调整,降低信息技术成本,并促使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传统的汽车等制造业领域,也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而使计算机和网络及其支撑的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2006年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美国工业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四季度企业利润开始下降。

2.石油价格持续高位可能增加全球经济调整的深度。

2008年以来,原油的实际价格超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水平。7月份,美国西德克萨斯(WTI)轻质原油和欧洲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45美元,尽管8月份已回落到120美元以下,但其实际价格仍然大大高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水平。同时,粮食和矿产品价格的同步上涨,也给全球带来了明显的通胀压力。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减速的情况下,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维持在高位,可能会迫使全球经济调整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

3.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导致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因素,可能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长期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体现为个别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实际上是一次艰难的利益调整。2006年,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超过8100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为2600亿美元;美元不仅对欧元和英镑大幅贬值,也对人民币和越南盾等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仍会继续释放。

以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为特征的全球化,使很多国家在过去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但其蕴含的巨大风险已开始显现。这种风险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减速、全球经济不平衡延续以及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而不断放大,通货膨胀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难题。2007年以来,全球货物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美国实际进口出现萎缩,国际游资继续寻找新的投机热点,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抵御外部风险的难度。随着全球性科技创新进入新一轮调整期,金融创新需要新的制度保护,全球经济不平衡开始调整,本轮经济调整可能延续较长时间。三、面临的机遇

1.利用全球经济调整契机,理性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10%,经济的过快扩张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很大,内外经济出现失衡,生态和环境形势更加突出。历史经验表明:保持8%-10%的发展速度,不仅有利于国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回归到合理水平,也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因此,不应因经济的理性回调而迷失宏观调控的方向。

2.加大对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转变发展模式。

研发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全球科技创新进行新一轮调整,客观上为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研发产业的发展不仅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也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两税合一”以来,国家并未强化有关鼓励高技术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安排,短期应重点加强制度创新和市场建设;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研发和创新的环境。

3.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在推动内需扩张中的基础作用。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导致国内有效需求难以释放;也导致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社保等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这些问题如果留待工业化晚期去解决,则会成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沉重负担。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如果目前还不充分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在推动内需扩张中的基本作用,不仅会坐失发展机遇,也必然会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的变数。

4.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培养竞争新优势,不断提高国际化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品牌和附加值;要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其次,要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要在规范企业竞争的同时提升竞争力,培养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整体优势。最后,在充分防范风险的同时,有步骤分阶段地扩大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要把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作为支撑未来5年我国金融开放的重点。

5.坚定不移地执行“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政策。

资源、能源和环境将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使我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全球经济调整和国内相关政策调整,客观上限制了“两高一资”产业的盲目扩张,有利于国内“节能、降耗和减排”相关政策的实施。但是,必须进一步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