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外企业创新逻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外企业创新逻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外企业创新逻辑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约10年。近几年经历网络经济低谷、“911事件”、大企业信用危机等,美国经济受到较大影响,但其在较短时间内又继续保持基本健康的发展趋势。人们在探究美国这一时期的发展,目光大多集中在美国不断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以及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身上,创新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制胜的法宝。

美国的事实说明,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的那样简单。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80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以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其内在动因何在?创新在美国又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

企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在经济中的决定性理论,笔者认为,创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一背景下,生产力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从长期看表现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剩以及今天无处不在的创新大潮注定要发生。

人类在各个领域的生产能力不断发展,而一定条件下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总是有限的,在没有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前,社会的各种资源集中在原有市场上,供给迟早将超过需求。这种差距日积月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严重生产过剩(市场危机、供求危机、经济危机)。众所周知如下事实:当今世界,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受着生产能力过剩之苦,而且这种趋势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将愈演愈烈。换句话,如果不发现(产生)新的市场领域,在已有市场领域,某个领域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整个社会各领域生产能力将全面超过各自领域的市场需求,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必将发生。企业创新具备了必要性。那么,出路何在?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改变分配方式,增大现有领域的需求。

企业创新的背景

而20世纪末经济创新大潮的兴起,表明发现新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则可能是既定生产关系下引导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的有效方法。生产力的发展在驱使企业不得不创新的同时,又给企业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这表现在:资本原始积累达到相当程度,科技日益发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人类自信心高涨。还有一个问题,资本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就经历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什么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兴起创新大潮?

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首先,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步入全球竞争行列,生产能力(资源)过剩已经从一个行业、一个国家扩展到全球几乎每个领域;其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再次,新兴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生产能力的形成、增长极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能力过剩的趋势。

处于这种困境下的企业有两种选择:其一,暂时忍受生产能力过剩之苦,等自然淘汰一批企业或市场好转;其二,放弃现有市场,指向新市场。那么究竟什么将决定企业的选择呢?企业是由人创办经营的,那么企业的特点相当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的天性。笔者认为,企业创新是人们求新和求稳两种心理在特定条件下矛盾运动的结果。追求安逸平稳,还是在充满未知和挑战中生活?用特例回答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但从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时代,求稳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都不愿意打破常规去冒险。现代社会,无论国内外,人们选择职业时大多倾向于较为有保障的学校、大机关、大企业,所谓有保障,就是安稳。这种意识,对人类的绝大多数而言根深蒂固,可以看作一个事实。

企业经营与人的生活类似。创新是一件做起来非常困难、伴随相当痛苦、具有风险的活动。从世界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创新的。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在企业内部可能表现为新的产品设计、材料、生产工艺、包装、广告、销售渠道、支付手段、价格策略等,并要求企业更新整体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资金运作等等。更艰巨的是,创新常常意味着面对未知的外部,需要从头开始,很可能需要抛弃过去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如邯郸钢铁曾经由于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如果不改造,企业虽然还可以勉强维持,但从长远看处境会越来越困难,但是如果进行改造,所需资金太多、风险太大,企业自身没有能力承担,一旦失败,将掉入万丈深渊,不堪设想。最后全厂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渡过了难关。

创新的难度,可以从以下现象里得到证明: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甚至某种成功的服装款式,都引发了一涌而上的场面这说明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利润的驱使下,在竞争的压力下,当其它手段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利润、或不足以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时,企业才会创新。而竞争的压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迟早将逼迫企业选择变革。Intel公司是全世界微机CPU行业的霸主,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却主要生产存储器。因为在存储器市场被低成本的日本产品逼得走投无路,Intel公司才万般无奈选择了改行。其结果众所周知,Intel公司获得了重大发展。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美国很多行业都经历了与Intel相似的情况,遭遇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最终,企业大多以自己的努力,找到出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创新。而美国企业在困境中自新的原因,最重要、最简单的一点,就在于它们是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在社会环境中自生自灭,适者生存。当它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遇到困难时,并不指望银行的照顾或政府的保护,只能以本能求得生存。不言而喻,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风险太大而很少被考虑的创新之路,在存亡之际反倒成了一线生机。

实际上,任何策略都有风险,企业经营里的求新和求稳,同样各有其风险,这个道理可能很少有人不懂。但是,人类历史上,创新似乎第一次象今天这样成为各个领域主动追求的目标。这个事实,是不是说明人们都克服了自己历来求稳的心理倾向?

笔者认为,人的天性没有变,但是在大范围事实面前,什么是稳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以前循规蹈矩与稳可以划等号,而20世纪最后几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的变化过程,无可争辩地说明,当今世界,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可能更稳。当今的稳,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

今天,创新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已经成为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应该成为企业主动追求的目标。切中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最初总是稀缺的,企业不但可以获得高附加值,而且有可能奠定企业在新领域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时代,竞争中的先发优势愈发突出,除了企业模式,整个消费的水平和习惯、政府行为、金融及法律环境、社会的文化都会影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

在DVD出现的头几年,国内常常听到很多建议,希望消费者不要赶DVD的潮流,因为DVD制式不统一、节目的片源不多,价格又高。如果大家都想等产品成熟以后再买,那么也将永远没有领导世界的新产品,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新产品在产生之初总是有待改进的,如果消费者总想等,企业都不愿意抢先一步,都怕出师未捷身先死,将永远没有领导创新的一流企业。因此可以说最早生产、购买新产品都对人类(市场)有贡献的。这不牵涉感情道德因素,而是客观情况。虽然从根本上说应该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消费者,消费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了某个企业的利益去尝试新产品,但如果消费者总是抱着老产品不放、不敢或不愿意尝试新产品,对创新将是致命的。

创新在很多时候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法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美国知识产权法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规定异常严厉,单是经济处罚就要做到使侵权者没有能力再进行侵权为止,换句话说,处罚没有上限,有多少罚多少,直到倾家荡产。美国企业的创新是与风险投资结伴而行的,风险投资与成功创新之间如果双方都胆战心惊于创新的风险,纠缠于是先投资还是先成功创新,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创新大潮。

在政府对创新的态度上,有下面几个典型事例:其一,1997年美国政府宣布,三年内不对电子商务征收额外的赋税,并在世界范围内竭力促成各国统一行动,以鼓励其发展,当然可以说美国在兜售自己的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但是别人兜售的就一定别有用心吗?如果其内容反应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作何选择?其二,当IP电话出现时,美国传统的大电信公司利用自己操纵的通讯协会,以IP电话话费过于便宜、与传统电话之间是不公平竞争为由,企图说服政府宣布IP电话是非法的,但是美国政府认为,IP电话的优势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并不触犯相关法规;其三,继AT&T、洛可菲勒被强行分拆以后,微软公司由于涉嫌滥用自己对市场的支配力量打击竞争对手,最终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也面临法院的裁决,有意思的是,微软公司在自己的辩辞中,也以分拆微软将会打击技术创新为重要内容,就是说,双方都承认保护竞争、鼓励创新是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创新之潮的兴起,与美国当今企业机制、金融投向、政府行为、消费模式(习惯)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在上述诸因素之外,是美国社会看重商业成功、追求独特、崇尚奋斗、鼓励冒险的文化影响。这种适宜产生创新的文化只要真正影响了极少数人,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例如,JimClark是著名的SGI公司的创始人,在SGI公司成功之后,由于董事会不同意其激进创新的想法,于是JimClark离开SGI重新创业,后来与22岁的MarcAndreessen一道成功组建了网景公司,开创了Internet上的新时代;SteveJobs也在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成功之后被迫辞职,另起炉灶,与迪斯尼公司合作制作《玩具总动员》轰动全球、观众如潮,近年SteveJobs又回到了不景气的苹果公司,准备再次创造奇迹。在美国的风险投资眼里,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更有价值,与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截然相反。

总之,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引领着创新之潮,无孔不入的文化成为了产生创新的最佳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