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平台搭建创新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平台搭建创新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平台搭建创新管理

摘要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总结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实践,提出了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模型及运作模式。

关键词创新平台产业集群运作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s)的研究论文不断出现,而且数量逐渐增多。最近几年,可以说在全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包括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都对产业集群理论抱有浓厚兴趣。

1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出现的历史久远,但其真正的发展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类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这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地区目前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中大量涌现,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成为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已形成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三大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规模以上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79.74%的销售产值,86.04%的出货值,90.08%的外商和港澳台资本。

但我国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着以下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从总体上看,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弱,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中心,有的企业产业类型和设备状况虽有提高,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品牌文化,仍难摆脱区域性生产者的地位;主要靠资源及人力成本优势构建集群竞争力。有些资源的相对丰富以及人力成本的相对优势构成了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并且在集群中,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大路货产品过剩,管理受传统家族经营方式的制约,产品一旦失去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压低成本,陷入过度竞争,出现“柠檬”市场,使集群转入衰退;集群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不稳定,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有限;企业信息不灵,反映不快;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集群有大量的家族企业和夫妻工厂,管理方式落后;有些集群已经逐步树立了区域品牌,但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没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2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

2.1产业集群创新的概念

已有不少学者界定产业集群创新的概念。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的行动主体是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他地方机构,它们在特定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中外学者库克、阿歇姆和王珺等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根据创新所需的知识源是位于集群之内还是集群之外,把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分为外生和内生两大类。同时根据推动创新的主体的不同,内生的集群创新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企业自发和组织推动两类:企业自发的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实现的;而组织推动的集群创新系统中,非企业的机构充当了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源的角色,更具计划性。

2.2产业集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

根据熊比特的界定,创新是对现存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按照创新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及创新活动产生的后果或绩效,创新又表现为四种不同的形式,即增值创新、根本性创新、企业的系统创新与区域系统创新。作为由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网络型组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清晰的区域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不仅可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为产业集群实现激进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往与合作,导致一些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产生;政府对共同技术研究的支持,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金融机构的风险参与等,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较容易发生。正是通过五大行动主体的共同作用,产业集群内比较容易实现区域系统的创新,因此,产业集群也就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处所。

2.3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

(1)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相同与相近的企业,它们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基本上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为在竞争中获胜,各企业都想方设法在技术上进行改良与发展,努力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技术,而地域的接近性又导致这些技术改良很快又为其他企业所掌握,反过来又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2)大量中小企业对共性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诸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这些中小企业的科研力量一般都较弱,绝大多数小企业基本上都缺乏研发力量,它们往往借助于技术能人实施细小的技术改良而形成一些技术诀窍,对于影响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对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

3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搭建

3.1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创新中心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集体行动的组织者和产业网络的建构者于一身。创新中心的功能归纳为技术开发、信息推广、电子商务、质检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培训、区域营销等。

3.2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实践

(1)产品研发中心。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平台的灵魂,各产业集群应根据集群特点设计和建设产品研发中心。产品研发完全可以市场化运作,即研发出的产品作为商品销售给企业,从中获得回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是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产品创新公司,这些公司通过销售创新设计获得收入。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产业集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创新产品的价值认识存在差距,企业不愿意支付合理的费用购买创新产品设计。结果是,好的设计无法获取应有的回报,产品创新公司难以维持生计。针对这个情况,目前认为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会员制产品研发中心。

(2)产品检测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是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项目之一。在产业集群地区建立一家权威检测机构可以很好地为集群内的所有企业服务。地方政府可以依托产品检测中心对集群内主导产品的质量实施有效监控,有些集群还通过检测中心认证区域产品品牌,杜绝劣质产品损害区域产品信誉。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品牌可以扩大影响,开拓两个市场,整体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水平,对集群经济良性发展十分有利。

(3)教育和培训中心。教育和培训中心是解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培训,逐步提高产业集群地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许多产业集群地区严重缺乏技术工人和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中心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4)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主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集群网站,将集群内的企业联系起来,反映企业供求信息,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依托集群网站办一个特色刊物或通讯,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

(5)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代表了未来商品交易模式,但是,由于纺织品的价格与生产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色泽、手感、织物风格等复杂因素有关,依靠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解决这些商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因此,纺织品电子商务目前尚难以实现。然而,电子商务的理念确实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电子商务的模式可以应用于企业产品推广,与国际买家建立直接联系,创造更多,更深入的商业机会,扩大产业集群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3.3产业创新平台的运作

产业创新平台能否依靠自身的服务维持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是否能够长久存在的问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确立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是地方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分批分阶段实施,切不可只注重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建成了形象工程,与实际情况脱离,导致失败。

确定什么样的经营运作模式,应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广泛地听取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意见,使产业创新平台建成后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平台,能够解决主体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创新平台的商业化运作需要一个过程,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产业集群的不同特点,首先确立经营模式,用好设备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要聘用一流的人才,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必要时应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产业创新平台几年的连续支持和投入,确保其作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目前,由于产业集群仍然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社会分工和协作处于发展中,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难以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因此,由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基金,建立服务于产业的创新平台具有可行性。产业创新平台投资规模较小,不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具有投资风险小的特点。产业创新平台建成后,由行业协会管理和经营创新平台,通过创新服务和会员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可操作性。

应该指出,产业创新的作用是引导和服务产业的发展,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扶持和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功能,将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列入政府重点扶持和资助的项目管理。最终,产业创新平台转变为商业创新服务公司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第二批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确定[J].纺织信息周刊,2004(2)

2王瑾,魏兴民.纺织产业集群效应与纺织品出口的过度竞争——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9)

3顾庆良,寇强.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4(5)

4龙志和,吴梅.广州科技企业集群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

5王国红,高畅.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中介体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