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政策发展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政策发展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政策发展管理

摘要:由于西藏问题的特殊性,建国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改革开放后,西藏经济发展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发展迅速。中央在制定西藏政策的时候,既注意全国政策的统一性,又注重和西藏的特殊情况相结合。自1980年开始,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藏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对西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2004年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之问、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西藏将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指导下,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由于西藏问题对我们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同志曾经指出:西藏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迅速发展。预计到2005年,大多数西藏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西藏经济政策发展和演变,对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加强改革,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建国以来,中央既考虑了全国政策的统一性,又考虑了西藏情况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西藏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同样秉承这一规律,来制定与西藏有关的政策。一般来说,中央就全国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在前,召开西藏工作会议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部署西藏的具体工作在后。

(一)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开展拨乱反正工作,确立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时期,由于、””极左路线对于党的民族政策、经济政策、宗教政策、统战政策、干部政策等方面的严重破坏,西藏人民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样深受其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工作。1980年4月,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全会以邓小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确立了西藏自治区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以藏族于部和藏族人民为主,加强各族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西藏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医治、造成的创伤,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1](会上还纠正了“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左倾错误观念,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2](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荃础上提出对藏工作的八项方针,其主要内容有:中央各有关部门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制定、执行与西藏有关的方针、任务和政策,积极支援西藏发展;全国各有关地方和单位都要根据上级的指示,认真做好援藏工作;重新审订全区经济建设规划,纠正经济政策方面一系列“左”的偏向,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座谈会召开推动了西藏的拨乱反正,使西藏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同年5月22日,等同志率中央工作组到西藏考察工作,宣布给予西藏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有:全部免去自治区群众的农牧业税;不准随便向群众无偿征用劳动力;在所有的经济活动领域,都要放宽政策,不乱加限制;自留地和自留畜,群众自己能搞多少就让他们搞多少,房前屋后爱种什么就种什么,群众手里的东西要允许自由交换,生产可以联系生产力计算报酬;包产到组、到户、到人。

(二)第二次藏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后,西藏的农牧业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改善不快。为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2、3月间,中央一专门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主要原因是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对西藏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搞活经济的措施不够切实有力,在执行党的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左倾思想。针对这些情况,会议决定对西藏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西藏的各项工作推向一前进,“中心是把经济搞上去,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3]。会议要求西藏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把主要精力转移和集中到三个方面,其中首要任务就是“一定要按照西藏的特殊条件,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4]。经过第三次西藏会议,西藏彻底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把工作的重点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议还就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决定,即:A、大力开发能源,发展交通运输事业;B、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农牧林和民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努力办好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D、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加强交流等。为了落实会议精神,同年8月,中央工作组再次进藏实地调研,在分析问题,统一认识以及继续坚持两个“长期不变”(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两个为主”(按照西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在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地推动下,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西藏社会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

在中央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为了改变西藏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同时也是为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礼,中央决定,由京、津、沪、苏、浙、闽、鲁、川、粤等省市,按照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同时决定在内地各省市开办西藏中学。内地援建的43项工程,涉及电力能源、文化旅游等数十个基础行业,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为了完成中央的嘱托,上述9省市先后动员了1.9万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这43项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汉藏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情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各援建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具体努力下,截止1985年,43项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三)恢复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出检验中国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的标准

“”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受到极左思潮的破坏和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80年,邓小平针对过去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要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区域自制”。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原则,而且还增加了一些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198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5]。实践证明,该制度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它在西藏实行有利于西藏人民根据本地方的条件,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本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的谈话提出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6]这为检验西藏工作好与坏、优与劣提供了一把标尺、一个准绳。促进西藏的发展,造福西藏人民是我们对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八十年代末到中共十五大,西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央首先稳定了西藏的局势,然后制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措施,给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稳定西藏局势,奠定新一轮发展的基础

在外国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叛逃国外的达赖集团于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策划、煽动、组织了多起骚乱事件,给西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阻挠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党中央紧紧抓住稳定和发展这两件大事,制定西藏政策。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十分重视西藏工作。1989年10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的汇报,讨论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纪要》,提出“西藏工作要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1990年7月,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做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的决策,同志专程到西藏考察,做出了“一定要把西藏的事办好”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改善能源和交通这两大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不久,一批由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确定。主要包括:“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工程;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青藏、川藏、黑昌、中尼、墨脱公路的整治和改造;扩建拉萨贡嘎机场;改建邦达机场等。1990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把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利益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7]“三结合”政策的提出,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视野。

(二)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加快改革开放,确立西藏发展新目标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兼顾效率和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决定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

1994年7月,在同志的主持下,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在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困难和有利条件,着手解决了促进西藏发展的一系列问题:(1)确定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三点: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第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建立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三,发挥全国支援西藏和西藏自力更生两个积极性,下决心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带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2)制定了可行的发展目标:西藏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00年,力争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接近翻一番,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为下世纪初的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3)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融资、价格补贴、外贸、社会保障、企业改革、农牧业等8个方面给予西藏优惠政策。(4)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依靠西藏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5)进一步加大援藏工作力度,确定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15个援藏省市“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为了改变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其他所有省、区、市分工承担了62项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和使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藏经济发展添加新机遇

中央历来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总书记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8]把少数民族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速中西部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的决定。1999年3月,总书记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贯彻“两个大局”思想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9]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总体上的协调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00年3月10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热地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年,对西藏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封闭保守,扩大对外开放,从西藏实际出发,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新世纪西藏经济发展新战略

自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7年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西藏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打破,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人员交往日益密切,对外开放逐渐扩大。到2000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发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200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开端之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1、中央对加强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社会局势基本稳定的良好机遇,着眼于西藏的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集中力量解决事关西藏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这就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西藏工作的主要任务。2、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新世纪初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3、在会上总结西藏工作的五条基本经验,第一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指导方针;第二条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上来,全党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全国大力支持西藏工作,增强西藏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4、指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西藏发展稳定的好形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西藏各族人民尽快摆脱落后状态的强烈愿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最根本的有利条件是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大力支援。5、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规划、项目、对口支援和优惠政策。6、朱镕基在会上就如何加快发展西藏经济发表了讲话:必须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既有优势又有市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以调整农牧区和经济结构重点,搞好农牧业综合开发,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认真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建设资金投入和实行优惠政策的力度。目前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已经确定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约10.6亿元。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世纪西藏发展与稳定的“两个促进”的任务和目标。在发展方面,提出要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稳定方面,提出要促进西藏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为新世纪新阶段西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同志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88年至1992年,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多年来,同志一直关注着西藏的发展。自1998年“两会”开始,连续七年七次参加西藏代表团的讨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02年两会期间,作为国家副主席的同志,于3月5日在西藏代表团讨论会上,同志提出了“把开发优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的发展思路,并且讲了四个“结合”的发展要求,即把依靠国家支持和坚持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正确发挥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把开发优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今年3月5日下午作为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重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相信,在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西藏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以来[M].(上).人民出版社.1982.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479页.

[2]三中全会以来[M].(上).人民出版社.1982.北京:中共中央文敞研究室.第480页.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6.第444页.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6.第448页.

[5]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57页.

[6]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47页.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第1207.

[8][9]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