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间财富增长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间财富增长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间财富增长管理

摘要科技革命促进了民间财富增长,从民间财富增长与否影响社会稳定的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加强民间财富建设的重要性,得出了民间财富增长是协调发展的稳定器的结论。探讨了加强民间财富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科技革命经济增长民间财富增长协调发展

1科技革命促进了民间财富增长

1.1生产力大发展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主要工业相继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工厂取代作坊制和手工工场制。结果,这些部门的生产量和劳动生产力均有较快的提高。以纺织业为例,1785~1850年,英国全国棉织品由4000万t增至20亿t,增加49倍。尤其重要的是,原料投入与成品产出的增长是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的。据埃利森计算,到1812年,一个纺织工人生产的棉纱数量相当于珍妮机发明前200个纺织工人在相同时间里所生产棉纱数量的总和;另外,纺织品生产力的提高还表现在成本的降低。据埃利森等人估算,19世纪20~40年代,纺纱和织布业的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减少一半以上。

1.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有人曾经谈论工人阶级的贫困化,这只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然而,历史证据显示,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收入在稳步增长。1830年,英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比1780年提高了50%,1790~1805年间,就广大城市和工业工人来说,工人的工资额提高约40%。有资料记载,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半个世纪当中,穷人的人数略有减少,而那些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平均收入比50年前多了两倍。城市为民众提供了种种公共物品,其中包括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数目空前增多的一代代的孩子不仅没有死亡,反而吃的、穿的比以前更好,也有工作可做。

1.3社会结构和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国民经济日益商品化,封建社会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近代社会的结构特点开始显现。首先,英国社会日益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社会的各阶层,随着经济的变动而比较自由地流动于各个经济部门,从而使得各社会阶层,特别是社会上层彼此开放。社会结构上的这种开放性和流动性促使工商业活动的全面展开,加快了生产资料和资本的积累和流动,从而使得经济更加活跃起来。其次,在开放性和流动性发展过程中,工业社会的三层结构开始显露出来。在上层贵族和下层人民之间,中产阶级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发明家和革新家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再次,在农村,由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雇工所组成的三层结构开始出现,这种结构加快了农业的近代化和资本主义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同时,社会日益形成重商、务实、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风气,许多人从事实业活动,渴望赚钱,潜心追求利润。

2民间财富增长的社会稳定功能

2.1民间财富增长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项改革措施适应了新科技革命的需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8.1%,人民生活进入初步小康。

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5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增加就业、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加速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使民众的“钱袋”逐渐鼓了起来。各项改革措施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苏联工业化模式,适应了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加快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转化力度,使我国的经济连续多年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以南京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2年以前的不足500元发展到1995年的5000元左右,以后每年以500~1000元不等的速度持续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前后的300元左右发展到2002年的4579元,增长速度非常快。

民间财富增长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自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与期间的动荡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切致富的道路都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生活水平当中,吃不饱穿不暖,日用商品供应紧张,社会动荡不安。可以说是民间财富增长保障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稳定和发展,而稳定和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民间财富增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2.2没有财富增长,社会不稳定

没有财富增长,民众对政府和社会失去信心,对个人前途失去信心。他们可能采取各种行动来抵触甚至破坏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战后,由于苏联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那种快速、灵活、多样的变化,从而使得科技革命转化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不能及时采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来改善工农业生产,致使苏联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见附表)。

从附表可以看出,原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是呈下降趋势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几乎为0,甚至为负。传统的苏联工业化模式,以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科技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与国防和军事有关部门或项目,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工农业部门的研究、开发、转化工作的经费很少。虽然在国防及重点工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一般的工业技术及农业技术却十分落后,科技革命不能转化了生产力。日用品物资匮乏,物价高涨,人民生活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连年下降,民心逐渐丧失。经济的崩溃和民心的丧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总体上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功,是由于各项改革措施适应了新科技革命的需要,经济高速发展,民间财富稳步增长。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没有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使得科技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得不到发展,民间财富没有增长,最终导致民心不稳、社会动荡。

3重构协调发展的稳定器

3.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教育,减少贫困

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农业人口多、粮食价格低、土地流转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养殖大户希望扩大经营规模,需要成片开发或搭建临时生产用房等,但审批手续繁琐、土地流转困难。

其次,要发展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的只有0.5%。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在农村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依靠这样素质的农民群体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是很困难的。要让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更有效率,按照市场规律生产和改善农产品,让农民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尽快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推动工业化进程等等,无一不与农村人口素质有关。因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

再次,应把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放在统一的整体中通盘考虑,实行城乡平等待遇的就业政策,把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保持更加和谐的气氛。

3.2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发展的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要积极鼓励民众投资,使得广大民众形成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社会风气,形成投资创业的风气。政府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要使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得到延伸,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通过发展非国有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促进其发展速度的提升、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加速其国际化进程。

3.3改变就业结构,实现充分就业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就业。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应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就业,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才有可能缩小与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对扩大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旅游、教育环保、医疗保健和社区、家政服务、社会管理等就业岗位,支持多种就业形式,还可以采取扩大闲暇劳动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等,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此外,对有条件的行业或企业,推行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体制,加强对下岗和失业职工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置好复员转业军人。

3.4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

当前,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就业、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居民的生活风险加大。城乡居民后顾之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即期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要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出发,实施多渠道、多层次、范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的继续服务,帮助解决弱势群体在医疗、住房、子女入学、水电气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3.5调整相关税制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税制,在适度提高起征点的同时,减少级次、扩大级距、降低税率,特别是5000~8000元这一区间内的收入应采取低税率政策,因为这一收入区间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界限,税率过高会影响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抑制消费的扩张,反过来削弱经济增长。其次要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的各项措施。在房产税方面,可考虑在把房产分类的基础上,把中高档私人住房纳入征税范围。当然,这要以进一步规范房产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费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觉飞.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阎照祥.英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