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自主创新能力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主创新能力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自主创新能力管理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左右着国际竞争的格局。对于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课题。论述了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应从营造社会文化氛围、发挥政府功能、培育创新主体、加大创新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发展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来自于对探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有关国家经验的总结。根据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同,把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实现发展的模式,称为资源型发展模式;把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实现发展的模式,称为依附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称为创新型发展模式。目前,国际学术界把具有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优化贡献率在70%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30%以下等特点的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纵观建国50多年来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迈开向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前进的步伐,但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仍处于总量扩张阶段,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排名第28位,居于中等偏下水平,距离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高科技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高科技产品市场需求大,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科技优化贡献率在35%左右。这些都说明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要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对外技术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自主创新。新年伊始,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作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我国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过去27年里,外资和廉价劳力拉动的出口,以及政府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依靠外来投资与国内廉价生产要素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的结合,依靠对发达国家的巨额出口,中国维持了一个加工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尤为显著。依靠这种模式,我们取得了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出口规模巨大,国际收支大幅顺差,外汇储备水涨船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巨大人口压力下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该说,这种发展道路是自然形成的,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经济合理性的。

(1)人口、资源、环境的可维持性差。虽然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劳动力条件。但是,人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当过了劳动的黄金年龄之后就主要是需要供养的消费者。我们不可能永远维持源源不绝的低成本青壮年劳工供给,劳动力供给增速会不断降低而需要供养的人不断增多。未来的劳动力即使丰富,也会是受教育更多、技能更好,从而成本也更高的劳动力。现在所谓“民工荒”,不过是低成本劳动力可维持性方面尚处在青萍之末的一个小小迹象而已。

数量主导的增长模式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损耗,可维持性问题更为明显。资源、能源短缺,价格飞涨;环境不堪重负,污染成本巨增,8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带来健康危机。中国去年消费了21亿吨煤炭,如果照当前的消费趋势发展,未来1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一番。据BP能源统计,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12.6%,但其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1/3之多。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可能会在40年内用光其所有煤炭储量。

(2)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社会发展的落差。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谓不高,规模扩张不可谓不快,但在高增长的同时,经济的结构优化远远滞后,产能明显过剩,尤其是在基础建设领域。国家的产业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自主产业尚待形成。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中,我们长期处于价值链末端,产出很大但赚钱很少,仅靠廉价劳动力的汗水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尽管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品和电子产品市场,但是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国品牌。而且中国的投资依赖于外国技术,既未形成自己的一流品牌,也未发展出主流技术。这使中国政府动员资源启动大项目的经济回报受到影响。当前这种模式若延续下去,只能导致更多的浪费,最终使增长放缓。与此同时,对低成本的依赖甚至迷恋,又使企业不得不靠侵害劳动者利益甚至人身权利来降低成本,致使打工一族境况不佳。

(3)由于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过多造成摩擦和冲突不断。中国当前的出口规模已经非常大,在这个基础上,高增长率很难长久维持。1980~2005年间,中国出口增长了41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6%。单从数学意义上来说,中国也不可能使如此高速的增长在未来25年内,甚至在未来10年内重复一遍。假如当前的出口增势再延续10年,中国的出口将会比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的出口总额还要大,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对策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建立一种崇尚个人主义和个性表达的社会风气,激发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巨大创新潜力,焕发特别能创新的精神风貌,营造特别优良的创新环境。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和鼓励发明人、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3)减弱政府的权力,提升市场的作用。政府相对市场的强权,是导致中国企业短期行为、私营部门发展缓慢以及知识产权创新匮乏的主要原因。若要促进本土技术和品牌的发展,最好的政策就是减弱政府的权力,提升市场的作用。主导中国经济的是行政权力而非市场规则。现有的市场规则往往会被官员随意更改。首先,私营企业担心企业本身会由于规则突然变化,而被取缔或遭遇破产。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做出长期规划,于是只有着眼于抓住短期发展机遇。其次,对于私营企业来讲,怎么处理和强势政府的关系,往往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环节。同官员的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创造短期优势,就能赚更多钱。另外,行业垄断造成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由于缺乏改善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往往阻碍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阻碍市场化改革,限制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降低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因此,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一种基于市场规则的竞争性环境,认真落实2005年2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打破行业垄断,调节经济结构,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4)在劳动保护、社会政策等领域,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不得不转向自主发展和技术创新。一旦经济起飞、生活水平提高,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就会丧失;所以必须及时利用初期发展的积累,提高产业层次,向高薪社会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工荒”和民工工资的上涨是大好事,它是市场对低成本模式的一种自发矫正。一方面可以改善该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有利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它可以造成一种对旧发展模式的压力,对企业的压力,使企业不得不转向更高级的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加工制造,使整个经济转向以高增值活动为基础的发展轨道,并进而向自主发展和创新转变。

要进一步通过立法和已有法规的切实执行,保障劳工权益。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劳动和工作环境标准,工休与休假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对超时工作的严格限制和高补偿制度等等。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进行严格限制,确定合理的能源、资源价格,收取资源税,制定并切实执行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强制污染企业安装环保设备和设施,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施以重罚,以促进企业形成创新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

(5)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完整的政策支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引导企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自主创新型产业和经济活动实行税收激励,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所得的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用于研究开发的设备仪器的折旧,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研发资金对创业投资实行匹配投入;建立政府采购审核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苹的重要内容,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增加教育科研投入,依靠建设研究型大学来进行技术创新。①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人才方面,中国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仅占总人口的1.5%,印度为6%,美国、欧洲和日本约为20%。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4%这一目标没有实现,2002年最高,3.41%,2005年2.16%。光2005年这一年,如果按照4%就少投了2000亿元。所以,要认真贯彻2006年1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落实教育经费。同时,应该战略性地大力突出职业技术教育。自主科研创新使得中国企业有更多的高附加值生产内容,而较高的技术工艺水平使得这些内容能转变成更优质的产品。②建设大型研究型大学是中国发展技术的关键,要让研究型大学复归教研本位。现在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整个教育经费里大约是19%~20%。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22%~25%。中国的大学一旦出名了,就会试图利用这种名气作为资本来赚钱,而教学和研究则面临衰退。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应严格界定教授在大学教职之外所能涉足的工作范围,此外应打消大学教授利用其和大学的隶属关系来赚钱的念头,使他们回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来,更重视教学和研究,而不是商业利益。③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即“研发密度”)虽然有了一些提高,但始终没有达到2%;直到最近,才达到了1.1%左右。在国外,研究项目资助的70%以上用于项目负责人和市场招募研究力量等人员的报酬和支出;而在我国,80%的项目经费用于本部门的装备建设上,即使少部分用于人员,也很少用于市场招聘人员,而是更多地依赖本单位的人员。对于大学科研院所,现有的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和资源的分配,基本上还是延续着纵向“设点”、重点建设“点”的做法,这依然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应该采纳美国式研究基金体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金鑫.增强白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2刘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

3杜祥琬.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J].求是,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