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化经济理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化经济理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代化经济理论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拓和深入,是关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划时代创造;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蓝图,是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贡献。在面向21世纪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深入探讨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和演进规律,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道路和正确方向,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21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中国;小康社会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一般意义

世界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化,随着世界在冷战与竞争中压力加剧,现代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得到了强烈表现,并在实践上演化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为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继续把现代化推到战略高度,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拒绝落后、注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方案。现代化在实践上构成席卷全球的壮观景象,在理论上形成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应该说,仅从经验上感受现代化,还不能掌握其实质,只有从理论上把握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实践上的偏移。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虽然存在千百种表述,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但从理论上形成对于现代化的一般认识,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称为现代性。现代性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结果。从目前对现代化的理解来看,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生产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和标志,而生产社会化所表示的一定高度的生产力即现代生产力,是区别传统的以小农、分散的生产及其水平的。它是现代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进步的第一位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生产力发展尺度上,又区分为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不同水平。

——经济市场化。现代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经济类型,其基本模式必然是对社会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即市场经济。当然,由于其实际形成中的特点,以不同国度相区别的市场经济形式存在种种具体的差异,但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市场化(并且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则是其实质的东西。

——城市化。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移,传统的乡村或逐步建成现代城市,或为城市化所改造,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差别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不仅是居住地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物质生产方式延伸到社会生活、直至精神生活方面的一系列转变过程。

——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社会的物质技术和经济结构的进步,亦将在上层建筑领域引起相应变化,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一步步提上现代社会的建设日程,并成为现代社会的制度规范。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社会将更加重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且在制度文明建设中推进。

——历史活动的主体化。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现代化运动的最后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应当是人向其本质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物质技术上、经济结构上,还是社会与政治层面上,现代化的目的都在于人的现代化,或人的解放,即人在历史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在现代化过程中,人民群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历史活动的主体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却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

如上所说“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在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得到了总结和证实,但在其继续发展中也把这一理论抛到了后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工业比重已经超出发达国家,而其现代化程度却低于发达国家,这是“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原因在于,世界范围里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仍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而发达国家却进入了非工业发展轨道,即工业部门逐步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中国学者何传启认为,现代化已经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的不同之处,突出地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差别。“工业经济的特点是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而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参看《光明日报》2002年4月5日B1版金振蓉文)中国学者在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中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观点,根据当今社会的新变化来看待“什么是现代化”问题,这对于全面地发展地认识现代化是卓有启发意义的。当然,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发展程度的明显差别。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而选择不同的现代化目标,关系到其现代化战略的成败。

总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在层次上递进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作为客观进程与主观作用的统一,现代化要求人们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探索精神,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二、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下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和归宿

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路途上,中国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代里处于领先位置。但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在近代化浪潮推动下,相继走上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在现代化进程中超过中国。落后就会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割地赔款,倍受屈辱。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猛烈冲激起国人自强自立的民族感情,先进的中国人慨然把睁眼看世界和追赶西方列强的意识提到了历史使

命中。现代化理想承载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中国现代化必然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走过的老路。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磨难和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把俄国十月革命后学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以解决中国问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在胜利地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后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历史证明,在旧制度下是不可能完成中国人民期盼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旧制度的人民革命,才是扫清现代化的障碍和打开通向现代化大门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所必需,同时又是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不扫除中国社会前进的羁绊,就无法提出现代化任务和到达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在现代化面前横着一个阻塞现代化通道的旧制度障碍时,奢谈什么“告别革命”,岂不是反现代化之道或把现代化推到遥遥无期吗?正是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刻把握历史本身的昭示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最高纲领和党的当前纲领结合起来,背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向旧制度发起坚决的冲击,去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门。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口号,并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这时,曾自豪地表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更大的贡献。但由于其后党在工作指导路线上的失误,未能及时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干扰和改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

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坚实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同时,也使我们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上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在新中国成立已有二三十年后,仍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是难以解决中国的任何问题的。而在原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所解决的历史课题,正包含在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