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开放型经济结构性转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外贸增长的经济效应分析
外贸出口的增长,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出口的增长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众多生产企业加入到外贸出口的行业,提高了这些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如温州的打火机生产80%以上出口,眼镜行业的年出口额更是占年产值的90%。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促进了这些企业提高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从行业分布来看,温州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类和轻工类产品。这些行业的出口额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7.89%。再从出口规模看,温州的出口总量甚至超过了西部特大城市重庆(该市2002年的出口总额只有10.92亿美元)。
表1温州主要出口行业分布(2002)
行业出口额(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
机电类鞋类服装眼镜打火机总额9.026.674.572.310.7223.2934.0425.1717.258.722.7187.89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市外经贸局计财处的统计资料计算整理。
二是提高了核心企业整合和控制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实力。在温州,每个规模较大的生产型出口企业背后都有着数量不菲的家庭作坊式的小生产企业为其服务,形成垂直的产业一体化或产业链。外贸出口的扩大,可以提高这些核心企业整合和控制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实力。
以温州的大虎打火机厂为例。在大虎打火机生产的产业链上,为其提供协作配套的作坊式小厂竟有400家之多。由于这些家庭企业具有专业化生产、产品批量大和产业内交易的优势,它们提供的配件产品成本也低得惊人。比如同样一个点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产一只成本为人民币1元,为大虎厂协作的家庭企业的生产成本仅为人民币1分钱。外贸出口的扩大,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温州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三是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温州的出口产业涉及大部分规模以上行业(见表2)。但从流通环节看,温州生产企业的自营出口比例还很低。全市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出口企业大部分是贸易公司或公司。在温州出口商排位前10强中,除泰庆皮革有限公司属于生产型企业外(排名第6位,2002年出口额为8327.90亿元),其它9家都是属于贸易公司。
除传统产业外,作为温州“新秀”的高新技术产品也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2002年前10个月,温州高新技术出口达3374.16万美元,同比增长13.98%。这对于高新技术是“弱项”的温州来说已属不易。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分别以1028万美元、924万美元、753万美元的出口值占据“新秀”出口前三名。除了这三种高新技术产品外,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产品的出口也取得了一定的份额。从长远发展看,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对温州开放型经济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温州出口贸易增长的瓶颈分析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温州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强。因此,温州外贸出口本身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已成为影响温州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基本面看,影响温州出口贸易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出口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从表1可以看出,在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中,轻工类的几大支柱产业依然在唱”主角”,其中机电产品占了1/3的比重;其次为鞋类,占1/5多;再次为服饰类。这三者相加,对出口贸易的贡献率达到了75%。此外,眼镜和打火机的出口也占据温州出口的重要地位。
二是产业优势隐含着结构性的危机。除轻工类产品外,技术及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较为薄弱。温州的传统产业如制鞋、服装、电器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这与温州大量的资金游移于生产性产业之外形成鲜明的反差。
温州现有产业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内部分工精细、产业链完整,如打火机、眼镜等产业内部都形成了高效的协作、配套网络结构。即使是新的企业进入,也不需要很多的投资、设备和技术,很快就能获得生产体系的支持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它既形成了今天温州产业的成本优势,也是导致出现产业危机的根源。尤其是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还面临着来自具有相似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例如温州鞋类和服装的出口(这两类产品占据了温州外贸出口总额的四成以上),就越来越受到来自越南鞋类和墨西哥服装的挑战。
三是单个外贸经营单位的出口规模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其特征表现为:(1)出口规模较小。前10强中最大出口企业年出口只有1.34亿美元,最小出口不足5000万美元;(2)外贸出口主体仍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前10强中有9家专业外贸公司;(3)垄断程度不高,缺乏一家在同类产品市场出口中占支配地位的企业。例如,前10强出口企业的出口总额占当年温州市总出口的比重仅为31.8%,远没有达到标准的产业集中度。
四是出口退税不及时。温州市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虽然“越位”的时候较少,但“缺位”现象却常常出现。体现在外贸出口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出口退税不及时。因此,很多自营出口企业及专业外贸公司只好移师宁波、上海等地。据统计,仅2000年从温州外流到宁波等地的外贸业务就已超过5亿美元,2002年外贸业务的外流量已达到10个亿,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近40%。据调查表明,退税不及时是影响温州出口贸易的首要因素(表2)。
表2企业出口中遇到的问题统计情况
主要问题统计结果比重
退税不及时缺乏外贸人才新产品开发慢银行信贷困难开拓市场难度大其它原因513920169533.626.713.210.55.93.3
注:本数据来源于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林俐讲师对152家随机样本出口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
五是基础建设和货物配送系统的相对落后。首先是港口的建设落后。温州港目前有深水泊位7个,但年货物吞吐量只有1670万吨,港口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功能单一。为此,温州的出口货物还要经过宁波或上海港转口。其次在航空和铁路、公路等建设方面,也是不尽如人意。从温州到浙江省会杭州,乘火车竟然需要7个多小时。机场的运力也十分有限。这些薄弱的基础结构及落后的物流系统已成为温州扩大外贸出口的瓶颈。
六是观念和人才的瓶颈。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温州的人才瓶颈主要体现为高中级人才的严重缺乏。据调查,目前温州国有企业中级以上职称(包括科技和管理)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而民营企业仅占0.4%。这一点,与温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温州人普遍存在的封闭型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结论:温州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也就是从初始阶段的面对国内市场和满足国内需求的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同时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开放型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外贸出口的增长已经发展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为此,温州市必须克服上述阻碍温州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保持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才能真正实现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持续发展。
二、温州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传统的贸易理论把出口比喻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D.H.Robertson,1937)。这一理论对1994年以前的温州并不适用。这主要是由于温州经济起源于“一乡一品”和“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这种经济型式在当时环境下主要针对国内市场需求;而且由于国家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使温州的出口贸易发展缓慢。1993年,温州的外贸出口只有5261万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的外贸出口倾向仅为0.62%。
自1994年起,温州开展了以全面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营造了“小区域、大发展”的态势。温州产品质量和温州企业信誉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温州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和知名度,也加快了温州产品的外贸出口。1994年,温州市当年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针对温州企业主体中私营企业比例高的特点,温州市实施了“挂靠经营”的外贸促进策略。这种灵活的介于与自营进出口之间的出口形式,为没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从事出口贸易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因而大大提高了温州外贸出口的规模。截至2000年,以挂靠业务部形式出现的私营外贸部门已达200余家。仅2000年1-6月,这些挂靠业务部的出口值总额就达到了1.5亿美元,占母体公司出口额的64.12%,占全市同期出口总额的22.89%,外贸出口倾向达到了8.3%。
从1998年起,私营企业获得了合法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利,消除了在外贸政策上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不平等,为在温州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扫清了政策上的障碍。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渐下放,越来越多的温州私企摘掉了“红帽子”。截至2002年,温州拥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数达到了826家,行业涉及温州所有的规模以上行业。外贸出口已经成为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从而也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
1998-2002年期间,温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的波动,其波动趋势与出口依存度的变动大致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出口增长的变动与GDP的变动趋势也是大致相同(2000年除外)的。这说明了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拉动的效应。
据统计,温州的GDP增量在1978年仅为71亿元,而在2002年已达到123亿元;同期,GDP增长率从11.7%上升到13.2%;净出口额增量从0.6亿美元上升到5.45亿美元;外贸出口平均贡献度在5年期间达到了26%。而且,1998-2002年期间,在温州GDP平均11.73%的增长率中,有3.05个百分点是外贸出口拉动的。
[参考文献]
[1]吴国桢:《温州外贸的2002与2003》,《温州商报》2003年1月14日,第11版
[2]《温州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公报》,《温州日报》2003年4月7日,第2版
[3]胡恩强、林萍:《外贸:增长之中藏隐忧》,《温州日报》2003年4月15日,第6版
[4]章定强、管向阳:《外贸挂靠是温州企业走向世界的通道》,《温州论坛》2000年第5期
[5]董辅礽:《温州模式与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6]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7]吴晓波,胡宏伟:《温州悬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张仁寿:《温州模式需要在创新》,《政策咨询》2002年第1期
[9]F.Kuhnen,1994,SustainabilityRegionalDevelopmentandMarginalLocations,Appl.Geography&Development,No.39.
[10]JoseLoper-GraciaandCristinaAybar-Arias,2000,Anempiricalapproachtothefinancialbehaviorofsmallandmediumsizedcompanies,SmallBusinessEconomics,14
内容摘要:温州的经济增长正处于转型时期,即由原来的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向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放型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温州的外贸出口发展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之一。然而,温州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却受到了产业结构单一、基础建设薄弱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瓶颈的限制。只有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温州的外贸出口才能上一个大台阶,从而实现对整体经济的推动。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增长瓶颈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随着贸易体制和规则的转变,温州的出口贸易同全国一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7-2002年,温州出口总额从5.31亿美元增长到26.5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倍,年均递增40.3%。同期,温州国内生产总值(GDP)则由605.82亿元增长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81.2%,年均增长12.6%。温州的出口贸易呈现了超常规速度的增长,从而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