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贸易环境联系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研究;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研究;贸易与环境关系协调途径研究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国际背景层面、“环境革命视角”层面、国内因素层面、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研究、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等,具体资料请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已成为时代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对于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在各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成果。本文从若干方面对贸易和环境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期拓展此问题的研究空间。
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研究
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贸易和环境关系日益密切,其研究必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研究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国际背景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以空前的规模急剧扩大,世界环境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转化成超越国界的全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科技化的浪潮下,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追求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关税壁垒弱化和“绿色壁垒”强化的新趋势,国际社会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各国都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通过国际组织呼吁取消关税壁垒,进行自由贸易,开展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人们又把自由贸易看作破坏环境的因素之一。贸易准则和保护环境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全球贸易与环境因素互动关系的走势日趋复杂,引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矛盾与协同成为21世纪一个备受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贸易自由化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但是不顾环境和生态承受能力的贸易自由化则会导致资源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不恰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则会制约贸易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环境革命视角”层面。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内容的环境革命。这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也不例外:各种环保意识、法律、规章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及健康有关的商品的国际间流动,甚至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迫使”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游戏规则”、甚至基本理念都做出相应的改变。由此,“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理论上认真分析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实践上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环境与贸易”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环境与贸易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展变化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具有矛盾的关系。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这一矛盾日趋激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目。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阶层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贸易增长的关注,这使得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日益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为环保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进而日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焦点。
第三,国内因素层面。中国是近年来贸易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由于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高经济增长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恶化,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为高速发展的代价,同时,环保浪潮对我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协调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四,学术研究层面。由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相对较新,虽然有关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贸易诱致型环境退化假说”、“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污染天堂假说”、“向底线赛跑假说”、“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FDI企业选址”等理论观点,但有些方面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涉及因素众多,从现有的研究情况看,国内外学者研究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竞争力、与环境相关的标准等五个方面。
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研究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贸易对环境有影响,环境对贸易亦有反作用。
1.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有学者认为,贸易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贸易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加限制的贸易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环境政策宽松的国家,贸易对环境的危害更大。有学者则坚持:贸易对环境有重要影响,但贸易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导致经济活动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没有被内部化。目前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大多持此观点。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产品效应。产品效应反映的是与贸易产品和劳务商业交换相关的环境影响。贸易是通过特定的具有生态影响的产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的。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如果贸易产品本身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产品,或其生产技术是环境友好的,则该产品的环境效应是正的。发生正产品效应时,贸易作为商品流通手段对环境状况有积极影响,这些商品有助于环境保护,或是另一种危害环境产品的替代物。贸易为那些解决特定生态问题的环境技术和服务在全球扩散提供了机会,贸易扩展了那些由对环境有益的技术生产的产品构成的市场,也孕育了对环境有益的投入品贸易,因而提高了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环境保护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贸易促进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进行濒危物种的贸易,都将会产生环境的负效应。在缺少社会最优政策时,贸易会通过一些对生态系统有直接危害的产品(如:有害废物、危险化学品和濒危物种等)在国际间运输和交换而产生负产品效应。
第二,规模效应。主要体现与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相关的环境影响。贸易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引起的资源过度利用与环境退化的负效应,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的规模正效应。贸易对环境的一些影响,归因于其对经济活动整体和规模以及市场增长的扩展作用。贸易增加了收入,使得人们更有兴趣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贸易提高了国际市场的效率,产品和劳务能自由流动,资源被配置到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生产活动中,贸易就能让具有不同资源和优势的国家,克服因其能力有限而对增长产生的约束。一些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到一定水平以后,其环境污染将趋向减少;尽管在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及转型阶段污染可能增加。通过贸易发展经济,既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对付环境问题的财政资源,又可以通过增加人均收入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市场失灵和干预失灵的情况下,贸易所推动的增长会有规模负效应,导致经济不能持续发展。若缺少手段去控制因市场和干预失灵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膨胀,会加剧环境问题的恶化,贸易带来的市场扩张和经济成长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进一步退化和更快衰竭。
第三,结构效应。主要涉及与生产和消费活动分布和强度有关的环境影响。贸易的结构效应比规模或产品效应更为间接,它与贸易相关的生产和资源使用方式有关,贸易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将会促进在清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产业更为清洁,反之,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产业更具有污染性,因而贸易的环境效应对于前者具有正效应,而对后者则是负效应。在改变国际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和强度方面,贸易对环境有影响,部分原因在于贸易影响了市场价格,通过分配与不同国家的环境容量和条件相适应的经济活动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贸易的国家间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作用使其具有正结构效应。如果环境资产能正确估值和计量,并且其价值能包含在国际价格和市场中,其使用不被政府政策干预所扭曲,那么贸易将是推动发展的理想手段。当这种理想状况不存在时,贸易就会把生产和消费分布到那些并不适于这些活动或活动强度的地区,因而产生负结构效应。由于市场和干预失灵,更主要的是环境政策失灵,贸易导致生产方式并未反应甚至无视国家自然资源情况。在某些国家,生产活动可能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而另一些国家适合的自然资源却未得到利用。在某些情况下,贸易机会使得生产方式只是建立在大规模投入化工产品、能源和资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情况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基础上。
第四,技术效应。贸易具有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的正效应,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环境保护的技术传播,如果有害环境的技术更具有经济效率,就会替代传统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产生环境的负效应。
第五,收入效应。经济规模扩大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产生了对高标准的环境质量的偏好,刺激了环境保护的投资与技术创新,而经济规模扩大使投资于环境保护成为可能,不断增加的环境保护投资与技术创新改善了环境状况,这一现象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过程。由于收入效应与经济规模及技术进步相联系,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规模正效应、技术正效应的表现。
第六,法规效应。主要是指在贸易协定中与环境相关条款对环境保护以及各国环境政策协调所起的积极(正效应)或限制(负效应)作用。
2.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大多学者认为:环境对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既能够促进贸易的增长,也能够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差异导致各国比较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差异,也影响了各国贸易的内容、规模和结构。同时,贸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又影响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差异;环境政策的制定影响贸易的内容和方式;各国环境状况的不同,也影响着贸易的发展。其次,环境保护政策也影响着贸易。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贸易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绿色补贴或环境支持,政府对环境保护提供的有关支持,可以影响产品出口成本,从而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环境对贸易有制约作用。环境问题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障碍。环境法规和环保措施对贸易有一定限制作用;被污染物贸易、废弃物贸易、污染型生产、污染型产业转移会造成对贸易的接受方、用户、消费者的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的破坏;生态资源贸易会造成对贸易输出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环境对贸易具有一定正效应。环保时代的到来,也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出现了“绿色壁垒”、环境认证、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等新现象,有利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一种贸易资源与产业,可以促进环境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贸易与环境关系协调途径研究
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环境与贸易发展问题紧密联系,贸易与环境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研究当前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冲突之处、如何协调冲突是问题的关键。
1.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确立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学者们的基本共识,具体的协调原则就国际贸易来看,主要有五种观点:
第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尊重国家、不损害他国环境和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环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损害预防、国际合作、共享共管全球共同资源”等七项原则。
第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ISD)“公平性、环境的完整性、属地管理优先、国际合作、科学与预防、开放性”等六项原则。
第三,“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国际经济与环境合作、削减环境贸易壁垒、禁止污染转移”等四项原则。
第四,“效率、平等、强化管理、有关方面参与、国际合作”等五项原则。
第五,“贸易与环境相辅相成、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制定各国环境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贸易壁垒不应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发展经济与生存的权利”等五项原则。
2.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途径
环境成本内在化为主流,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从长期看,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两种体系中的相关因素,最终在一个新的相互结合的体系中将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这或许需要一个世界环境组织来设定规则,像CATT在过去50年中主持贸易政策相同的方式来谈判多边协定,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争端。
第二,要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保证贸易、经济、环境的良性互动,为贸易到经济增长的传递创造必要条件:贸易结构合理,符合比较优势原则;贸易量扩大不会使贸易条件恶化;不存在市场失灵和制度失灵。
第三,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伦理道德对贸易与环境协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需要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3.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政府层面。一是加快经济和科技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在贸易活动中的应变能力,降低资源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贸易,推进贸易结构多元化,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可持续的贸易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制度;大力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根据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利用后发经济优势解决我国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三是严格禁止进口有毒有害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放射性废物,坚持资源化利用的废物供给立足于国内,加强对废物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四是在外资引进工作中,要注意防止已遭国外淘汰的污染产业转移,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五是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政府在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上应坚持正确立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止污染物跨国转移;加强外贸商品环境管理和环保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经验;加强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国际讨论和谈判,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六是健全法律政策及相关机制。加强环保立法,建立全方位控制污染的绿色管理体系;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立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控制区,灵活调整海外投资政策,防止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污染转移,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七是密切注意国际贸易和环境动态,加强两者关系及其对我国影响的研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不利因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第二,企业层面。一是树立绿色理念。二是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加强绿色营销信息管理,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实现绿色营销。三是实施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设计、制造、销售、回收、处理等)进行主动控制,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提高产品绿色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快绿色认证工作,开展清洁生产。国内各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应积极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效地防治污染。五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六是及时掌握国际动态,增强企业的适应性。七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第三,公众层面。一是促进政府建立健全环境公众参与制度。二是树立和强化绿色消费意识。三是实行绿色文明规范。站在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角度,逐步转变传统观念,把保护环境纳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多考虑一下自己是在改善环境,还是在污染和破坏环境,只有这样,绿色贸易经济才有希望。四是积极实行绿色生活消费,以适度消费替代过度消费,注重绿色饮食、生态家园、绿色生活用品、环境清洁,以引导扩展绿色市场,促进企业经济转变。五是促进建立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及绿色社会。
第四,合理利用国际法规层面。首先应根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未来的谈判中谋求公平待遇和承担与自己国家相适应的责任;其次,应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内环境贸易谈判,与发达国家的成员方一起共同制定真正顾及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与合理要求的多边环境保护贸易规则;再次,应加强对双边贸易体制下环保问题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根据MEAs和GATY/WTO规则来完善我国环保贸易法律,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可以现有的《对外贸易法》有关条款为基础,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明确为保护环境可以采取的贸易措施的种类,包括禁止进出口、环境关税调节、数量限制等;最后,一方面应通过立法鼓励环保技术设备和绿色产品的出口,占领日益庞大的国际绿色市场,同时加强对出口行业的管理,解决出口商品的环保达标问题,另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国内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克服环境壁垒,坚决反对和抵制非法的环境贸易壁垒。
结论和展望
总的来看,国外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并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较系统的体系。我国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在国际贸易领域、环境领域和国际法领域,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对单一学科的分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相对不足。虽然已经在各个相关学科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深入,在实际中还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内多数这方面的文章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分析。对中国环境与贸易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大多也是针对某一或某几个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缺乏完整系统的发展战略,同时对于国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趋凸显。综合目前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贸易主义和环境主义争论的根源在于对环境的哲学认识上存在差异,贸易主义将环境从属于人类的目的,环境主义以自然为本。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二者既互相依存,又存在重大的矛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二者都将受到重视,但又很难和谐一致。贸易与环境之争的深刻本质是功利主义与生态主义的思想分歧。贸易与环境本质具有统一关系,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一种手段。终极目的应该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就业的增加。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现在,可持续发展既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要实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还是协调贸易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短期内将两者的关系协调好绝非易事,因为贸易目标和环境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全球环境政策的目标为的是对全球环境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在明确认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贸易政策为的是防止出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贸易所得,取消现有的贸易壁垒和阻碍贸易的法规来增加贸易收益,所以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两个体系、遵循何种原则是个关键问题。从长期看,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两种体系中的相关因素,最终在一个新的相互结合的体系中将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
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好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贸易和生产体系,该体系中,每一环节都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和可恢复性。企业需要将经济、生态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出一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贸易活动对地球资源大量吞噬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面临空前挑战。而环保主义者和支持环保企业的种种措施也未能触及问题的要害。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模式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的出路。在该模式中,企业“对社会负责”是自我推动的,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一致,而非道德规章约束的。要引入和讨论社会生态原则,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生态原则中不仅包含着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且还包含着能够用来改造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办法。环境问题的病因藏匿于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应从发展的机制上防止、堵截环境问题的发生,更要崇尚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变革。
由此,国内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依据现代生态科学所提供的自然科学为前提,立足生态学与环境经济学、贸易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系统分析及有关国家国内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等的参照,从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角度对我国国内贸易涉及的环境方面问题中的历史过程、基本特征、实践价值进行逻辑梳理和理论概括,重点揭示国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研究的必要性和我国的有关对策探讨,既对贸易发展关切,又对我国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健全重视,立足于科学发展,从整体系统观出发构建发展我国绿色贸易的战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