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指标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区域经济的内涵;区域经济的特征;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区域经济的实践特征、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框架、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内容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故对如何构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数研究只注重考察地区经济实力,忽略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在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水平,这对全面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的内涵;区域经济的特征;原则;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的内涵
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结构、组织和发展水平,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客体是区域经济系统,区域经济主要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活动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2区域经济的特征
2.1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
(1)综合性。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多行业、多层次、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
(2)差别性。首先是各地区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由此形成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日益深化,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提高,各地区自给自足的产品和劳务比重会越来越低,相互交换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地区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地区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交往和协作关系。
(4)竞争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客观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与流动上的地区经济区别色彩。由此出发的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地区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拓展甚至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都会在不同地区经济之间构成内在性的竞争。
2.2区域经济的实践特征
(1)相似性。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历史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2)结构趋同性。我国在实施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战略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3)非均衡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迈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实施的是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使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
(4)政府行为主导性。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发达区域的成功在于政府在一些重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结构和要素流动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的痕迹较为明显。
3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石和核心部分,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与基本素质以及国家政治的稳定等其他要素。正是由于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性作用,一般来说,某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的话,那么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较高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地区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其他各方面因素作用的发挥,比较容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带动替他各方面因素的发展,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动力。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任何单项指标都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该指标体系即是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建立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征来考虑。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即各个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
(2)系统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能够系统地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3)综合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滥而多,因为许多指标有很大的共线性、相关性。
(4)区域性原则。由于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性,研究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仅仅适用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
(5)可行性原则。指标的建立要结合实际情况,既能反映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又便于计算和获取数据。
4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
4.1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框架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是指构成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测度可以通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的经济规模子系统、经济结构子系统、开放程度子系统、人力资本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六大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对如何测度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数研究只注重考虑地区经济实力,忽略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在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框架图如下:
4.2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内容
(1)经济规模子系统。
人均GDP(元/人)=GDP/人口总数,该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之一,通常该指标的值越高,地区经济越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当年GDP/上年的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是反映该地区农村人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总数。
职工年平均工资(元),是反映地区城镇居民工资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
(2)经济结构子系统。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该地区第三产业越发达。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值/GDP
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值/GDP
(3)开放程度子系统。
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额/GDP,该指标反映地区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该指标反映地区旅游经济是发否发达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元/人)=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口总数,该指标是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测度其开放程度。
(4)人力资本子系统。
每万人从事自然科技活动人员数(人/万人),该指标反映地区科技水平的高低。
每万人高校学生数(人/万人)=地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和高校毕业生数(本专科生)/地区人口总数。
教育投入率=教育投资经费/GDP。
(5)基础设施子系统。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辆/万人)=公共汽电车数/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医生人员数/人口总数。
人均居住面积(m2/人)=住宅建筑面积/人口总数。
(6)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量/工业废气排放量。
人均绿地面积,是反映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正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越大,则人们居住的环境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