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危机中区域经济自主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危机中区域经济自主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区域经济自主创新地域特色

【论文摘要】当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并由此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随之也为其带来理念、机制和硬件变革的新动力。对此本文提出在新的挑战下,全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动力的必然选择。阐述科技创新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有效的方式,并分析提出了可具体实施的数个创新战略和保证区域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发展的结构调整及优化配置问题。

1自主创新是化危为机的必然选择

进入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处在深化和蔓延之中。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救援方案。我国中央政府更是及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而地方政府的计划投资规模则达18万亿之多。抵抗金融危机,抓住全球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化危为机,实施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格局变化,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国务院出台十大措施,其中就强调,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将投入6000亿元来推进科技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就巨大,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工作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了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为特征的新时期。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化危为机,人们更加依赖和坚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

2全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政策措施

科学体系的经济化和经济体系的科学化之间的互相渗透,企业主体、科研机构和政府三者紧密合作进入技术变迁的过程中,使得知识创新呈现出所谓“三重螺旋”的格局,也从而加深了技术创新对其所在的整体(而且主要是区域整体)环境的依赖。这一转化过程可以理解为创新的区域化过程,亦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体系相关机构的作用,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应该积极实施以下创新措施:

2.1坚定创新发展观念,开启科技发展新思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集中了大批专家经验和智慧,经过缜密论证制定的,它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为我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好纲要,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2.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资金和研发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所有大中型企业都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在10%以上。只有把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2.3构建科技发展强保障,营造创新环境

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性作用,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

2.4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并且要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业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

2.5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空间载体和基地。发挥高新区的创新载体作用,需要实现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向集约转变、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的转变、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创新方式上的单一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

2.6开拓创新合作方式,用好科技发展助推器

顺应科技社会化、专业化的时代潮流,灵活地采用各种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依托重点工程,通过国际招标、技贸结合,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广“三峡模式”;二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技术资源,如“联想模式”;三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四是通过委托国外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如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神华模式”;五是自主研发设计,由异地制造或进口关键零部件,即“华为模式”。

2.7激发科技发展活力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和技术是社会的,创新产品是要进入市场的,现代的市场又是完全开放的,知识产权是对智力劳动成果价值的肯定,产权的保护又是技术创新产品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一要激励科研开发、激发人的创造智慧,下决心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的领域竞争能力。二要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严厉打击窃取盗取活动,保护知识产权,呵护智力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2.8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重塑区域经济文化

区域经济文化的核心是创业创新精神。区域经济文化能够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影响创新的制度安排路径。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转变,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重视创新为代表的开放价值观。

3以结构调整优化来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

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及环境性要素等复杂多样的构成要素,同时要求这些要素在创新型区域建设过程不断优化并产生和发挥效能。随着区域创新风险不断提高、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整合创新要素的趋势日益显著,各主体性要素为追逐各自利益达成了合作愿望后,开始建立相应的关系链条,并通过其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使资源性,环境性要素在流动中重新组合,从而保证区域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创新战略必须通过三个“调整整合”来实现其运行效应:

3.1调整区域经济中主体性要素,形成优势互补

地域空间上接近的主体性要素可以频繁的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之要素流动的双向性特征,使创新体系形成的整体创新活力和能力大大超过若干个主体要素的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效果之和,从而产生体系协同作用。特别是核心主体性要素——企业,如果在区域内空间接近,不但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也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及技术信息在本区域的非正式交流,建立信任的氛围和相互依赖关系,促进区域性创新群的形成。

3.2调整创新体系形成的驱动力,打造特色“活力源”

创新体系的驱动力即一个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本等生产性要素集合形成创新网络的推动力,即有地域特色的创新“活力源”。这样可以节约投入的成本及相关费用,特别是当企业需要获取高级、专业性资源时,从区域内获取资源产生的效率优势会明显高于从远距离的外部获取的。地方政府协调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营造适合区域发展、挖掘区内潜在创新优势的环境性要素。同时也能有效的扩散和传播隐含经验性的知识,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社会化,加快创新速度,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

3.3调整推动性系统要素,形成“产业根植和异构效应”

推动性系统要素即在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活动运行中起着推动作用的一系列软要素的总称。一是创新活动运行所产生的学习效应,推动知识、技术创新的不断提高,加快整个区域创新升级步伐。二是创新活动运行所产生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进入本区域,增进本区域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三是创新活动运行所产生的“产业根植和异构效应”,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本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四是创新活动运行所产生的延展效应能够克服本区域条块分割造成的利益损耗,使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效应,从而增强本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路甬祥强调说。科技创新是一种变革时代的巨大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科技创新也应该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型区域经济结构,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区域的自主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主创新之火将点亮区域经济“寒冬”,也将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