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我国农民增收难题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因而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但因农民增收难而出现的“买不起”难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消费。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来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在要求。我国人口65%以上在农村,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他们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由此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因而,拉动农民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等。这些政策虽好,关键是农民得有钱买。农民收入太低,这具有普遍性,让他买家电、汽车,就是国家补贴20%,他还是买不起。因此,扩大内需,拉动农村消费,农民增收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笔者认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冲出传统模式,用新的思维来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思考。
一、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利用发展农业产业化来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目前我国农村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分到农户后,农民便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由于我国是一个小农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根深蒂固,农民的商品生产意识很淡薄。自己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因为自己要吃粮食,农民无论如何要种几分地或几亩地,以保证自己有粮食吃;因为自己要吃菜,农民还要留出一点地种蔬菜,以保证自己有菜吃,如此等等。直到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大多数中国农民仍然把自己的精力分配在数十种不同农副产品的生产上,而不能集中精力生产一、二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农产品。农民这种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思维特点,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限制了自身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思维模式,培育他们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市场观念,实现农业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是广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
我国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要小得多,大致相当于其1/3。经营规模小就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因为许多新技术的采用是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的;并且,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农民也没有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规模小就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商品量少,而比较利益低,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改变这种落后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的最有效途径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建立与之相应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来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要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立足当地主导产业,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有区域、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二是要积极创新农村经营组织结构。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支持和帮助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引导有发展潜力的加工型、流通型等农业企业成长壮大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参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活动,获得一部分利润回流,增加收入。不断改革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增强拓展市场能力。
二、确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思维,利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增收
“剪刀差”这个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疙瘩,之所以至今尚未解开,关键是在认识上还严重滞后。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20多年以后就开始反哺农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现在已经过了50多年了,还在大量地向农民索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2008年已经超过1万元。近年来,国家给予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可以说是历史上种类最多、数额最大的,给予农村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减免可以说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国家在农业上的财政投入最少在几万亿元。然而,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价格大幅上涨,使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把国家给农民的优惠都吞噬了,多数农民从事种植业不但不赚钱反而赔钱。现在粮食、蔬菜、水果价格都偏低,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非常低。因此,我国已经到了该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非农产品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才能使农民收入相对增加。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笔者认为,要稳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看似会推动通货膨胀,但现在恰恰是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贸的好时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这是治本之策。同时,要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一是认真组织好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要督促各化肥生产企业千方百计开足马力,增加生产,保证市场供应,保证农民用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努力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切实做好淡季储备工作。为缓解化肥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根据市场价格和供应情况,制定旺季销售的预案,及时投放市场,保证供给,稳定价格。三是继续控制化肥出口。为防止化肥大量出口,国家在暂停对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的出口退税的基础上,对尿素征收出口暂定关税。这是增加国内可供资源总量、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措施。四是强化化肥价格管理。对列入中央定价目录的大型氮肥企业生产的尿素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列入地方定价目录的化肥出厂价格,由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生产经营成本,参照中央定价的大型氮肥企业尿素出厂价格制定。五是稳定种子、农膜、农药价格。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种子、农膜、农药价格的监管。六是依法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七是加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各地价格、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化肥、种子、柴油、农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各级供销部门要加强对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存情况的监测。
三、转变农民就是务农的传统思维,利用发展农村工商业来增收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依靠,但只靠务农这单一渠道增收是有限的。靠非农产业增收就是“让更多的农村青年人,不再依赖土地产出作为谋生手段。”尤其是我国人均耕地还太少。1996—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必须耕种20亩土地才可以达到8000元的年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14.9亿亩耕地只能容纳7500万农业劳动力,加上渔业、牧业、水果种植及其它农副业生产的农民在内,整个农业只能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其余农业劳动力都必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从静态角度上看,我国农业还要转移1.8亿劳动力出去;从人口增长、从动态角度上看,我国农业还要转移3亿多劳动力出去。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迁移和流动人口为1.31亿。非户籍迁移的比重为65.1%,其中有49.1%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离土人员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员减少,扩大人均拥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受到城市发展容量的制约,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困难,千万“农民工”返乡。而且,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在外地挣了钱,就在老家农村盖上一个大院子,说是为了小孩子结婚用的,而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就在新房里住不到一个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了一个花了全家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心血挣来的钱盖的一个大院子没人住,又去到外地居住在那种很差的出租房里,不仅浪费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好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顾,家里人思念打工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担心、思念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价,这与以人为本的国策明显违背,到头来农民还是收入最低的。因此,必须积极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使农民工就地“打工”,“离土不离乡”。一方面要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满足就业时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去带动工业化发展,进而推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寻求招商引资与发展农业的结合点,引导工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逐渐转向快捷、方便、营养、安全和高档,这给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和综合效益、弥补初级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损失、改变主要靠农业初级产品增加收入的农户收入偏低的问题。农村产业链条的增长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必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空间。再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营组织,提高农民劳务、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体制。增强市场的信息和服务配套功能,发展和完善农贸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只有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农民逐步转向非农化成为可能,才能大幅度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
四、构建开放式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利用发展乡村旅游观光来增收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兼有观光、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将乡村游整合成一种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为都市人带来了一种新鲜的生活体验,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极富环境景观的特色与变化,有位居深山、浅坡、台地、山坳、滨海、临溪的地区,也有古老村落或现代新村。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仅可以节省经费,而且能创造当地特色。要配合区域计划及各地区观光休闲系统,规划农村观光游憩发展,可包括不同环境的农村景观、文化、民俗、农庄生活特色与农、林、渔、牧,各种生产、收获甚至加工处理活动,并提供新鲜与特色产品。例如,某村庄有很多白鹭,则可设计瞭望台;或者某村庄夏天盛产萤火虫,则可设计仲夏夜赏萤烤肉等。由此吸引观光客,增加农民收入。
五、转变只靠经验种养殖的传统思维方式,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来增收
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农业面临着人均资源占有量的绝对下降和资源非农化倾向带来的农业要素流失的现象,未来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突出表现为耕地、淡水资源的刚性约束,限制了农产品产量的增长空间。只有把农村18亿亩不能缩小的耕地中每一亩地的农业生产都深化起来,并与现在的高科技结合起来,才能大有作为。
农业科技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要素。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要按照中央的指示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要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要改革农业科研体制,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民三个基本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扶持建立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能力的科研基地,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特别要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在品种培育和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技推广网络的作用,重点要加强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管理和技术服务职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集科研示范服务、培训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区。
要改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农业高层次人才和农村急需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抓好“阳光工程”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
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龙头”企业以技术入股,或出售技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个人或合伙实行技术承包,利润分成;也可以由科技人员与农民合伙投资,共同经营,按比例分配利润。总之,要把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所得利益直接挂钩,以推动他们走向田间地头,使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