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增长方式改善透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增长方式改善透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增长方式改善透析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举世瞩目。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任何一种社会生产与经济增长,都是在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与运行之下实现的,这种组合与运行,可以是优化的、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与效益的增长,也可以是不良的、仅有数量扩张、没有水平与质量提高的增长。我们一般把第一种增长方式叫做集约型、内涵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意味着真正的经济发展,即经济数量的增长伴随着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它将不断增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们把第二种增长方式叫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主要是数量扩大,较少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甚差,严格说来,不能叫做经济发展,也

难以增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努力推进过去那种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为主的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做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各种经济单位改进管理与有效运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实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项综合性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少数领域、个别环节的事情,而是涉及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综合结果,必须全面考虑,采取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要把提高认识与扎实工作结合起来,经济建设,尤其是要求实现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工作,绝不是一般号召所能奏效的。各级经济领导部门都要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实事求是的扎实工作结合起来,务求取得实效。

从工作上来说,我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l、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两件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不计成本,企业不讲盈利,既无激励,又缺约束,效益不高是传统体制的必然结果。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高效率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2、改善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单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效益提高了,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取得高效发展的基础,但企业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着眼点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如调节与控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使之既积极而又不超越农业与基础产业的客观可能性,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对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对社会总供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分配格局、地区协调等方面的调节,都将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协调发展和效率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业体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转变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后劲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对企业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优化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有了较大变化,但十多年来已经实施过的改革办法都还不很理想,国有企业的面貌仍未有根本变化。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指引下,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要求突破了十多年企业改革只是在放权让利上做文章的框框,提出了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改革方案,按此要求落实,将可能理顺企业体制,创造一个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的良陛经营机制的基本条件。解决了体制问题,还不是搞好企业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劳动者、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把企业的制度创新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加强管理,改善经营,真正把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做好服务、优化经营落在实处,才能使企业经营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为转变增长方式做好企业微观基础

的工作。

4、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含义即在于此。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应用,就其水平来说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先进技术,反映各个技术学科领域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技术,即学科前沿,这类先进技术我们当然要努力学习、引进,也要组织力量做出创造性的突破,这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资金,务求有所突破。但是现代先进技术需要很强的投入,而且有一定的风险,目前还不能要求一切领域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因为我们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力量尚感不足,经费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另一种叫做适用技术的技术,其含义为,在各种技术方案中,必然有一种从科技水平来看不属于现代高科技,但对于解决普通工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来说,却是既廉价又有效,我们要在努力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地大力发展适用技术,以廉价的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颇大,适用技术一般都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大力发展适用技术符合我国发展中大国的国情。

5、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我国科学与教育长期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不高,干部素质也不理想。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先进设备要由人来操纵,新的生产资料、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开发与创新也要由人来完成。因此,生产力水平包含着生产者的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经营者,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员,是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培养高水平的劳动者、经营者与各类专业人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6、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迅速,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均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开放与交流,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有益的积极影响,促进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科技水平提高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闭关锁国,得不到国际经济交流与互相促进的利益,对国际现代科技发展状况、现代化生产组织与管理经验均不甚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技术,一是资金。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弱点,这一因素是不可低估的。为了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

式、先进生产组织形式,促进我国经济向着集约型、效益型方向健康发展。

7、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国初期,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占工农业总产值70%,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从低水平起步。由于种种内外环境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人们的思想相当闭塞,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数量上的增长,许多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内涵上的提高;重基本建设铺新摊子,不重视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的增长,不重视产品质量上档次;重速度而轻效益,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目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入手,要使广大干部认识到,传统的数量型、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适应我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改善生活的要求,不能适应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贯彻到党政机关业绩考核、干部任用的具体标准中去,要使广大干部与群众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牢固地树立效益型、集约型、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并努力为促其实现而奋斗,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九五’,计划与201。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