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部地区经济优势转化讨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部地区经济优势转化讨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部地区经济优势转化讨论

摘要: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要缩小乃至消除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别,加快发展,就必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用资源开发的新观念去认识资源,确立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关键词: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所谓资源转换模式,就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二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要缩小乃至消除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不断加快自身发展步伐,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要如此,当前的关键是要走好第一步,即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顺利转化。一般地讲,资源丰富、交通不便、观念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力素质低等,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共性。丰富的资源是资源转换型模式存在的物质基础。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基本上都属于(自然)资源生存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生物资源、矿藏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使这些丰富资源长期沉睡在深山荒野,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改革开放后,情况虽然已今非昔比,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多大改变。因此,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实施以资源转换型模式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顺利转化,必须用资源开发的新观念去认识资源

面对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如何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促进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特色经济的建设与形成,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当务之急是找准经济发展的切人口和着力点,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得以顺利实现。也就是说要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即使单位数量的资源耗费产生出最大效益,或使一定的经济效益使用最少量的资源。为达此目的,我认为从资源开发战略上看,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资源。所谓正确地认识资源,就是不能就资源谈资源。要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去认识资源。埋藏在地下上千年的铁矿,如果不被人们开发利用,它的存在对人类毫无价值可言。以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认识资源,就是要在对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与科学分析,从而得出各种资源的数量与品质、开发条件要求的高与低、市场前景的好与坏、投入与产出比率的大与小等等符合实际的结论。总之,要认清自己拥有的资源是否是优势资源,能否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这是我们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战略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前提,也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顺利转化的基础。

要正确地认识资源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资源认识的一些传统观念,比如,“凡是资源都是可以开发的”,“资源就是资源优势”,“资源是大自然的产物,只要能开采出来就能赚钱,无须付出任何代价”等等。我们必须明白,现在的资源开发,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开发必须要与这两个转变相适应、相配合、相衔接。因此。对资源开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条件,这就需要对资源开发的认识要有新的观念。我以为这主要是:

1.因地制宜的新观念。一个地区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发展的产业也是多样的。同样,在一个地区内对某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目标、利用机会也是多样的。选择某一种资源、某一种利用方式,按照过去“因地制宜”的观念,只要本地需要,而又不违背本地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人力条件等,都可以被称为“因地制宜”而“上马大干”。例如,在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种水稻,可称为“因地制宜”;凡是有山的地方都可以开梯田,也是“因地制宜”:凡是有铁矿的地方都可以大炼钢铁,也可谓“因地制宜”等。因地制宜,<辞海>的解释是:“依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谓能考虑当地需要,定出变通办法而不拘泥。”其实,在这里需要是第一位的,条件是次要的。即使违背条件也是可以的。因为,不用拘泥而可以变通,“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所以才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奇迹”,才有“全民大办钢铁”、“全国人民学大寨”的事情发生。但是,这种只顾当地的所谓需要,而不计成本的“因地制宜”,并非经济学意义上的,它只有对于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区域才是合理的,也只有在计划经济下才能得到实施的。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因地制宜是指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各个地区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区的发达或落后,是与它经济优势的发挥程度相关联的。因此,资源富集的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树立起因地制宜的新观念,决不能把眼光只放在本地区的自给自足上,而应放在是否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有效益上。仅仅根据自己的资源来“制宜”,即使对本地是“宜”的,因没有比较优势,也并一定是适宜的。因地制宜只有与“因时制宜”、“因市(场)制宜”、“因效益制宜”结合起来,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地制宜。所以,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不能在封闭区域中,自我美化、优化,自我“制宜”,而应该放在更大的区域空间上进行优化、筛选、排序,选准开发方向和利用方式,把握好开发时机,确定合理规模,明确市场流向,真正使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变成名品,商品和名品又能在合理的周围期内变成新的开发资金、开发效益,这样,才能打破资源开发长期存在的资本密集、资金回收率低、周期长、投资多、效益低的旧圈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资源优势的新认识。资源不等于资源优势,拥有资源并不等于拥有资源优势。比如煤矿许多地方都有,而有的地方的煤矿却没有开采价值,因此对于这些地方来说拥有资源,但并没有资源优势。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把资源当成资源优势,比如一个地方发现了某种矿藏,人们马上就会说他们拥有资源优势。如果把资源混同于资源优势,就会造成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各地乱挖乱砍的事屡禁不止,其认识根源就在于此。结果必然是浪费资源、“劳命伤财”。所以,确立资源优势的新认识,对科学地开发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源优势,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定义,但在传统的资源评价中,一般将有一定储藏量、品质较为优良、开发价值较大以及较有特色的资源或若干资源集合,称为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优势是一个综合概念。资源是否具有优势,以及优势的大小,必须按资源的总量(包括在全世界、全国或区域内的比重、排位)、储量规模(是否适宜规模开发,如水电站的装机、单个煤矿的产量等)、资源的质量(优、良、中、劣等级)、资源配套条件(区域内或邻近区是否有与该资源开发配套的其他资源)、资源开发难度(矿体埋藏深度、地质条件、区位、交通状况等)、资源开发成本(如运输、水资源代价等)、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是否对环境造成破坏性)、资源的市场容量(即资源开发后是否有客户需求)、资源开发技术条件(即开发的技术是否成熟)、资源的不可代替性和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大小,等等。因此在确定开发前,必须对本区域的资源状况进行深入详细、科学的综合分析,并根据优势的大少,对开发的得失做出正确的综合评价,列出开发的排序,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做好资金、人才、技术等的准备,搞好市场调查,选择好开发时机,切忌盲目乐观,一哄而上。

3.开发与环境的新思考。由于受科技进步的制约,人们认识的局限,人类在资源开发的初期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物资严重匮乏,受吃饭问题的压力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过去的资源开发中,基本上不考虑(也没有能力来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更不可能把环境的代价计入开发成本。

因此,也才造成了今天生态环境的如此恶化。当今,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在全球深入人心,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新的发展观。我国党和政府也把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国实施。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一是从环境中提取资源,破坏(或改变)了环境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有可能引起资源本身的耗竭(对不可更新资源来说),引起环境朝逆向方向演化;--是资源开发后在加工成产品的过程中,产生出“三废”污染物质,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资源开发不得不在与环境破坏的代价中,求得协调、平衡,不得不考虑环境的制约和开发后对环境的补偿,否则有可能得不偿失。

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资源富集区,也是我国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对下游各相关地区造成严重损失破坏,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事实。所以,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在资源开发中,加强和提高环保意识,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4.资源开与发的新观念。在过去的长时间中,我们对资源开发的认识十分不全面,在开发中实际上只重视“开”,不重视“发”,关心的只是资源能不能开,而对开之后能不能“发”,则不够关心,或者说考虑得不多。因此,资源开发不关心市场,不重视成本核算,不重视从资源内涵和深层次上提高附加值等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才产生了“木头财政”、“石头财政”。人们一提开发,就意味着新开矿山、新建工程、新搞开发区。我们不否认新开项目是必需的,但不是唯一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是主要的。当代的资源开发,要真正做到既开又发,为发而开,开之必发,则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十分重视资源开发的成本,重视资源开发的技术投入,尽可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取得较大的开发成果,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必须把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作为资源开发的重点。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中,不仅要积极上新项目,设新点、建新矿山、辟新区,而且更要在现有工矿企业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改组、改造,努力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为实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创造条件。

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顺利转化,要确立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有了对资源和资源开发的基本认识,接下来就必须考虑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从资源开发战略看,如何利用资源就是选择和确立资源开发战略原则的问题。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思考,我认为,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应确立以下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I.资源开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说不是一有资源就一定要开发,更不是一提资源就要马上开发,也不是一说开发就要大开发,而是要根据资源的品质高低、蕴藏量大小、市场前景、开发条件、开发时机等情况有所选择性地进行开发。可以不开的就不开,可以小开的就不大开,可以后开的就不先开。总之,资源开发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有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其产品在目前的国内外市场上已经饱和。因此,这类资源即使开发出来,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也不大可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不必急于开发或大规模开发。(2)有的资源虽然丰富、品质也优良,也具备了开发条件,但因为目前的开发成本太高,与其开发不如利用市场资源,将本地资源暂时保存。(3)对目前开发条件不成熟,利用水平低,且破坏大、浪费大的资源,应重点放在开发技术的研究上,切忌匆忙上马乱开发。(4)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资源开发应十分慎重,例如乡镇企业办的各种小型矿山和私人小煤窑,由于开发条件差、资源的回采率低,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严重,不宜支持。不具环境保护能力的企业和产业,应严格控制。

2.坚持市场导向定开发。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开发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前面已讲,资源开发出的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成为商品、社会产品,也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没有市场的产品成不了商品,只能是废品(除了自给自足部分外),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白白浪费。资源开发决不能先开发后找市场,而是要找到市场再开发,或是一边开发、一边拓展市场。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决定资源开发,也就是说要由市场定位决定产品定位,决定资源开发的方向、种类、规模、利用方式等等。所谓市场定位,就是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坚持以需定产。考察市场需求,要做到把静态市场与动态市场相结合,本地市场与外地(国际)市场相结合,初级产品需求与深加工产品需求相结合,当前需求与远期需求相结合等,切忌片面性、盲目性。

3.资源开发集约化。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由之路。粗放经营的特点是技术加工层次低,经营规模小,从而造成消耗大、浪费大、质量低、效益低。要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水平,必须逐步走集约发展道路。

特别是对生物资源的开发,要摆脱靠天吃饭、野放散养、分散经营、零敲碎打的局面,应大力发展人工规模经营,建立规模基地和商品基地。乡镇企业也应逐步以专业村为发展方向,并提倡跨村、跨乡、跨县的联合(可以通过集资、股份形式等创办),尽可能一开始就形成一定的规模。某些山区,农户分散,难以成片发展专业化生产,应采用农产种植、企业收购(以合同形成)、集体加工方式,不应再鼓励一户一灶、村村冒烟、遍地开花的经营形式。总之,资源开发应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大范围优势资源,以大型企业和商品基地为依托;分散资源(如土特产、农产品、中药材等)则应形成区域集中优势,分散种植,集中管理,规模加工,形成拳头。

4.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资源开发的前提。因此,不能就资源开发沦资源开发,不能地一种资源地闭门搞开发,应将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与城镇建设相配套,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资源开发与市场沟通,减少资源开发后的积压、损失,尽量缩短产品变商品的周期。其次。基础设施的配套,能使资源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联网,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再次,资源与基础设施配套,才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界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资源的深加工和扩大再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逐步改变落后面貌,真正起到资源开发导向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对许多运输量大的资源开发,铁路、公路、管道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同步或提前进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好等的综合竞争力低,从而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改变这一局面,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严重匮乏。因此,在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度负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资源开发的需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资源要走科技开发道路。资源开发导向与技术导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一条鸿沟。我们说实施以资源转换型模式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并非是说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就不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相反,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只有坚持资源的科技开发,才能为今后步入技术导向型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现代自然资源的开发,技术是手段,又是催化剂、加速器、增值剂。科技对资源开发的投入,是建立资源集约型产业体系的关键,既能提高开发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更可以创立名牌,增强竞争力。

6.坚持资源开发名牌战略。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经经过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的“短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已成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导向仪”。在这种形势下,同一产品很难被独家所垄断,而多种同类(或同种)性质的产品同时出现于同一市场进行竞争则是普遍现象。

因此,谁的产品价格低、质量优、花色品种多、规格齐全,谁就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知名品牌,从而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开发特色产品,创名牌,已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因此,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必须走名牌战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