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经济全球化的主权因素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经济全球化的主权因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经济全球化的主权因素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纵深发展,各国出于共同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国家利益中经济改革、外交、军事及政治协调性要求日益迫切,经济一体化逐渐发展到以集体安全、共同防御需要所代表的军事一体化而演变为“用一个声音讲话”的外交、政治一体化。面对这样一种世界经济趋势,一些当代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削弱国家主权,一国如坚持行使国家主权,其国民经济将因此受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国家利益

一、国家主权相关概念

主权观念是世界性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主权的理解也大相径庭。16世纪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让.布丹最早提出主权的概念。在《国家六论》一书中,他认为国家就是许多家庭管理它们共同利益的、具有主权的合法政府,国家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不受外部的任何限制。从主权的概念可以看出,主权作为“最高或最终权力”,它所强调的是最高性或终极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本身是不可量化的。学术界习惯称国家主权弱化,确切来说,应该是国家权力能力的弱化。

二、主权理论面临的挑战

主权理论发展至20世纪末,绝对主权面临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严峻挑战。国家主权具有对内对外双重属性。国家主权在对内方面表现为:国家管理本国一切事务的最高统治权;在对外方面表现为国家按照自己意志独立处理对外关系的独立权和相互尊重的平等权及保卫自身独立生存的基本自卫权。

在对内方面,国家主权受到了人道主义原则的诘难。9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借他国内部的人权和人道主义问题大肆干涉别国内政。伊拉克战争不仅未能推进中东政治民主化进程,反而使百姓死伤无数,当地的人道主义状况进一步恶化。世界一些国家借势中国镇压“”现象,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质疑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中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利,可“”首先侵犯了信仰者的生命权和生存权,对“”组织的迫害便无从谈起。历史上,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主权丧失后,数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戮。这正说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没有主权保障的人权泡沫吹弹可破。

在对外方面,主权国家绝对自由的主体意志是欧洲国家间战争频发的根源。现实中的国家既不能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代表,否则就会侵犯其他民族国家的平等权;也不能一味服从限制它的规则,否则国家就不是独立自主的。现实国际政治中,为保证其他国家主权的平等地位,国家主权往往受制于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并不存在绝对的、不可分的国家主权。据此,只要国家不消亡,永久和平就不可能实现。

抽象的人权是不存在的,人权必然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体制的发展之上。同时,泛化的人权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各国对人权的理解和解释的歧异是导致国家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缘由之一。人权必须受到国际人权公约的约束,接受国际舆论的监督。

三、国家主权能力弱化问题

以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潜规则,主权在强权政治面前经常大打折扣。如战败国将负担沉重的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的义务,可战败国并不因此丧失主权,只是主权能力的阶段性弱化。因而,主权能力是会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是否集体被削弱也有待商榷。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新技术、民族认同危机等全球问题的扩散而由主权国家推动的进程。国际新秩序向来由强权国家主导,即有些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其国家意志得到了体现,国家主权能力得到了强化。如果国际经济领域的利益是个定值,那麽,国际间进行的便是零和博弈,各国利益此消彼长。强国强化的主权能力是以弱国弱化的主权能力为代价的。国家间在某些领域进行的是非零和博弈,便有可能达成双赢局面。国家权力是一国软硬实力的有机结合体,衡量主权能力是否削弱需综观各领域的利益消长,而不是静止地看这一领域而忽视另一领域的变化。否则,抽象地谈论国家主权就会陷入诡辩境地。国际组织、跨国公司、NGO等都是国家利益的延伸,必然要求参与国让渡部分主权。中国积极主动加入世贸组织,消减非关税壁垒、减让关税、取消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换得国内市场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利大于弊。在权衡国家主权能力变化时,切不可将某一领域的利益等同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要意识到,各领域的利益是子系统,应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

因而,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国家主权能力弱化,应对全球化的对策才是关键。各发展中国家惟有在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参与到国际机制中去,加强对话与合作,才不会被国际社会边缘化,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最大地实现国家利益,从而维护国家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