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关于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关于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词: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

2013年12月开始于西非几内亚的全球埃博拉危机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典型事件,共有110个国家或地区参与救援。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健康的影响因素也在“全球化”。此次埃博拉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威胁,多国联合抗击埃博拉,彰显了在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力量。中国政府先后于2014年4月、8月、9月和10月对相关国家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防控物资、紧急现汇和粮食援助,派遣医疗队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在联合国发起倡议和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合作等,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单次对外卫生援助,也是最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治理[1]。笔者作为中国首批抗埃援利医疗队抽组的相关组织者,全程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对医疗队的建设问题深有感触。本研究分析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对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的建设发展进行综述。

1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劳务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推动了新发、再发传染病和气候变化等健康问题的全球化[2]。健康全球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和健康知识的传播、经济发展带动的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卫生援助方面的多国合作将有效促进全球健康水平提升,而海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西方文化引导的生活方式改变、全球贸易带来的不同地域传染病传播等,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再以传统思维方式去区分国内卫生与国际卫生,很有可能事倍功半。面对日益跨越国界的健康威胁,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单纯依靠单个国家的防范往往力不从心,还需要动员全球各种力量共同综合干预和治理,以减少疾病危害,促进人类健康。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影响愈发严重,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世界人民的健康及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坚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呼吁多国协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公布的工作报告,仅2015年1月1日~10月17日期间,WHO便组织应对了42个国家的主要突发事件,其中包括27个紧急突发事件和19个长期突发事件,其中包含2个新的3级突发事件:尼泊尔地震(4月定级)和也门人道主义危机升级(7月提高定级),以及伊拉克的复杂人道主义危机(2014年8月定级)、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2014年7月定级)等在内的5个仍在持续的3级突发事件。报告同时指出:虽然最近几个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疫情表明,在许多方面,WHO的应急组织结构、能力和文化需要进行改革,才能胜任其目标[3]。

2国际应急医疗队的建设与发展

外派医疗队到别的国家参加卫生救援是全球治理形式最直接的表现之一。由于许多公共卫生问题发生的突然性和剧烈的破坏性,并且往往对当地的卫生保障体系造成巨大损害,因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也是巨大的。当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超出所在国家的承受范围,便急需国际紧急医疗援助,大批肩负人道主义使命的外国医疗队(FMT)因而诞生。FMT是指由医疗专业人员和后勤人员构成,在各国或组织内成立,需要时外派到受灾国执行任务的组织团队,专门致力于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及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内,展开基于国际分级水平和最低标准的基本或高级医疗救护[4]。FMT有各种类别,根据组织机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和非政府团队,其中政府团队又划分为民用与军用;而依据规模和救治能力,又可以将FMT划分为1级、2级、3级及特种专业医疗团队[4],其中1型FMT主要提供伤情的初步诊疗和其他紧急救护服务;2型FMT提供急症外科住院医疗服务FMT;3型FMT主要提供转诊患者的住院医疗服务,包括重症监护。近年来,FMT在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10年海地地震为例,参与创伤救治服务的FMT达到40余支,分别来自18个不同国家,对近万灾民进行了医疗救助。由于FMT之间在职业素质、响应能力、恪守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某些FMT通常不熟悉国际应急反应的标准和规则,无法与正常的协调机制有效融合,因此出现了协调不畅、经验缺乏以及自我保障不力等问题。为了更好促进FMT的发展,WHO在进行广泛的咨询和论证后,以FMT为基础,起草了一系列关于构建国际标准化的医疗救援队框架和指导文件,并提出《突发性灾害情况下外国医疗队的分级和最低标准》[5]:(1)同意在抵达受援国后,向该国有关部门或主要国际机构注册,并服从全球、国家和地区及其他FMT或卫生系统等机构间响应协调机制。(2)承诺在到达受援国后报告FMT的分类、能力和服务。

(3)承诺在响应期间、队伍出发前,每隔一段时间向受灾国家当局和全球卫生部门集群(GHC)以国家报告或公认的国际报告的形式进行上报。(4)承诺对干预措施、临床监测和可能并发症等记录保密。(5)承诺对个别病人的治疗及必要的后续转诊计划进行记录。(6)承诺将成为广泛的医疗转诊系统的一部分,并根据队伍的不同类型来接收或转诊,或接收治疗后再转诊至其他FMT或当地的医疗服务系统,如果获得批准甚至转诊至其他国家。(7)FMT将坚持专业准则:所有队员必须在其国家经过执业注册,并且具有所在机构颁发的工作许可证。(8)FMT应保证队员均是其专业领域的专家,并经过战争或SOD外科损伤管理培训。大多数队员应有在严峻环境中关于全球健康、灾害救援医学及救护的培训和经验;在救援后期若有初级和无经验队员参与,须在有经验同事的监督下工作。(9)FMT队伍将确保所带的所有医药产品和设备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和药品捐赠指南。(10)除非在部署之前有协商,一般情况下FMT队伍需自给自足,不能对受援国提出任何后勤保障需求。(11)FMT遵守健康和环境卫生最低标准,包括对医疗废物合适地管理。(12)FMT必须保证其队伍及队员都有适当的医疗事故保险,并有相应的机制来处理医疗事故中病人的指控和投诉。(13)FMT必须有关于其队员健康和安全的适当安排,包括遣返和必要时的退出策略。为了更好促进FMT的建设工作,2015年8月,WHO启动了国际应急医疗队的注册与认证工作,来自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救援队提交了申请。2016年初,为了提高FMT在世界各地应用的广泛性,WHO在世卫组织和泛美卫生组织(PAHO)应急卫生会议上,将FMT正式更名为EMT(EmergencyMedicalTeam,EMT)。4月16日,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10天内德国、哥伦比亚等5支国际EMT迅速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援助,这也是EMT在国际EMT标准下的首次登场。5月,经过重重选拔与考核,中国上海东方医院国际应急医疗队与一支俄罗斯医疗队成为首批通过WHO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6]。

3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情况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支具有应急援外职能的医疗队,但专门以应急援外为目标,成体系、有编制的队伍尚未建立,在卫生外交能力、卫生治理等方面有待加强。我国既往的援外应急任务主要是在卫生外交和国内应急医疗队基础上实现的。3.1卫生外交中国的卫生外交是从1963年开始的,为了响应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的请求,我国从湖北省的医务人员中遴选出一支医疗队前往支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7个省、市、直辖区承担着对外援建任务,50多年来中国已经向包括亚、非、拉美等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员近2.5万人次,卫生援助内容从单纯的技术、人员援助到医疗体系的筹建,援助模式也从单纯的“援助”转向“援助+合作”再到“共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3.2应急医疗队建设中国应急医疗体系建设是伴随着突发灾害带来的伤痛逐步发展的。2003年非典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也为应急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我国开始筹措建立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2003年下半年,由原国家卫生部联合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文件《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明确全国各地省市需组建一支应急医疗后备队伍,主要由医疗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人员构成;同时制定了规范的应急建设目标原则、组织管理、培训配套等[7]。2004年,为全面系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国家卫生部组织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卫生厅组建共10支国家级救援队,主要负责救灾防病、应急卫生防疫、反恐医学救援等职责,其中上海、广东两支队伍参与执行了2004年东南亚地震海啸援助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军队层面,对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的应急体系构建提升到了新高度。2010年,《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方案》与《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由原国家卫生部接连出台,明确队伍构成及筛选标准,制定负责单位的职权、队伍管理及装备管理等办法,并启动首批共包含11支国家级应急卫生救援队伍的建设实施项目。此外,全军所有部队医院建立了野战医疗队(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应急医疗体系,担负应急出动、实地救援的职责。在2016年8月的缅甸大地震和2015年4月的尼泊尔地震中,我军就派出了多支医疗防疫队参与救援。目前,军队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援外应急卫生保障任务,如国际维和、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等,从国防部公布的数据看,仅维和一项,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加。综上分析,我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外交环境和能力体系支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应急医疗队建设存在的不足,如徐立[8]提出的装备保障不尽合理、组织指挥制约过多、药材保障不适用、卫勤训练效果差等六类问题,以此更好探索科学合理的能力标准和训练体系。

4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面对海地地震、西非抗击埃博拉等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迎难而上,从人员、物资、财政等多方面对受灾国进行全面地支持。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9]。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海外部队健康保障需求会越来越广泛、援外医疗援助任务会越来越多样,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援外应急医疗队伍,不仅仅是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具体举措,也是对维护自身部队健康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良敏,景军,程峰.由援助到共融:从抗击埃博拉看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变迁[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1):45-49.

[2]王全,向浩,何启强.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5-97.

[3]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对大规模严重突发事件的应对[R].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38届会议,2016年1月22日临时议程项目(EB138/23).

[4]罗发菊.WHO框架下的外国医疗队及灾后响应[J].中国灾害救援,2015,2:53-55.

[5]付辉.外国医疗队(FMT)建队的核心标准和注册流程[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1:5.

[6]本刊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首批通过WHO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J].中国药房,2016,27(17):2357.

[7]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R].卫生部公报,2003,12:30-31.

[8]徐立.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队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院科学院.

[9]央视网.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news.cntv.cn/2015/09/29/VIDE1443525300334469.shtml.

作者:臧颖洁,王欢,罗旭,吴昊,郭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