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消费支出结构升级、消费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升级、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例增长迅速,且农村居民支出增幅高于城镇、产品供给结构变化滞后于消费结构变化等,具体资料请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9.13%,分别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和小康生活标准。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体小康的阶段。笔者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2001-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消费支出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有较大辐度的提高。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5309元增至7912.85元,年均增长650.96元,增长辐度为149.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735.1元增至2556.15元,年均增长205.26元,增长辐度为147.32%。食品消费支出额不断上升,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当属食品消费。2001至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为221.60元,占消费总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4.04%;农村居民年均增长值为83.82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40.84%。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逐年下降,城镇居民从38.2%减至36.83%,年均减少0.3425%;农村居民从47.7%减至45.5%,年均减少0.55%(200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
主要是“非典”期间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人们较之过去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及营养平衡搭配,而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肉类、禽类、蛋、牛奶、豆腐、青菜和水产品等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庭饭桌上的常菜。大多数居民家庭已养成了多吃水果少吃猪油的习惯。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9.30%增至12.60%,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19.31%;农村居民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6.32%增至11.56%,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5%。私车已由权力财富的象征变成了家用交通工具,人们购车的平均价格已从几万元上升到十几万元。
尤其是今年以来,在有车族中见面问候语“你换车了吗”大有替代“你买车了吗”趋势。手机已经不仅仅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日常通讯工具,其品牌和知识信息密集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机主身份的象征。手机彩铃和上网业务则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工作便利。
2、消费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升级。根据《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状况一览表》统计结果,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住房仍是人们消费的热点,但较之过去,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周围的学校、交通、商店、医院、公共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室内装饰的环保化、个性化。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工作之余逛公园、去娱乐场或与亲友聚餐、品茶,不再为繁重的家务所累,致使家政服务公司供不应求,娱乐场、餐馆、茶社、酒吧异常火爆。外出旅游则成为了广大老少居民假日活动的焦点话题。年轻人更加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年人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和休闲娱乐,于是各种业务培养班、健身馆、按摩洗浴中心、信息咨询事务所越来越多。还有各种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和服务的行业如物业公司、物流公司、投递公司、皮鞋美容店、服装干洗店等已由零散向连锁方向发展,上门服务和异地连锁服务模式代替了单一的定点服务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消费和网络消费已成为了众多网民的重要消费方式。
总的来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上升,未来几年内生存资料消费仍占主要比重(50%以上),但会持续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包括劳务)消费比例会继续上升。食品消费支出额会继续上升,恩格尔系数会继续下降,食品供应结构日趋多样化和便利化,居民对营养丰富或保健食品消费倾向上升。
衣着和娱乐、文化消费比例继续保持稳定。较之过去,人们更加注重服装的个性化、舒适性和品牌,老年人注重服装的实用性和稳重风格。人们追求娱乐消费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消费的娱乐性。旅游消费仍是人们假日消费的重要选择,且形式日趋多样化。
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例增长迅速,且农村居民支出增幅高于城镇。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已落实到位,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农民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实际收入增加,必然会导致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的大幅度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和通讯消费日趋频繁,消费支出自然增加。尽管今后一段时间,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仍是城乡居民主要代步工具,但家用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此外,义务教育免费也是城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住房消费支出比例会随住房价格下跌而上升。目前城乡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例虽呈下降趋,但并不意味着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是价格过高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房价格会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下跌,导致居民的购房支出上涨。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会伴随住房消费支出的上升而上升。此外,家电的更新换代也会提高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居民劳务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会提高劳务支出的比例。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阻碍了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国家消费比重过低。从全国来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投资居于主要地位,消费居于次要地位,只有40%左右,而美国国内消费占78%,日本占85%。从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与全国人均GDP水平的指数来看,2003年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比全国人均GDP水平增长速度滞后150%,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而经济强国美国只有22%,日本只有15%。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结果,2003年我国资本构成(投资率)占GDP比重高于所有国家。且不论居民消费支出还是一般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我国都低于所有国家和地区2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虽然提高了23倍,但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目前中国工人平均工资只有美国的1/50,日本的1/30和韩国的1/15。尤其是1.2亿农民工月工资500元-1000元左右是相当少的。居民消费收入比过低。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比值即:0.7739,0.7828,0.7685,0.7623,0.7541,年均增长值为-0.0050,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即期消费需求下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205.26元,占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值的92.40%,消费收入比从0.7332增至0.7853,年均增长值为0.0130,这表明农村居民即期消费需求很高,但受收入水平的严重制约。无论城乡居民,消费收入比均不超过8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居民受节俭传统观念影响,储蓄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保机制不完善,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步,居民消费预期低。
产品供给结构变化滞后于消费结构变化。产品供给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导致厂商无法依据市场需求灵活配置资源,使供给对需求的适应能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技术条件落后,无法以适当的成本供给产品。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影响了国内产品供给能力,居民为满足消费需求只好选择国外产品。如现今的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都是国外品牌,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很少有能与其抗衡的。
目前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不能满足农民个性化和高档化消费需求;由于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部分地区农民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欲望难以满足。其次,城市供需之间也出现了断层。以住房为例,开发商注重高档及其他外在追求,忽视了中、低档收入的消费群体。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经济住房数量少且质量、布局位置等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而对于许多高收入家庭,其生活必需品需求已经饱和,他们正处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期,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个性化消费品种却不多。特别是,我国已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但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用品品种却不多。以鞋为例,目前市场上适合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的鞋很少且款式难看。还有,娱乐、休闲、文化消费产业结构单一,且价格偏高,不能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
消费环境恶化趋势不减。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食品卫生、用品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盗牌书籍等问题凸显,黄、赌、毒、嫖等丑恶现象泛滥,“三色”消费高涨,严重污染了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再次是限制消费政策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如购车税上涨,养路费等规费居高不下等。
贫富差距日渐加剧。贫富差距加剧包括城乡居民、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不同区域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2001-2005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值分别为2.9、3.11、3.23、3.21和3.22,年均增长额比值高达4.09;消费支出对应比值分别为3.06、3.29、3.35、3.29、3.10和3.17。2001-2005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47、0.459、0.461、0.465和0.472,年均增长0.0063,目前我国已经从八十年代初期的世界第二收入平均分配国家(G=0.29)成为了世界最不公平的国家(以货币收入计算,仅次于拉美国家;以实际收入计算,则超过拉美国家)。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将突破“红灯区”0.6。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占总户数的20%的最富有人口,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51%以上,而占总户数的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4%(广东《学术研究》杂志,2004年第三期,作者任罗群)。
三、政府部门提升消费结构的对策。
政府部门作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重大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确定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由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提高利率、控制贷款和投资规模,保持物价稳定,保证劳动者工资及时发放;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微型及中小企业税收,提升劳动要素利用和分配能力,扩大消费规模。
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重点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拓宽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业务范围,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鼓励信贷消费。一方面要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繁荣金融市场,鼓励居民参与证券交易,同时保证社保政策落实到位。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厂家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知识、信息密集度,提高满足农民、老年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娱乐、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业的规范化和多样化建设,使之能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要,而不是“富人的乐园,平民的禁区”。进一步开拓通讯消费市场,关注信息咨询、物流运输、电子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便利化产品(如融手机、银行卡、电子车票、电子钥匙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卡)产业的发展。此外,畅通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技术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优化、丰富国内产品供给结构。此外,成立专门的经济问题调查机构,对全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定期开展客观、全面、深入地调查,为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
改善消费环境,提高自然环境的纯洁度、社会环境的安全度,文化环境的文明度。
首先,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大治理污染力度,开拓绿色市场和生态产业,满足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消费需求。其次,加强消费市场的法制化建设,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产品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和扰乱经济市场管理秩序的行为。再次,加强诚信建设,保障食品卫生和用品安全。第四是破除地方保护,鼓励消费,重点是取消对汽车消费的限制政策;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行政管理,对住房的质量和规模明确硬性指标,限制住房价格,有序地促进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第五,适应消费结构层次升级的趋势,提高完善配套设施(如适应车辆增加的趋势,建桥修路,改善交通条件;在居民小区周围建商店、医院、学校,通公交车等),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优势,为落后地区居民提供生活、教育和医疗便利。拓展文化消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娱乐休闲消费的文化内涵。
政府加强对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对稀缺资源按需计划配置,对有限资源视情采用行政手段限制配置,对普通资源引导市场配置。对水、电、气(天然气、液化气、冷气、暖气等)、线(网线、电话线)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活设施用品,由政府出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全面流动。取消农民终身制,允许城镇居民下乡务农,对农村各种资源和经济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鼓励建农庄办工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农民和技术工人队伍,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管理、现代化生产。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同时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我国人才队伍结构。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异。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明确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标准,私营和外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切断不合法或不合理收入来源渠道,全面贯彻落实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缩小居民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