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流动资本效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业流动资本效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职业流动资本效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职业流动中社会资本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资料来源、职业流动中社会网络规模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职业流动中网络趋同性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职业流动中网络依靠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个人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的效用存在着时代差异。这是由于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及1992年开始的我国实行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职业流动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导致了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效用的差异。我们在对我国职业流动进行社会资本分析时,应该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特别是要考虑时代类型因素,只有这样,我们实证分析的结果才会切合我国实际,并为我国的职业流动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职业流动;社会资本;时代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运用西方的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我国的职业流动现象,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综观我国学者关于职业流动的社会资本分析,笔者发现,时代的因素或多或少的被忽视了[1]。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社会资本

关于社会资本概念,自从法国学者布迪厄第一次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界定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2]。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3]林南把社会资本分为接触的社会资本和动员的社会资本两个方面,接触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动员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在工具性行动中实际使用的社会网络资源。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接触的社会资本”具体操作化为社会网络规模和网络趋同性。社会网络规模是指构成一个社会网络的成员的数目,社会网络规模越大,表明个人的社会资本越丰富。网络趋同性指的是社会网络的核心人物与其他社会网络成员在某种社会特征方面的类似性,网络趋同性越低,表明个人社会网络成员的组成越广泛,个人社会资本的质量越高。

2.职业流动

所谓职业流动,就是指寻找和变换工作的过程[4]。职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笔者将代内流动操作化为是否流动和流动次数两个变量。对于代际流动,主要研究代际流动方向,笔者将代际流动方向分为两种: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陆学艺认为,我国存在十种职业类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5]。排在前面的职业类型比排在后面的职业类型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在代际流动方向中,笔者以父亲职业为基准,如果个人目前的职业类型排在其父亲的职业类型的前面,就认为是向上流动,否则就是未向上流动。

3.时代类型

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以及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笔者以这两个时间为分水岭把时代类型分为三种:计划经济时代(1978年以前)、双轨制时代(1979到1992年)和转型时代(1993年到现在)。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调研资料,广西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的排名居中,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具体的说本研究运用的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6]。数据库是课题组于2005年7月10日至17日,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百色市和河池市等六座城市和三江、融水、恭城、龙胜、都安、环江、罗城等七个县城根据随机抽样与分层(地区、职业)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

二、职业流动中社会资本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

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对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的效用做相关分析,由于变量的类别不一样,所以他们之间所取的相关系数是不一样的。定类与定类变量用的是Lambda系数,定类与定距变量用的是Eta系数,定距与定距变量用的是皮尔逊Corr系数。在本研究中,社会网络规模、网络趋同性和职业流动次数属于定距变量,其余的都是定类变量。

(一)职业流动中社会网络规模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中社会网络规模效用的时代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网络规模对职业是否流动效用的时代差异。双轨制时期社会网络规模与职业是否流动的相关系数Eta=0.105,并且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01,表明双轨制时期社会网络规模与职业是否流动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职业越趋向于流动。而计划经济时期与转轨时期的社会网络规模与职业是否流动无关,表明其社会网络规模对职业是否流动的影响不大。二是社会网络规模对职业流动次数效用的时代差异。双轨制时期社会网络规模与职业流动次数的相关系数R=0.027,并且显著性水平值为0.000,表明双轨制时期社会网络规模与职业流动次数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社会网络规模越大,职业流动次数越多。而计划经济时期与转轨时期的社会网络规模与职业流动次数无关,表明此时的社会网络规模对职业流动次数的影响不大。从上面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流动中社会网络规模的效用存在时代差异。

(二)职业流动中网络趋同性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中网络趋同性效用的时代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趋同性对职业是否流动效用的时代差异。转轨制时期网络趋同性与职业是否流动的相关系数Eta=0.050,并且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5,表明转轨制时期网络趋同性与职业是否流动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人社会网络的网络趋同性越低,其职业越趋向于流动。而计划经济时期与双轨时期的网络趋同性与职业是否流动无关,表明其网络趋同性对职业是否流动的影响不大。二是网络趋同性对代际流动方向效用的时代差异。计划经济时期网络趋同性与代际流动方向的相关系数Lambda=0.286,并且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5,表明计划经济时期网络趋同性与代际流动方向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人社会网络的网络趋同性越低,其在代际流动中越趋向向上流动。而双轨制时期与转轨时期的网络趋同性与代际流动方向无关,表明其网络趋同性对代际流动方向的影响不大。以上的实证分析表明:职业流动中网络趋同性的效用存在时代差异。

(三)职业流动中网络依靠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

在各个时代网络依靠在职业流动中的效用都不明显。但是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在职业流动中使用网络依靠的概率是47.9%,双轨制时期人们在职业流动中使用网络依靠的概率是53.1%,转轨时期人们在职业流动中使用网络依靠的概率是57.6%,表明人们在职业流动中使用网络依靠的概率越来越高,由此,笔者认为网络依靠在职业流动中肯定是有效用的。笔者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网络依靠的关系强度概念,笔者把职业流动中运用了家庭成员及其亲属的人情关系称为强关系,把朋友、同学、同事等人情关系成为弱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网络依靠的关系强度在职业流动中的效用存在时代差异,主要表现在网络依靠的关系强度对职业是否流动效用的时代差异上。计划经济时期和双轨制时期网络依靠的关系强度与职业是否流动无关,而转轨时期网络依靠的关系强度与职业是否流动有关,强关系对职业是否流动的作用比较明显,这表明职业流动中网络依靠的效用存在时代差异。

(四)职业流动中网络帮助效用时代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中网络帮助效用的时代差异主要表现在职业是否流动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网络帮助与职业是否流动的相关系数Eta=0.196,显著性水平值小于0.05,表明计划经济时期的网络帮助与职业是否流动有关,获得网络帮助的成员在职业是否流动方面越趋向于流动。而双轨制时期与转轨时期的网络帮助与职业是否流动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值大于0.05,表明此时的网络帮助与职业是否流动无关,网络帮助对职业是否流动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职业流动中网络帮助的效用存在时代差异。

三、结论

综合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个人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的效用存在着时代差异。这是由于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及1992年开始的我国实行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职业流动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导致了社会资本在职业流动中效用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对我国职业流动进行社会资本分析时,应该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特别是要考虑时代类型因素,只有这样,我们实证分析的结果才会切合我国实际,并为我国的职业流动提供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