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东亚货币合作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东亚货币合作存在的障碍,对东亚货币合作探讨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有助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实施货币政策协调,防范金融危机和进行危机后的自救、有助于东亚各国和地区摆脱美元化,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区域利益的汇率制度、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素流动性标准、经济开放度标准、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及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东亚各国和地区内尚不存在轴心国、东亚各国和地区内尚不存在轴心国,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东亚货币合作探讨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欧元作为欧盟单一货币取得的成功,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给人的深刻教训,东亚各国和地区普遍认识到加强区域内货币合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指出:虽然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东亚各国和地区加强货币合作,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从而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跨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各自的条件及自身的经历体会到,无论是政治、国家安全还是贸易、金融货币领域,只有加强区域性统一行动,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自身利益,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1999年以后,欧元作为欧盟单一货币的出现及其在世纪之交爆发的金融危机期间的稳定表现,本身就预示着区域货币合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如此,连向来对区域经济合作持否定态度的美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转而积极地投入到狂热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来,并主导着拉美国家美元化的进程和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亚各国和地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本地区货币合作的重要性。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1.有助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实施货币政策协调,防范金融危机和进行危机后的自救。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东亚地区原有货币金融体制尤其是汇率制度的缺陷,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依靠地区合作的力量和通过货币政策协调,才能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IMF等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尽管有协调各成员货币政策的职能,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进行及时救助的职能。而且,从本质上来说,IMF是为实现欧美国家加快对亚洲金融市场扩张目的服务的,这在其对亚洲货币基金方案的反对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因此,对东亚各国和地区来说,加强货币合作,不仅有其必要,而且可以加强彼此防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在一个国家发生严重的货币问题后,其他国家自行其事,相互间采取竞争性的货币贬值,进而引起传染性贬值,加深货币危机的情况再次发生。
2.有助于东亚各国和地区摆脱美元化,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区域利益的汇率制度。东亚各国或地区的汇率制度虽然各具特色,但基本上是钉住美元或与美元联动,这种做法有它积极的一面,如使本国企业和居民能够在本币和美元之间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通过这种竞争,促使本国货币当局遵守货币发行规则的约束;有利于金融深化,促进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降低本国金融的交易成本;可以防止本国资本外逃。但是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资本大规模高速流动和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的情形下,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削弱了货币的金融主权,使本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严重地受制于美国,导致了“金融殖民化”;进一步抑制了居民对国内、外产品的消费,产生了紧缩效应;随着货币替代程度的加深,导致汇率的波动幅度加大等。
3.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货币合作不仅仅是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发展阶段,而且还是一个渐进、缓慢的长期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货币合作不但不能脱离贸易、投资等基本经济合作而独立,而且必须以后者的发展为前提才能发展起来,进而又反过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推动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目前,除东亚地区外,世界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先后涌现,并且先后都推出了各种由自由贸易区而关税同盟,再由关税同盟而货币联盟的方案,因此,货币合作已经成为全球大势,并成为维系世界金融稳定的主要基础。
RobertA.Mundell在2000年曾经预言,在21世纪的头10年内,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世界很可能出现一个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为中心的稳定性金融三角,国际货币体系将会重归固定汇率制度。目前,欧元区和美元区的发展正紧锣密鼓,而亚洲的货币合作却仍未付诸实行。如果在未来的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亚洲货币区可以脱颖而出,亚洲国家将因一个更为平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出现而受益。不管Mundell的预言准确与否,对东亚各国和地区来说,未来可以选择的制度空间极其有限,要么成为其他两个货币区的附庸;要么成立自己的货币区。因此,东亚各国和地区致力于建立本地区金融、货币协调与合作机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理性选择,而且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最终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的贡献。
4.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的国际储备在持续增加,从1990年的3037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6625亿美元,再增加到2000年的11375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浮动汇率下,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迫使各国不得不大量保持国际储备,并且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或地区为了保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不得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频繁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对冲干预,以致国际储备日增,并重新回归到高频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如果实行货币合作,东亚各国和地区不仅可以节省国际储备,还可以把资金转用于国内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变不合理的国际资金分配格局。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
哪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OptimalCurrencyAreas,简称OCA)?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在选择最优货币区的可能参加国时,应注重考察生产要素流动程度、商品多样化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一体化程度及政策目标一致性等因素。
1.要素流动性标准。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这些国家越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回顾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践可以发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建立经济贸易联盟的前提条件。虽然没有足够的数据对东亚进行相关论证,但总的来看,东亚各国或地区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比较多,比如,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资本项目迄今尚未放开,而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这种限制被加强了。如马来西亚在1998年恢复了资本管制;日本虽然很早放开了资本项目,但其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的限制一直非常严格;同时,由于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巨大差异,各国或地区对劳动力的流动限制也很严格,这使东亚地区无法通过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来熨平各国的经济波动。但是,相对于欧洲,东亚劳动力市场较为灵活,不仅干扰因素的规模比欧洲小,而且调整速度也要快得多,这说明东亚各国或地区比欧洲各国更容易对干扰因素做出反应。
2.产品多样化标准。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就越低,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就越高。这样,对一个生产产品高度多样化的货币区来讲,当其遭受进口需求冲击时,由于单一商品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并且这种进口冲击还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之间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因此,它具备推行固定汇率制的条件。目前,东亚各国或地区不但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极大,而且其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极为悬殊,这无疑具备了产品高度多样化的条件。
其次,从各经济体对潜在干扰因素进行调整的相关性、速度及规模看,如果这种扰动因素是相关的,而且调整迅速,规模较小,那么他们就是OCA的较好候选国。Bayoumi和Eichengreen(1994)在估计了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双边需求冲击及供给冲击相关系数后发现,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需求冲击是对称的。Taguchi(1994)则通过计算利率、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等指标的相关系数,检验了外部冲击对东亚经济体、美国、日本影响的对称性,结果发现,在CPI指标上,东亚各经济体与日本相关性强;而在利率、股票价格等指标上,则与美国相关性强;不过20世纪80年代末期与日本该指标的相关系数有所增强。因此,随着东亚各国或地区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3.经济开放度标准。根据重叠需求的贸易理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需求结构相似,使同质产品,尤其是制成品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加大,因而其内部贸易量也就比较大。这种区内贸易的扩大,不仅节省了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双边汇率变动对其的影响也要比替代产品贸易小得多,因此,随着制成品贸易所占的比重加大,贸易伙伴也就越愿意采用共同货币,共同货币给其带来的利益也会越大。“广场协议”以来,东亚区贸易额显著上升,尤其是对华贸易比重日渐上升,而对美国的出口则相对有所下降;另外,虽然在1997年东亚区域内贸易额所占GDP的比重低于欧盟同期水平,但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和产业结构趋同,近年均呈增长态势,具有赶上欧盟的趋势。事实上到2002年,东亚也确实赶上了欧元启动前的水平,而且,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贸易结构已经越来越接近日本,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之中。总之,从经济开放度这个标准来看,东亚虽然与欧盟各国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由于近年来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增长很快,东亚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高,这些都构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
4.政策目标一致性和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标准。共同货币区成员国即使经济结构类似,外界冲击也是对称的,但如果各国和地区的政策目标不一致,那么他们之间就很难推行OCA。而衡量政策目标一致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通货膨胀率越相似的国家和地区,越具备推行OCA的条件。虽然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标准方差较大,但是近几年有趋近的趋势,因此东亚各国和地区基本具备推行OCA的条件。
三、东亚货币合作存在的障碍
虽然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存在推进货币合作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有形成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但在目前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主要障碍有:
1.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及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当前,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日本居首,“四小龙”次之,东盟国家弱,总量相差极为悬殊。从人均水平看,则大致分为五个层次:日本第一层次;亚洲“四小龙”和澳门、文莱为第二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为第三层次;中国和菲律宾、印尼为第四层次;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为第五层次。与欧盟和北美相比,东亚各国和地区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度也大大低于欧美各国。近年来,随着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的创造效应越来越明显,贸易的转移效应越来越淡化,经济开放度和一体化特征日益凸显,但是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2.东亚各国和地区内尚不存在轴心国。区域货币合作需要各国服从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并以该政策作为各成员国制定政策时的“核心驻锚”。欧元区事实上是以德国货币政策为“核心驻锚”形成共同货币政策的,这是由德国的经济实力及德意志银行长期拥有的反通货膨胀信誉决定的。然而,东亚地区至今尚没有出现能为整个区域决定货币政策,并担当轴心国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影响虽然不断在扩大,但日本在经济上的某些缺陷使其难以在该地区担当轴心国的角色。如日本国内市场狭小,金融市场限制过多,日元在国际结算、外汇市场等的地位大大小于其GDP及对外贸易在全球的地位。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元国际化又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中国和韩国或由于人均指标,或由于经济总量都还难以承担此项重任。东盟十国其内部本身就缺乏轴心国。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有所增强,但作为区域外的大国,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不可能考虑到经济差异极大的东亚经济体的需要,因此,以美国货币政策作为“核心驻锚”显然更难以胜任。
3.东亚各国和地区货币合作的政治基础比较薄弱。货币合作涉及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它要求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协调,甚至要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尤其是货币主权。欧元成功启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民族主义的削弱以及各国摒弃前嫌,携手共建欧洲。
但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给这些国家留下很深的历史创伤,甚至到今天日本还不能对其所犯下的罪行作出深刻反省,极大地伤害了东亚各国和地区人民的感情。同时,由于大多数东亚国家都是20世纪前后建立起来的,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在其形成初期必然有一个主权扩张期,这不仅造成各国因领土纠纷、政治经济矛盾而冲突不断,也使它们更多地把彼此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因此,由于没有足够的进行合作的政治意愿,导致东亚货币合作仅仅只能在较浅的层次上进行,要达到组成OCA的目标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