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出口商品品牌结构竞争路径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出口商品品牌结构竞争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出口商品品牌结构竞争路径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产业链系统思维;产业链上游:提高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中游:促进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下游:实施广东出口品牌战略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文献研究、从产业链系统思维看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提高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等,具体资料请见:

本文在梳理出口商品结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从产业链的系统思维认识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并从产业链上中下游三大方面,分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并提出提升广东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路径及具体对策。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出口品牌

广东是我国第一外贸大省,外贸总量已超过西班牙等国家,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弱、效益低下、缺乏品牌等问题逐一暴露无遗。不言而喻,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日益成为广东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成为外贸强省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基于建设创新型广东和外贸强省的战略,本着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目标与原则,以产业链的系统思维认识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揭示自主创新能力与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之间内在本质必然联系,并从产业链有机系统多维视角,提出提升广东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路径及具体对策。

一、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产业链系统思维

(一)文献研究

对于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研究文献,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成本论,经过李嘉图(1817)、赫克歇尔(1919)、俄林(1933)等人发展,形成了基于资源禀赋探求贸易结构最具优势组合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分水岭,就是Krugman提出的规模经济和对差异产品的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观点。Krugman(1979)、Lancaster(1980)、Help-man(1981)改进引力模型用以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解释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相悖的产业内贸易,并认为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的差别化结构。波特(1980、1985、1990)研究了影响商品差别化的生产投入、企业、产品价值链、市场、产业、国家政策等要素,并提出诸要素最具竞争力的“钻石”结构模型。

到21世纪竞争力研究深入出口商品结构,掀起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研究的热潮。Debarae和Lee(2003)研究认为,出口商品结构的竞争能力在于其差别化,而差别的程度由种类品目多样化和技术等质量高度化两方面指标来衡量。Besedes和Pmsa(2003)(2004)的研究证明,相类似质量和品种的商品出口持续时间比差别度高的时间短得多,即差别化的商品结构竞争力强。Kohoe和Rhul(2002)、Feenstra和Kee(2004)等人研究开发出口商品多样化指数,认为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多样化指数趋近于1,说明其出口接近覆盖了世界所有出口商品种类品目。Brode和Weinstein(2004)在Dixit和Stiglitz(1997)的产品间替代弹性表示产品差别化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出口商品替代弹性和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关系。

简言之,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以本国相对丰裕要素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才是具有竞争力的。而建立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则强调,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差异化的商品组成的出口商品结构才具有竞争力。但无论是构建于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理论之上的贸易理论,都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对现有资源最有效配置下的贸易理论,属于静态范畴。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即竞争优势理论中,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把竞争优势作为贸易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而竞争优势则主要体现在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创新优势等三个层次上,此时的出口方式主要是自创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

(二)从产业链系统思维看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

笔者认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结构决定能力,合理结构生成优势,与对手较量时构成竞争力。结构的优化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最终还是通过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才能实际显现出来,同时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显示性数据研究又反哺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生成其良性循环生态系。在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广东战略适时要求广东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目的就是要扬弃旧结构建立新结构形成竞争优势,这一系统工程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就是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在产业领域表现为结构趋优,在价值链下游表现为自创品牌产品的出口带来的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增加。

在产业链系统中,出口贸易属下游环节,出口结构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显示性结果,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又在于产业技术。因此,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再也不能停留在仅仅产业链下游的贸易环节上的政策及制度创新措施上,而更多的是从产业链整体系统思维去研究。

二、产业链上游:提高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般而言,影响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价格和非价格两个方面,而非价格竞争力的根本决定因素就是技术优势,技术优势靠创新活动实现,当前出口商品非价格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因此,要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就要从产业链的上游一自主创新能力着手。

目前,广东经济实力仍居全国第一,但科技实力却与北京、上海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科研人才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力量明显薄弱。广东要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实现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根本出路还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一)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1科技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目前,广东因创新激励措施配套不全、创新扶持政策难落实等体制机制原因,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广东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起来,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技术创新源的供给能力不强,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整体科技实力仅居全国中游水平,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及能力均明显不足,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其中信息技术占90%、移动通信占92.2%、生物技术为87.3%,IT领域为85%。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科研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滞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2思想上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广东由于毗邻港澳,区位优势显著,引资的便利使其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广东近年来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一些注重创新投入的省市相比,广东却存在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且省财政用于科技事业的投入也没有很好发挥带动企业投入的作用。据调查,广东R&D投入占GDP的比值长期徘徊在1.0-1.2%之间,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低于全国1.42%的水平,与发达国家2.5-4%的比重有明显差距。而江苏等省过去这一比值比广东还要低,但现在这一比值不仅高于广东,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D人均经费过低制约广东科研机构吸引国内外人才,不利于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自主创新人才资源稀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其沿海的经济优势成为国内重要的自主创新人才聚集区,集聚了一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在全国的深化,广东在政策以及经济体制上的优势逐渐消失,创新人才北移。广东人才密度低,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现象至今仍没得到根本解决。广东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虽处于全国前列,但人才密度即每万名劳动力科技活动人员数相对偏低。2005年,广东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仅次于江苏、北京,居全国第三;但从人才密度来看,北京229人、上海104人、天津87人、浙江58人、江苏53人,陕西38人,广东仅为35人,明显与广东第一大经济实力及人才规模不相符。与国外相比更是如此,日本在2003年人才密度为132人、法国123人、德国122人,韩国66人,而广东2005年仅为韩国的一半。

(二)提高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大企业组建产学研互动的工程技术中心,承担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任务,依托现有资源、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从事共性技术开发;建立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增加创新源供给;建立以各类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群与技术集群的融合发展。

2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一批不注重创新的企业倒闭,但也有许多注重创新的企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深圳华为自主创新能力强,2008年依旧保持44%的高增长。所以,今后广东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等手段,在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方面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基本实现2020年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的目标。

3科教兴贸,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和技能的竞争,是人力资源质量的竞争。可以说,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获得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对待。在大力融合科工贸的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专门人才和派遣优秀人员去国外进修培训;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办研究所,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进行联合开发;探索研究高技术企业利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及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等参与高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

4建设创新文化、促进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技素养。提高民族自信心、树立热爱科学、鼓励创新、倡导合作、淡泊名利的创新价值观。树立科技立项、评价、分配、奖励、职称等制度创新、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技素养。

三、产业链中游:促进广东产业结构升级

外贸的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的水平,产业结构的层次决定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向智能化、高级化方向转变。在未来的国际货物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最快、贸易规模最大和发展后劲最足的支柱产品,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将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在广东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情况下,政府在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更应注意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广东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促进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和优化。在开放条件下,在资源全球配置背景中,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主动国际化战略,以实现广东内源型发展与开放型经济的融合,从而促进外贸结构与省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广东制造业出口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关联度日益提高,以出口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正日益成熟。因此,在保持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引导生产资源配置到优势行业中来,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对于工业制成品出口,要加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加工,使用当地原料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对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格,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对于初级产品出口,特别是农产品类的出口,可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使他们在产后农业(加工、贮藏、运销等)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和延伸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产业链,加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三)以进口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进口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进口所带来的资本和技术要素积累。一国货物进口按照最终用途可分为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资本品的进口对于广东省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广东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工业制成品进口,特别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可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可适当减免税收或者采取免税的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业制成品进口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初级产品进口来说,根据广东第一产业的产品情况,适时的调整结构,限制进口一些省内可以自己提供的初级产品,特别是省内供大于需的农产品。对一些作为第二产业发展投入品的初级产品,在本省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促进大量进口。总之,要进一步发挥广东省进口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四)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良性互动

首先,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保证区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出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应对“绿色壁垒”等非传统贸易壁垒的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其次,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广东省以轻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工业,如纺织服装、普通机械、一般电子等产业是广东省工业的基础,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是,这些产业大多因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市场需求在萎缩,对经济增长贡献在减弱。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以块状经济为重点整合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链优势,同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新技术和新产品开放等途径,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质”的提高。使出口产品更好地突破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动保护壁垒以及实施反倾销诉讼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减少贸易摩擦。

第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产业、仪器仪表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包括省外技术成果在省内实现转化,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技术引进以获取加工费为主,技术附加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的局面。同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型企业的集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进而成长为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基地。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因此,广东省要加快研发与开发、金融、信息、教育、培训、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提供条件,并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改善,促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产业链下游:实施广东出口品牌战略

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从产业链下游而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和众多世界知名品牌进行竞争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广东制定了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确定了五年和十年奋斗目标;建立了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制定并实施了重奖名牌产品和企业的扶持政策,为进一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2007年,广东“世界名牌产品”四个,占全国的40%;新增“中国名牌产品”81个,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299个,占全国总数的15.3%。同时日益涌现出华为、TCL、格兰仕、美的、珠江钢琴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著名企业,但是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名牌规模优势不明显,部分传统优势行业知名品牌不多。

由世界品牌研究室的《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全国单项品牌价值前十位中广东没有一个;华为以456.68亿元居十五位,仅为排第一位的工商银行的36.5%。不仅如此,广东品牌经营规模也比较小,在众多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生产企业中,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仅有十家,名牌的规模效应未能发挥。这表明,广东企业冲刺世界级品牌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广东服装业出口居全国首位,但基本上没有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而长三角却拥有二十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在《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纺织服装行业有五十一个品牌上榜,其中广东仅有四个,分别是歌力思、健将、福安娜、康妮雅,排名都在400以外,这是与广东服装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的。

2政府的政策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措施不配套。

广东省扶持名牌产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培育名牌产品方面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有自满情绪,没有紧迫感;市政府的政策措施朝令夕改,文件不配套,扶持资金、奖励政策不够,偏重于宏观规划和指导,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在政府采购中,不仅没有积极带头示范对自有品牌的消费,反而放任自流,甚至干涉企业运作;在资产重组、国企改制中,政府的国资管理部门软弱无力,使广东的一些著名品牌如健力宝、科龙、乐华等相继倒下,企业被迫变卖,令人痛心。这与兄弟省市扶持名牌企业的做法有很大差距。如青岛市在主要大街上给名牌企业黄金商业地段和地皮优惠;温州市政府和企业协会将打火机、制鞋、服装的小企业进行整合,联合申请几个名牌,使众多无名的小企业走上了名牌发展之路。

3名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少。

掌握核心技术,是打造自主品牌的关键。品牌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而核心技术的掌握需要不断的技术积累和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增加投入。政府和企业在研发的投入经费不足,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偏低。一些名牌企业没有后续新产品,科技含量下降,就低价抢占国内外市场,获利空间减小,还受到了国外反倾销案的诉讼,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区的信誉带来负面影响。

4市场监管不力,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名牌产品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广东一些地方有保护主义倾向,市场监管不严,对具有自主品牌的名牌产品保护不力,假冒伪劣产品有利可图而屡禁不止,在一些地区成泛滥之势,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名牌企业的效益及其发展前景构成严重威胁,不少企业每年不得不投入巨资和人力进行打假。

(二)实施广东出口品牌战略措施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际品牌数量越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越强。世界品牌不仅是信任、忠诚、市场、效益的化身,并且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形象,国家实力的显示。

1加强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的领导,多方政策扶持,完善政策配套。政府应理清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思路,提出企业品牌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制订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的发展规划。根据广东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型产业为突破口的自主品牌战略产业导向;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提高争创名牌的自觉性,要树立完整的名牌战略观。各地各部门应制定重点培育和扶持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要把实施名牌战略所需研发扶持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生产用电、用水、用地优先供应;名牌产品优先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其营业税、所得税、出口退税享受更大的优惠;工商和质监部门对列入广东省名牌产品名录的产品在商标注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等给予优先办理,在产品商标年检、企业年审等方面享受“一站式”服务待遇。

2增加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宽容失败。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要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金额(销售额的5%)自觉加大技术开发投入,进一步提高名牌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加大技改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名牌产品。

3加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为名牌产品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国企品牌建立全面的打假体系,要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以名优企业、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个人为辅助,以多部门联合、跨区域合作为方式,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的协作和监管手段,形成新型的、高效的、有力的打假机制,改变因各自为政而降低执法效率的情况。加强打假执法部门的内部制度建设,强化打假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加大高素质打假队伍培养力度。落实完善领导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多层次监督体系;积极力促国家最高司法部门对追究制售假伪劣商品刑事责任相关法律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解释,对大量的小规模的造假售假行为起威慑作用。建议法律要赋予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的特殊情况下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以利于及时掌握犯罪证据,增强行政执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