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增长制度作用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观点;目前中国制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论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制度不配套成为制度建设的桎梏、制度腐败现象依旧存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体制从行政控制经济向自运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变、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制度制度建设经济增长
论文摘要:近来学术界就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快速增长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08年奥运会或者10年世博会之后就会陷入衰退,其主要依据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和探讨我国经济的现状和持续增长能力因素问题,并最终回答怎样才能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稳定的增长等问题。
一、制度学派关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观点
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把经济制度看作是既定的前提、假定市场经济具有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等暗含特征。因此,制度在传统经济学分析中就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后起的新制度学派意识到这些暗含假设特征的严重缺陷,指出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在现实市场经济中是不现实的。
二、目前中国制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二十余年的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一种渐进的道路,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体制从行政控制经济向自运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变,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国社会内部带来一定的“失范”。也就是说,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中支付了高昂的制度变迁成本,如经济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规范的失衡,以及由资源支配方式的转变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然而,在伴随着种种社会“失范”的同时,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种种新的经济秩序却在不断生长与扩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证。政府对社会经济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管理微观经济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为主;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
改革开放尤其是九十年代初确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以来,我国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由于没有现实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制度或者说制度缺陷这一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一下两点:
1、制度不配套成为制度建设的桎梏。
新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成型但还很不完善,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还不健全。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宏观调控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等等,应当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普遍还存在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甚至被扭曲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和制约着市场经济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制度腐败现象依旧存在。
制度经济学有一句名言:“一个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好,一个坏的制度也能把好人变坏”。近年,我国相继有一批掌握资源配置权的高级官员腐败变质,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大家比较重视的是利用制度去防治腐败现象,却往往忽略因制度缺陷而导致的腐败根源。尽管党和政府近年来花大气力清理行政审批制度,也已经取得明显实效,但因行政管理制度引发的以权谋私和行政不作为等腐败现象依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存在,而这种腐败行为的恶果无一不是以消耗国家资源和公共财富为代价的。
三、结论对策
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这一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在20%到50%之间,有的学者的估计值甚至高达70%。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显然为这一地区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机会,逐渐拉大的东西部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
菲利普·基弗和玛丽·雪莉通过对中国和加纳的比较分析,他们认为,正式制度(诸如控制和平衡性政治体制)以及某些作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拥有完善制度的国家具有较高的增长率。中国过去30来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不断革新的过程,在这期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是不是只有具有完善制度的国家才有较高的增长率呢?笔者以为不一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的制度不断完善,就必然会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3]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杜格,威廉·M.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方法论的区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