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资源密集型贸易模式转型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出口不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近几年,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时,频繁遭遇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借口的各种贸易壁垒。此次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为提振本国经济,一方面相继提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产业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纷纷表现出积极保护本国生产企业利益的姿态。由此,各发达国家开始对资源密集类产品进口加高原有或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如提高节能产品标准、加征“碳关税”、设置“碳标签”等。这必然会提高我国出口成本,影响贸易竞争力。
(二)进口资源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
从进口方面看,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传统能源需求巨大,且此种状况短时期内难有改变。近年来,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进口了大量资源性产品。由于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近几年,中国进口资源性产品,出现了进口额增幅大大超过进口量增幅的现象。在进口资源性产品价量齐升,而且价格增速明显快于数量增速的情况下,势必加大生产成本,进一步削弱出口竞争力。更严峻的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利润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如果产品缺乏技术含量、质量低下的状况不能改变,出口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三)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受到制约
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挤压和限制了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和出口空间。受此影响,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中国在出口贸易中缺乏应有市场竞争力。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中国是品牌弱国,自然难以成为贸易强国。
二、日本有效解决贸易增长与国内资源限制矛盾的经验分析
日本国土狭窄,自然资源尤其是一次性能源极度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经济建设,日本提出“贸易立国”战略,以发展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一度遇到资源环境危机。为了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保证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日本将减少单位贸易额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贸易增长转型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最终实现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之一。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比例,减少资源浪费
第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日本注重引进技术,强化自行开发新技术,促进技术不断进步。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各个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其中与出口关系比较大的制造业的研究经费,日本的投入是最大的。战后日本通过改善产品生产技术,不仅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推动了18本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第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日本产业结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45-1950年),逐步使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一农业主导型向重化学工业主导型转化。第二时期(1951一l970年),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过程,实现了以机械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结构转变。第三时期(1970年以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逐步实现了以电子机械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品替代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这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转变,日本经历了从70年代以前主要出口纺织品,80年代主要出口机械制品,90年代主要出口电子、汽车等产品的转变,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高度优化。第三,政府通过组织协调政策、技术教育政策,成立对外贸易促进机构等措施,保障企业主动参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允许企业对其主要生产设备和其他生产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快了企业设备低成本的更新换代速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性优惠和倾斜引导金融企业、国家开发银行为工业企业提供长中短期优惠贷款,帮助企业提高自我研发能力。通过一系列政策、组织、制度促进了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二)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
为了克服贸易增长和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实现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再次提升,在优化商品结构的同时,日本开始转变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生产方式,强调“最佳生产,适量消费,最少废弃”的生产方式,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建立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并将“低资源消耗、低环境负荷”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提出建立循环型经济。
(三)开拓海外资源供给渠道,保证资源供应
首先,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开发海外资源。日本政府将利用海外资源,保障资源的安全供应列为国家资源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鼓励资源企业跨国经营,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通过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对资源跨国经营给予优惠贷款和贷款担保以及其他融资便利条件,对资源跨国经营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发海外资源;通过“资源外交”特别是“石油外交”,加强与资源国、主要资源消费国和跨国矿业公司的合作。其次,设立专门准政府性质的机构。日本建立了“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等,推行技术、资金援助与合作项目,构筑全球范围的资源信息网,为企业的跨国投资、生产、购销提供了全力支持;此外,还建立机构,直接开展海外资源勘查开发业务,为本国企业提供新的资源供给途径。
三、我国资源密集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型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境况与上世纪5O一70年代日本的状况相类似。日本有效解决贸易增长与国内资源环境限制问题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资源密集型贸易增长模式弊端的突出表现,就是单位贸易额的资源消耗比重大、环境负荷重。这种模式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影响了出口产品提升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要使贸易持续、健康增长,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资源密集型贸易模式。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是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能效准人标准,严控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开中国经贸导刊I资源环境工建设;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从产业问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出发,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引导、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升级。
(二)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技术进步开拓了资源的可应用领域,促进了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解决污染的重要保证。并且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并保持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目前,中国初级制成品出口下降,重要原因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低。而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较快,正是由于技术含量相对初级产品高的缘故。虽然如此,但总体上中国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特别是工业制成品技术多是引进或模仿得来,自主创新较少,造成中国工业制成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较强,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力度,特别要在提高能效、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综合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出口企业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发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转型。
(三)建立和完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
加快能源、资源价格体制改革,使能源、资源价格能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使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制定实施和完善资源税、碳排放税和环境税等,择机实施高碳产品出口的惩罚性税收,适时考虑开征“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关税,扭转目前资源性产品价格较低和企业承担的环境破坏成本较低的状况;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缩减对高碳、高耗能出口部门的补贴,加大对生产绿色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贸易发展的信贷支持;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以政策性资金为杠杆,吸引商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节能减排贸易领域。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促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四)加大从境外进口资源和技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需求大幅上升,资源瓶颈制约日益明显。资源越来越稀少,资源浪费难以遏制。为摆脱国内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的困境,中国需要加大资源进口。因此,需要利用贸易顺差,进口高内涵能源的产品和技术,缩小产品贸易不平衡和由内涵能源净出口增长引致的不平衡问题。在直接进口石油、天然气的同时,适当扩大高耗能产品进口、抑制高耗能产品出口,加强战略能源储备。注重进口相关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
(五)推动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外资源勘探和开发,建立一批国外资源生产供应基地和储备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经验值得借鉴。当下,中国应把对外资源投资提高到战略高度,并配以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减弱部分东道国对中国企业参与境外资源能源投资的过度“政治化”偏见,形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驾齐驱的格局。在投资对象上,重点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稳定供应基地,如油气、矿产、木材和纸浆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