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就业协调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林昌华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
我国改革开放34年以来,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工业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之一,区位优势尤其独特,尤其是在近几年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建设进程中,中央各部委纷纷通过各种举措大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众多优惠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经济发展得到快速平稳的提升,以较好的发展态势步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然而总体上看,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量、速度和结构以及就业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与福建毗邻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究其原因,福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关联性差,传统产业发展面临发展瓶颈,亟待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整合程度低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在福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资源无论在存量上还是结构配置上都不能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未能充分与本省的就业资源存量现状相匹配,主要表现为有效就业人口的数量不足,就业质量仍然偏低,工业部门将就业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缺乏熟练工人,服务业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饮食、娱乐等低层次类型中。此外,就业人口在产业中的分布还有待优化,在各个地区上的分布也显得严重不均衡,比如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明显较好,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吸引力,同样还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使得与经济发展落后的内陆山区差距不断加大,这样便导致了就业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相对减弱,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实现的难度。同时由于社会、体制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就业配套体系的不完善,劳动力就业资源的流动性相对发达地区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大制约了产业转移与扩散等一系列问题。综合来看,这些都是使得福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落后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原因。
众所周知,就业是考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譬如就业率、失业率等指标都是衡量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业结构的优化更是直接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成效,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就业问题无疑成为当下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中必须统筹考虑的主要内容,然而就业和经济两者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这被众多学者一致认同,区域就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结构的变化能很好的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能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二者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因此,如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很好的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势必能为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福建在十二五甚至更长远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践进程中,同样应当充分考虑和正确处理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对应的紧密关系,尤其是在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总体框架,发展目标得以明确,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各项组织措施的实施,确保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效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加符合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福建经济与就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步从注重速度向更加注重效益的跨越发展转变,追求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积极探索符合福建实际的发展道路,转变粗放式经营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6:48.5:38.9调整为2010年的9.5:51.3:39.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由2005年的3.0%、51.3%、45.7%,转变为2010年的2.1%、70.2%、27.7%。
就业发展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就业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6:31.2:31.2调整为2010年的29.2:37.4:33.4,第一产业就业构成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构成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构成比较也得到微弱提高。就业产业构成在五年间得到了明显优化,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总的来看,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变化总体上方向一致,但比重变化的数量不一,呈现出一定的偏离,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远远滞后于产值结构,这是由于福建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也反应出福建省目前仍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也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值结构,同样呈现出不匹配一致的情况。
二、福建经济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仍然面临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福建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福建区域就业资源的配置对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够,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大,占29.2%,经济贡献度仅为2.1%,效率十分低下,这与农业本身的特点有点,但也体现出劳动力人口转移上还存在不足,此外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效率同样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是就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有效的拉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就业人口基数庞大,亟需转移吸收,工业就业人口已经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服务业的发展的空间极大,仍然可以吸收较多的转移劳动力,但其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情况仍然有待优化;三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三次产业及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从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影响了就业资源在产业与地区之间的投资与配置,尤其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的差异较大,山区的就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难以得到保障;四是在未来福建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区域就业资源与就业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尤其是产业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很多企业招不到实用的技术工人,可能会影响生产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危及企业长远发展。这些问题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应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特点,统筹考虑山区和沿海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促进福建经济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经济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是保障今后长远发展必须考虑的内容,那么要从根本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必须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地区分行业加以引导,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有效地拉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基础才能得到不断夯实。积极致力于在海西区域内最终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的就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的就业市场价格实现机制、通畅的就业流动渠道、创造就业资源效能充分发挥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促进福建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政府就业相关投资的力度,完善就业投入体系。除了要加强政府直接投入外,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健全就业投资管理体系,为教育培育等保障社会就业的投资渠道得到拓展,保障就业投资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就业配套体系的完善,最大限度的降低就业投资的缺口;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推动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提升,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企业真正适用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完善,形成一大批高效实用的产业工人,为工业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导学校等各类机构面向企业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有力推动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引导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适时出台就业引导的保障优惠措施,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增强滞后地区的发展吸引力,引导人才回流,为其经济发展后劲提供动力;四是推动就业资源合理流动,形成良性循环,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差距,明确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实施产业错位发展,促进就业人口的对位流动,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实现人尽其才。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应从主要追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不断为各类人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合适的岗位,做到人人皆有用武之地,促进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六是梳理就业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发挥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为海西经济健康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