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山区产业及收入问题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山区产业及收入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山区产业及收入问题探究

本文作者:于海琳吴韵琴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从整体情况来看,浙江省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温州、金华、衢州、丽水4市水资源总量占全省1/2以上。龙泉、庆元、开化、淳安、安吉等9个全省重点林业县活立木蓄积量占全省的37%。浙江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浙西,淳安、遂昌和龙泉等山区县均有一定数量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存量。2008年,全省32个自然保护区中有30个在山区县。浙江省山区县的水质、空气等生态质量指标普遍优于其他区域。

浙江省山区县农民收入形势分析

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008年以来,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省政协率先提议建设“山上浙江”,经过几年的建设,山区经济较前有较大的发展,山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57个山区县中,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水平(27359元)的达到14个(不包括10个没有测算数据的山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水平(11303元)的有23个,其中宁波、嘉兴、湖州和绍兴市山区的农村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台州、衢州和丽水市山区县的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恩格尔系数低于全省水平(35.5%)的山区县18个。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和环境保护3项合计支出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达到25%以上的山区县有30个,最高的开化县达到33%。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101元,2010年浙江省人均增收1768元,增长达到15.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5%[2]。

2低收入农户比例不断降低

表2显示,浙江省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农户比例持续降低,2010年比上年下降了2.32个百分点,占农户总数的11.15%;人均纯收入4000~10000元的农户比例也持续下降,2010年占农户总数的39.25%,比上年的44.23%下降了4.98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49.96%下降了10.71个百分点。农户纯收入10000元以下的持续下降,已由2007年占农户总数的68.94%下降到2010年的50.4%。人均纯收入10000~20000元的农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达到农户总数的38.15%,比上年的34.33%上升3.82个百分点。人均纯收入20000元以上的农户增幅最大,是上年的1.43倍,达到农户总数的11.45%。

3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浙江省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农民已将自有土地转租出去,或委托他人经营,自己出外或在当地从事工业或服务业,获取工资性收入。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浙江省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1130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2.64%,为595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7.07%,为4190元;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96%,为561元;转移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33%,为602元(图1)。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近年来浙江省农民的观念更新较快,投资理财与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主动参与投资的人群不断扩大,他们有意识地将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在生活、生产用款准备充足后,把闲置资金和资产投资或变为金融类资产获取利息、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2010年平均每人获取财产性收入561元,比2009年的519元增加了8.09%,比2008年的472元增加18.86%,比2006年的340元增加221元,增幅65%。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二次分配中获取的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的602元比2009年的506元增加了96元,增幅18.97%,比2008年的420元增加了182元,增幅43.33%,比2006年319元增加了88.71%。

浙江省山区县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浙江省内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经济政策、科技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为探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山区经济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依据浙江省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质,除舟山港口经济区外,将相应的山区划分为杭嘉湖与绍兴经济区、甬台温沿海经济区、金丽衢欠发达地区等3个区域进行分析(表3)。

1区域间经济结构分析

杭嘉湖与绍兴经济区的行政区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绍兴等所属的16个山区县(市),山区县域总面积27071km2,农业人口618.22万,占总人口的61.87%。该区域的产业特质是工业与建筑业(第二产业)发达,占生产总值的57.29%,服务业也较发达,占生产总值的35.36%。农业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农业发达,例如“嘉善黄桃节”、“桐乡菊花节”,以及茶叶种植、森林休闲等。产业集聚度高,发展态势较好,块状经济明显,以产业链发展促进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内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和农业功能全面拓展。甬台温沿海经济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宁波、台州、温州的山区县17个,农业人口282.01万,占总人口的80.41%。该区域属于沿海地区,宁波港口经济发达,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台州制造业发达,温州有国家级工业园区38个,台州有国家级工业生产基地49个,工业化高速发展带动了该区域服务业的发展,17个山区县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54.67%,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38.23%,农业仅占7%。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是特色、生态、高效农业。金丽衢欠发达经济区的行政区域包括金华、丽水、衢州所辖的24个山区县,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生产总值的52.06%,服务业占42.93%,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较丰富,因该区域工业发展相对其他区域落后,转移劳动力和产业带动效应较弱,经济总量明显落后,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

2第一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由于地理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使得各地区农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大有不同。杭嘉湖绍兴经济区域内农业为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占第一产生产总值53.44%,牧业排在第二位,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24.61%,林业排在第三位,渔业排在最后。农业产品以谷物为主,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蔬菜、生猪、茶叶、淡水产品、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较发达,观光农业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仅绍兴2010年有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批准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创建点。该区域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总值均排在3个区域的第一位。甬台温沿海经济线第一产业内部农业占43.87%,排在农业之后的是渔业,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37.83%,牧业排在第三位,占14.56%,林业排在最后,仅占2.4%。该区域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其中宁波2009年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0个,面积1.8万hm2,新建市级农业产业基地2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累计分别达到85个和21个,总面积达到6.19万hm2。实施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技改项目47个,完成技改投入2.8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1家,其中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达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01家,其中规范化合作社达450家。2010年,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4079家,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9家,全年共建成生态牧场3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9个。金丽衢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内农林牧渔业均排在3个区的最后一位,农业是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产业,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57.22%,牧业排在第二,占29.5%,林业排在第三,占7.8%,渔业排在最后。该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现代农业发展相对其他区域明显落后,金华和丽水农业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较少,衢州2010年开始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9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7个。

浙江省山区县城乡差距分析

虽然浙江省山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提升较大,但与城市比较起来,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收入、消费、受教育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2007~201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显著提高。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11年为13071元,比2010年的11303元增加1768元,增幅9.5%,比2007的8265元增加58.15%。2008、2010、2011年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城镇,城镇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5.4%和6.2%、7%和8.6%、7.5%和9.5%,自2007年以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11%和11.63%。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8∶1,2011年为2.37∶1,5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微弱的缩小。

2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较分析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43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中,生活消费是农民的主要支出,为964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支出,2010年城镇为3437元,占全年总支出的19.25%,农村居民为1067元,占全年总支出的8.63%。2010年文化娱乐支出,城镇为2586元,占全年总支出的6.47%,农村为800元,占全年总支出的14.48%。

3城乡居民拥有耐用品数量比较分析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家庭基本生活耐用品如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在农村已经普及,拥有量基本与城镇持平。但在提升生活品质的耐用品拥有量上远远低于城镇,2011年城市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空调、家用汽车和家用电脑数量分别是农村的1.38、2.13、2.51和2.39倍。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增幅较大,达72.1%,但每百户拥有的绝对量为13.4台,是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33.73台的39.72%。4.4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分析2011年浙江省城镇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超过90%,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71.2万,参合率为97.5%。尽管浙江省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但差距还没有完全消除,如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平均保障标准为城镇每人每月441.2元、农村每人每月307.1元。由此可知,当前浙江省城乡差别不仅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在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差距仍然很大,山区农村发展建设任重道远。

浙江省山区县农民持续增收对策

深入分析浙江省不同山区经济产业结构可知,全省各区域山区县的农业生产总值占比普遍较低,仅为7%左右,农业中又以种植业比例最大,占农业总产值的1/2,而农民增收的来源主要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1/2以上,农业在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上的效果不明显,增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3]。进一步分析浙江省山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可知,农村地区在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方面投入不足,限制了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从长远看,不利于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浙江省山区农业经济的大幅度增长,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1发展农业科技

法国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在农业研究机构每花费1法郎,可给农业部门增加100法郎的效益[4]。长期以来,浙江省农村的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农民收入难以大幅提高,尤其是没有利用先进的优良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关产业,进一步限制了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规模。所以,应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时间、财力、物力发展农业科技,扩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应用研究技术[5-6]。

2提升农民素质

浙江省山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还很落后,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地、老年活动室等农村文化设施普及率还很低,2010年互联网的农村普及率仅为36.4%,电影更是难得一见。由于文化配套设施和服务落后,农民的文化生活简单,使落后文化大行其道,赌博、封建迷信、互相攀比逐年升级,这些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浙江省应从资金、组织、建设、服务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7]。

3补助农资投入

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困难,究其原因,即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8]。根据浙江省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11年全省农资价格涨幅呈逐月攀升态势,仅2011年5月份浙江省农资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0.9%。所调查的10大类农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6.2%,农用机油价格上涨9.5%,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9%,饲料价格上涨5.5%,机械化农具价格上涨3.8%。各类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远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幅度,虽然国家给予粮食补贴,但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农民生产的成本投入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资料投入过高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影响。

4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浙江省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山区农业产业价值的重要契机[9-10]。农、林、畜农业废弃物可发展有机肥和沼气建设,农作物秸秆及薪柴可用于饲料、生物质能源、造纸、纺织、建材等用途。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建立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最大限度地拓宽山区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山区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生态化和现代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