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简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简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即“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杜鹰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期我国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要从四个方面科学把握其基本内涵,即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有四个标准:一是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异控制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二是各个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各个地区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协调”,核心是“效率”,即通过“协调”而实现“效率”。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四大板块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新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1.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是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继续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我国的粮食基地和林业基地;在现有工业基础上,建设成为我国重型工业基地,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强区域和作奠定基础;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6个省。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的关键地区和核心地区,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增强粮食等生产能力,建成为粮食基地;立足现有产业优势,把中部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电力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装备制造业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等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武汉城市群、安徽城市群、江西城市群、河南城市群、湖南城市群和山西城市群等,通过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促进中部地区核心区的快速发展。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东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在现有的经济特区和浦东兴区的基础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加快这些地区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的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坚持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这个前提下,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统筹该类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

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制约各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四大板块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公共服务的差距趋于缩小。但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仍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俞国生指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到了实处,把区域政策落到了实处,增强了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把理念变成了能够有效操作和运行的模式。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能够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

四、加快发展主要城市群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未来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定位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三是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基地,四是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带动和辐射源,五是服务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六是加快形成循环经济体系的示范区。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小珠三角与大珠三角之分。小珠三角城市群即指广东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惠州等城市。大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小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重点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地区、次区域和泛区域的合作,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地市及其所属区域,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是拥有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的双核心城市。

按照《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研究》中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定位,区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进一步加快,多中心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增强,为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4.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5.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地域有代表性。其次,内容有典型性,第三,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第四,有较好的工作基础。第五,有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根据这个,国家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不同类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些试验区兼顾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的改革需求,从试点内容和重点上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体制问题。

在东部地区,选择上海浦东新区开展以“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率先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选择天津滨海新区围绕开放开发开展以金融日志、土地管理体制、对外开放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在西部地区,选择成都和重庆开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在中部地区,选择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点。

六、实施保障机制,保证区域协调发展

除了一系列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及生产力布局,还需要一些保障机制来保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