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贷杠杆弱化与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信贷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总量,信贷杠杆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因此,灵活地、科学地使用信贷杠杆,完善信贷机制的自动运行,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和稳定发展的前提保证。然而,纵观我国近时期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信贷杠杆不断弱化的趋向,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表现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贷杠杆的弱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总量失控。几十年来,我国对国营企业的投资量和贷款量,一直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咬参见1991《中国统计年鉴》),而且.这种直线上升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励}性,即使个别年份出现过信贷紧缩,但没有在总体上改变这一趋势。
(二)信贷投入效益下降。几十年来,我国一直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以投资和信贷的高投入,带动产值的高速增长,形成的却是低发展和低效益。
1.投资效益差。据统计,在1950一1988年期间,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为72%,比前苏联同期该指标低20个百分点以上。这38年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近1.5万亿元,而形成的固定资产却不到1.1万亿元。若按我国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历史上曾达到的85%的较好水平来计算,仅基建投资就少形成固定资产约1750亿元,相当于1988年全民基建投资的1.1倍。
2.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高投入带来了产值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高消耗和高成本。几十年来我国物质消耗占总产值的比重也是直线上升,而与高消耗和高成本相伴随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进入80年代后,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国营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一百元产值利税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不断地下降。
3.企业亏损增加,国家用于亏损企业的补贴逐年提高。1986~1989年,预算内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分别是417.1亿元、481.7亿元、520.6亿元和620亿元。同期国家用于亏损补贴数分别高达324.78亿元、376.43亿元、446.46亿元、599.76亿元,补亏额约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
(三)利率杠杆失灵.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利率应当具有弹性和伸缩性,随着经济发展的状况而相应地变化,才能对国家经济起调节作用.而一个长时期内,我国利率的状说却相反,具有的特征是刚性和不变性,甚至起反向调节作用,说明利率杠杆已出现失灵现象。
1.长期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利政策和长期不变政策,而且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尤其是不能随市场资金供求变动及时调整利率,借以调节资金供求。
2,变动幅度小。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过大波动,国家也曾经几次偿试着调整利率,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每一次调整利率,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时间,体现的是一种统一性和划一性,丧失了经济杠杆的差别性和伸缩性。
3.没有地区差别利率。我国的各个地区特别是东、中、西三大地区,其生产力水平、经济嵌发展状况、技术装备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差别,使工资水平、价格水平、地租水平等也有相应的差别,那么不同地区的利率水平也理应存在有差别。而我国的现实却相反,全国统一利率水平。
4.利率杠杆反向调节。在通常情况下、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储蓄,降低利率可以减少储蓄。而现实情况却相反,不论利率水平提高还是降低,储蓄存款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经国务院批准,199。年4月15日和8月21日两次下调了储蓄利率,目的是为了促使居民减少储蓄,而把货币投向市场,缓解市场疲软。但是,降低储蓄存款利率并未对市场产生多大影响,储蓄仍然呈增长势头。第一次调低储蓄利率后,5月份储蓄存款增加了14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了31亿元;第二次调低储蓄利率后,9月份储蓄存款增加了97;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9亿元。①因此,这两次调整利率产生了相反的肺果,完全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到90年年底,城乡储蓄年底余额达70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87亿元,增长36.7%;比上年多增加553.5亿元,增长近四成。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增加1458亿元,比上年多增加386亿元;农村储蓄增加428.9亿元,比上年多增加167亿元。
5.对结构调整乏力。信贷与利率是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实行区别信贷和差别利率,有助于贯彻和实施产业政策。但从现实看,信贷和利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能源、交通、基础产业的滞后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从地区结构来看地区之间的“蚕茧大战”、“羊毛大战”、“烟叶大战’户此起彼伏,地区结构趋同现象日益严重。
(四)货币政策不稳定。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出现收放循环。1984年国民经济中出现了基建规模和消费基金的“双膨胀”后,1985年初开始了第一次货币紧缩.1986年又出现了经济过热与膨胀现象,经济超速发展,所以1987年底开始了第二次货币紧缩。1988年放松了货币政策,经济过热现象重新复发,在1988年9.月开始了第三次货币紧缩。综观这一历程.货币政策和信贷的宏观控制不稳,“放松—失控—膨胀—紧缩”怪圈一再重复再现,其变化完全没有规律性。
(五)信贷的增长速度与生产的增长速度严重地不协调和不成比例。1979~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9%,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9.0%,贷款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1989年银行贷款增长17.6%,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只有3.6%。1990年上半年银行贷款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多,而国民生产总值只增长了1.6%。①这种数量对比表明,贷款的增长与生产的增长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贷款的大量投入没有带来相应的生产增长的幅度。
二、成因
可以说,信贷杠杆的弱化现象已由来很久,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各级决策者的急于求成。长期以来,急于求成一直是我国建设中的顽症,甚至成为不少政府部门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下,各级政府形成了一种“速度偏好”,频繁地用行政手段发起经济“攻势”,用生产要素高投入的方式来换取发展的速度。
第二,生产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压力;在各级政府致力于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从两个方面对资金供给造成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政府为了把高速发展的经济维持下来,要求或迫使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来予以支撑;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和投资效益低下,大量的资金被浪费和沉淀下来,资金周转速度慢,因而银行必须加倍地、超常规地增加资金投入,才能维持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样就不可能避免地导致信用膨胀、货币超量发行以及通货膨胀。
第三,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没有理顺。(l)国家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这就不能从根本上抑制企业的投资饥渴和投资亢奋。(2)企业负盈不负亏的现象没有根本扭转。(3)企业用自有资金增加积累,由此形成的新增资产的所有权属于谁,仍然没有明确的界定。
第四,行政干预的存在也是信贷杠杆弱化的重要原因。(l)我国的信贷和利率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且变动幅度很小。(2)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强迫银行向地方企业贷款,而这些企业又大多是长期亏损企业,这就造成了信贷的大量流失与沉淀,也增加了调整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难度。(3)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向银行透支或借款的办法来解决,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信贷资金紧张和信贷超量投放。
第五,经济杠杆不配套。在贯彻、实施国家的产业政策过程中,除信贷和利率要发挥丰要作用之外,还需要价格、税收、工资等的配合,才能增强作用的力度,取得明显效果。
第六,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结构极不合理,消费面窄,主要集中在吃、穿、用、行等方面,这几方面的消费占居民整个消费的92%。但是,当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的货币剩余。在没有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领域出现的情况下,居民剩余的货币收入只得存入银行,而不受利率高低的影响。可以预计,只要利率不降至零点上,储蓄仍然会增加。
三、治理
上述分析表明,信贷杠杆弱化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因而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领导人应当从国情出发,放弃“速度偏好”。(2)改变对政府和企业的考核指标,把产值考核指标改变为效益考核指标。(3)加强对政府和企业工作的监督,防止各级决策者的短期行为和“政绩热”。
二是要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劳动、工资、用工制度的改革,打破平均主义与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使职工与企业真正结成命运共同体。同时,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
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应当逐步减少经济管理的职能和直接干预企业的权力,把应该下放的权力归还企业。政府新的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l)服务、规划、指导、监督职能,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从外部调控企业;(2)所有者职能,即加强国家资产的管理与监督,促使其经营者保证国有资产的增殖和保值;(3)建设职能,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是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积极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如精神消费、住房消费等,鼓励居民进行证券投资。通过消费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多渠道吸收居民的剩余货币收入,使利率杠杆正常地发挥作用。
五是保持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对价格、信贷、税收、工资等体制的改革应统筹协调、二综合规划、保持其作用的一致性,以加强经济杠杆作用的力度,避免相互作用的抵消,真正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六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l)强化银行地位和业务的独立性,以及管理体制上的垂直领导,防止和减少财政部门向银行透支,并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对银行业务的行政干预。(2)加强和改善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宏观调控.进一步理顺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改进银行内部经济效益的考核办法,控制信贷的超量投放,实现信贷投放的适度性、合理性和科学性。(3)使信贷、利率杠杆有更大的伸缩性。例如1988年9月1日调整了存贷利率同时扩大丁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俘动的权限,即贷款利平上俘幅度由原采的20%扩大到30%,还允许上浮利率的贷款项目由原来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扩大到各项贷款.应当使各地区、各部门的利率有更大的变动,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