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

一、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河南城镇化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市纳入到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使之成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要视角和领域。当代西方城市学者都承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实际上没有撰写过任何关于城市的著作,但他却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城市研究。”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对城市起源、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和未来趋势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意义的见解,直接影响了城市理论的嬗变。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主要观点:一是关于城市作用。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空间聚合体、劳动力的集中地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正如列宁所说: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助推力作用愈发明显。河南社会发展也必然需要城镇化这个推动力。二是关于城市形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系统的复杂性和形态的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与众多独立的家庭、区域不同,这里的整体并不是简单地由各个部分简单地堆积或几何相加,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同时由大城市的聚集性自然派生出城市社会形态的多样性。河南城镇化必然也面临着城市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有机体的统一问题。三是关于城市前景。“从城市的现象人手探索城市的本质,认为城市既是资本主义罪恶最生动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力量最充分发展的空间”。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消除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对立,反而扩大和激化了这种矛盾。对于河南城镇前景我们应当看到城乡分离和对立运动,但如何使这个城市发展总体的外在表现在城镇体系出现的过程中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城市群与河南城镇化模式

法国地理学家戈德认为,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区域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产业分工、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和经济生活相互影响,对促进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结合河南实际,莱茵一鲁尔城市群、大巴黎城市群、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带状空间结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城市体系与河南城镇化。城市群都有着完整的城市体系,可分为金字塔型、多核型、网络型和带状型等几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单核或双核),形成经济关联、功能互补、规模不等、交通便利的空间布局。2010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例为14.2:57.7:28.1,工业化取得了新成就,为城镇化打下了基础,但滞后性依然明显,城镇化率仅为工业化率的70%左右。如何构架城镇体系,实现加快工业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协调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区位优势与河南城镇化。城市群大多区位优势明显,无论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业聚集、交通便利还是人力资源都有着优势。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区位优势明显也发生着改变。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然资源缺乏的东京都市圈通过人力资源优势继续发展。河南地处中纬度平原地带,适于居住和交通联络,人口集聚趋向明显,可直接促进城镇的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结合省情,发挥山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4-3%)中丘陵和浅山区巨大潜力,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第三,空间布局与河南城镇化。国外城市空间布局有环状集中分布、松散多核型分布、网络型分布、带状型分布等方式。其中,带状型布局是指在交通干线、江河流域的沿线地区,形成在空间上一字排列、首尾衔接的带状结构城市体系。就河南城镇空间分布而言,呈现明显的集聚一分散形式,大部分城市集聚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共9个省辖(管)市和l4个县级市,占全省城市数量的60.5%,其他区域城市分布较分散。城市布局具有明显铁路指向性,沿京广线、陇海线、焦枝线等铁路线分布的城市有28个,占河南城市总数的73.68%。结合布局实际,构筑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性城镇体系和重点开发地带,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形成带状城市圈,符合河南城镇发展模式。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河南城镇化道路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37.7%,比2000年提高了l4.5个百分点,但与全国46.59%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实现今后5年接近50%的发展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首先,增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作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找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这个切人点十分关键。从分析河南城镇人手,全省38个城市中,大城市9个,占462012年1月下24%,中小城市29个,占76%,大城市明显偏少。特别是郑州作为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和GDP位居河南省首位,但城区户籍人口只有330多万,即使加上230多万暂住人口,也只有560多万人,远低于武汉、西安等周边城市,经济首位度明显偏低。与其他首位城市相比,存在着城市人口、经济规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很难吸引大企业、高级别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落户。需进一步增强郑州城市首位度,提升大城市的带动作用,特别是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在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指导下,围绕“一极两圈三层”架构,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对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高端产业集群,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次,构筑功能城市群。河南人口基数很大,单独发展大城市显然不符合省情。河南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化水平已经为新型城镇化打下了一定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在提升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处理好各类城市,特别是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调控。目前,河南城镇人口规模偏低,层级结构不合理,产业地域结构不明显,各城市之间功能和结构具有很大的同构性,同级之间城市横向联系更是薄弱。这直接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化,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城市功能调控,构筑功能城市群不仅有利于增强城市之间的紧密度,推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和交通一体化,更有利于区域的认同和文化的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的合理城镇化格局。

第三,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通。充分认识生产要素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生产要素合理快速流通是城镇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实现城镇内部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有效对接,促进生产要素流通,需要现代化的区域交通体系(优化铁路、公路、航空、河运等交通体系)为基础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管理、信息和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进入流通生产过程。重视人才要素,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大的资本。现代社会高水平、高层次的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城镇化。河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也是生产力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