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导论
自19世纪末,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经济研究的演进。从历史时序梳理,意大利政府统计局的鲍德奥于1899年发表了《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成为了研究现代旅游经济的先河。既而,意大利罗马大学学者马里奥蒂于1927年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国内旅游状况、旅游统计、旅游接待业以及旅游中心等问题,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旅游经济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尝试。20世纪初至中期、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了1935年德国柏林商业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格里克恩斯发表的《一般经济论》论及了旅游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功能与作用,以及论述了社会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国家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等丰富的内容。瑞士的克拉蒲.芬扎伊卡于1942年出版了从经济学、社会学这两个方面来系统地研究旅游活动的《一般旅游论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以及现代旅游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旅游经济学进入了成熟阶段。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关联学科理论也逐渐成熟,主要涉及了旅游经济、旅游区域经济、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旅游投资、旅游政策、目的地建设、客源国理论等九大研究内容,旅游需求和支出问题的研究涉及国际上各种各样的旅游出发地和目的地几个特定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20世纪70-80年代旅游经济的非经济因素影响研究取得较大发展。国内对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已历时30年多年,1982年,王立纲、刘世杰合著出版了《中国旅游经济学》,我国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文件,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明确把旅游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发展产业的第一位;同时,在21世纪初到现在,我国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加强,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研究范式上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根据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质疑[1]。刘晓鹰于2008年主编了《旅游经济学》教材,在旅游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框架体系中融入了国民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趋势、新观点、新模式,并列举了旅游产业的案例[2],证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结合我国的旅游经济现状在反复质疑、反思中不断总结特点并改革创新,力求与国际先进理论靠近并自成体系,力求使研究成果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近几年来,国内外旅游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经过众学者、专家及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呈现出了积极发展的局面,而该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但是,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才需要,在他们进入顶岗实习后,能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能进行专业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事实上,目前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是必须解决好培养与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棘手的问题。
二、旅游经济学课程教研特点及面临问题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教研特点分析
旅游经济学学科归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手段、工具来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产业中经济关系、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及其关系的应用型基础性学科。因此,旅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本课程,培养学生尝试以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关系,以这个出发点来辨识旅游经济产业活动的基本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内联系与区别,可以在专业的学习中培养经济思维、经济学分析方法,也可以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与工作中,结合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在宏观与微观上把握旅游经济政策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特点、地位与发展趋势。
2.1.1工具性
旅游经济学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体现在研究主体上所分析的专门研究旅游经济产业活动中的各种共性和个性的经济性现象及矛盾,从而从理论上揭示出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规律特点,及其作用发挥的基本要素、结构、功能、范畴和表征形式,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因此,旅游经济学在学理研究上与教研工作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性与工具性,属于具有产业特质的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该学科的特点与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是我们应用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培养定位的需要,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活动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模型运用能力、范式构建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须针对工具性特征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譬如:通过布置旅游经济专题思考来让学生进行实践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模式的能力、并且在调查分析中学会思考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性调查研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让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案例,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科学习兴趣。
2.1.2综合性
现代旅游经济学是由诸如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上综合、复合而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3]。旅游经济学的交叉性与复合性特点体现出了其综合性的特征。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中要求对相关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理论有较好的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才能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重点。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综合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与关联学科相区别的特质的把握,重点通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考察旅游产业活动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功能与作用,避免知识重叠与落入俗套,否则会造成知识重复,重点不突出,构架不清楚,边界很模糊等问题。
2.1.3理论性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泛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性学科,有很强的经济学理论性基础,但又不同于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等的纯理论性学科,而是应用性、基础性、工具性、技能性与理论性的结合。旅游经济学运用经济学供需关系理论解释旅游经济活动;旅游经济学运用旅游学的旅游活动基本规律阐述产业的经济性;旅游经济学为旅游管理学提供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律、效益,给予旅游管理以基本范畴和管理的内涵,因此,旅游经济学对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进行了科学认识。所以,旅游经济学的理论性在于要求教师在学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需熟练掌握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当中,让学生领略到旅游经济学知识的精髓,构建起旅游经济学的理论架座。
2.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教研问题的认识
首先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研活动中对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范畴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因而导致教学上重点定位不准。一是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模糊不清。国内外旅游飞速发展同时带来了旅游经济运行中日益复杂的现象,旅游经济学的一些教材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还处于莫衷一是的粗浅层面,缺乏对日益复杂的旅游现象的密切关注。面对这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矛盾,作为新兴专门学科,无法真实、典型和时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理论尚且停留在管理者围绕旅游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的现实旅游经济活动的问题描述和解释上过于繁杂,缺失理论上的总体梳理。在过去学者及教学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中,对于旅游经济产业的活动现象研究比较关注、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总结、提炼上,而对于相关性的旅游活动中的生态现象、文化现象、历史现象、民俗现象等非经济现象与旅游经济相关协同性上,由于受研究与教学者综合能力的限制、或认识上的不足,缺乏关注,或是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规律性探索上的不够完整、系统。从旅游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特点来看,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旅游经济现象、同时包括非经济现象,本身具有多重性质,因为旅游活动本身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边缘学科,诸多旅游经济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表面上,一些非经济现象与经济没关系,但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旅游活动中的生活配套问题、文化休闲问题、文化认同问题、安全环境问题等等,具有社会性质的同时具有经济性质,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协同与博弈,社会性质的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明显经济因素。其次是对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对象主体问题的认识上,近年来关注的多是以旅游企业作为研究的主体来分析,缺失对研究主体的整体性认识,特别是对多主体的协同,还根本上无法从系统论的角度全面、整体把握,因此,对于研究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如何发挥,并且各主体的协同与互补如何体现,研究结论非常模糊。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掌握旅游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对于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国际旅游业发展演变动态、培养学生认知意义与他们将从事的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经济学教研工作一是通过定义旅游经济要素的概念,引申及实践案例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对接国内外旅游经济理论研究的动态和国内外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课程研究与改革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为旅游产品的发展和设计奠定基础,从剖析相关理论与案例的角度来整体认识理解旅游产业[4]。但是,由于旅游经济学研究主体的偏颇,导致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重点把握不准确,具体体现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与现实脱节、灌输模式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认知,忽视学生与教师的旅游经历或旅游感悟。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建构在弗洛姆心理期望理论基础上,释放接受对象的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旅游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黑板、粉笔为道具的讲授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传承与应试技巧,缺乏对象性求异与求新思维培养,缺乏接受主体的主动性思辨冲动和想象空间的引导与营造,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和落后。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外在激励,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激励,对于应用性强、工具性的旅游经济学更是致命伤,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在激励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学科特点,可以满足和激励其接受主体的动力本身[5]。
三、结论
分析得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大众化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发展目新月异。因而,基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改作出以下三方面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3.1准确把握教研理论范畴
对于课程理论定位上不能将旅游经济学定位为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的简单相加[6]。在给合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教学主体的基础上,再结合地域性特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特色课程研究内容。并且要结合旅游经济活动展示旅游经济的世界性动态、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跟踪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热点。
3.2厘清教研主体定位
构建旅游经济学研究主体的多中心、多主体协作机制,将学者、专家、旅游参与者、旅游从业人员等多主体发挥各自作用、功能。构建教研过程式教师、培训对象、学习多主体参与式协作机制。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区域规划专业建设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在理论上的探求的积极性,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3.3不断革新教研范式
教师课堂授课时应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旅游经济学的问题,达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目的结合,时刻注意吸引接受对象的注意力并挖掘潜力,并将课堂延伸到旅行社、酒店、旅游目的地、旅游实验室、旅游管理机构,激发求知欲望,喷发思维火花,增加旅游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实地考察、专题研讨,巩固课堂所学,构建学习从旅游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复循环升华,为课程的教研革新奠定基础。
作者:刘红峰刘惠良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