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私有财产经济学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私有财产经济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系统批判当时的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学说,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一样,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以往的共产主义学说进行系统批判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最初,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蒲鲁东)”,“或者,劳动的特殊方式,……傅立叶,而圣西门则相反……”最后,“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私有财产出现的”。可以看出,由对私有财产客体方面的考察,到开始对私有财产主体考察,最后再批判以“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为代表的从“私有财产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的共产主义学说。

1.1蒲鲁东式共产主义随着对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揭示,马克思首先批判蒲鲁东式的共产主义。“蒲鲁东式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涵着内在逻辑批判的第一个处在前奏位置的对象”,蒲鲁东从劳动是财产的源泉出发,借用马克思《手稿》中的原话说,就是“劳动仍然被看作它(私有财产)的本质”。他主张劳动者个人所得制和工资的平等,他认为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工资和本身应被取消的资本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都是私有财产,劳动是工人的私有财产,而资本非工人的私有财产,这样,他虽然立足于劳动,但他只是站在劳动范畴之外去考察私有财产,即只是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因而难以把握资本的来自主体方面的异己性质。蒲鲁东试图通过“平等占有”反对旧时的占有方式,只是促使以前的极不平等转向相对平等罢了。马克思指出,这不是消灭私有财产,而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说明蒲鲁东还处在“有产和无产”的对立,还没进入私有财产内部“资本和劳动”的矛盾运动中(或者讲只看到客体的物而没有注意到主体的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蒲鲁东仍然以政治经济学的占有方式来表现实物世界的重新获得”,因而,他只是“在政治经济的异化范围内来克服政治经济的异化”。

1.2傅立叶主义和圣西门主义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傅立叶和圣西门的共产主义就是“不成熟的理论”,也是马克思批判的另一个对象。傅立叶和圣西门分别把划一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工业劳动和分割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农业劳动理解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根源。前者的重农主义和后者的重工主义各执一端。其实,工业和农业是劳动的两种特殊形式,只是两种“不自由劳动”的特殊方式而已,他们想通过改变劳动某些特殊的不自由方式,引起或者改变私有财产的变化。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劳动的特殊形式,而在于这种劳动本身是异化的劳动,或者说是人类的一般奴役形式。这两种空想社会主义,都是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进入到“资本和劳动”的内部矛盾,对私有财产的考察已经从客体的方面进入到主体活动的方面。但由于对劳动的片面理解,难以把握私有财产的内部矛盾,也就不会提出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所以他们主张在不完全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只要改变了劳动的组织方式,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非人”状况,达到社会平等和幸福的目的。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达到科学共产主义通过扬弃异化劳动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高度。

1.3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继续依据他所揭示的私有财产矛盾运动这一经验基础,得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科学论断,正如《手稿》中所讲的“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一样。基于此,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共产主义都试图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关系,都主张扬弃私有财产。但不是所有的共产主义都正确理解如何扬弃,如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由于均不理解私有财产内部资本和劳动矛盾运动,因此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

(1)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起先它(共产主义)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粗陋)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第一,粗陋共产主义的本质。首先,人对物的关系。在粗陋的共产主义视野中,对物的直接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动力与目的,“意味着人的自我丧失”,因此,它注意到只有财富的这种物的形式,一切不能以物的形式直接占有的东西都是理应被消灭的,例如人的才能,而没有看到这种物的背后的主体的人。第二,人对人的关系。在人对人关系的理解上,具体表现为“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婚姻体现的就是人对人的关系,如《手稿》中所论述的“公妻制”,从根本上看,它只是把妇女变成私人拥有的公共财产,而“婚姻”本质仅仅是一种排他、独占的私有财产形式。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并没有改变把妇女(人)当作私有财产(物)的事实(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在男人对女人的关系上),这样,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有真正消灭私有财产,相反却要求每一个人都占有私有财产,最终将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它终究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没有理解人的本质,其作为共产主义依旧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与感染。”第三,粗陋共产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粗陋的共产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对富有财产的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忌妒心”是指穷人对富人而言,由于穷人往往是社会的大部分,这样也就具有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势必构成对较富财产的平均主义欲望,平均的目的还是占有财产。“占有欲”则是希望什么都是自己的。“忌妒心”和“占有欲”并没有超过私有财产范畴,“忌妒心”表现为穷人的心理,“占有欲”则表现为富人的心理。第四,粗陋共产主义的命运。“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的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绝不是真正的占有。”粗陋的共产主义还是想扬弃私有财产的,但这种扬弃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这样的共产主义理论是难以在实践中得以证明和运用的,注定是失败的。“粗陋共产主义是向简陋的原始生活的倒退,最终只能走向普遍的贫穷。”

(2)批判政治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本质上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所以可以讲它是“经济共产主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可以称为“政治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又有两种具体的形式,“是民主的或专制的;是废除国家的”。这即是:其一,它与特定的政权组织形式相关联,是民主形式或者是专制形式的;其二,它否定任何形式的政权形式,是无政府主义的。依据马克思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具有消极和积极双重本质。消极本质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本质就是人的对象化。正是这种性质才构成了资本和劳动的辩证运动。这就能依此分析出政治性质共产主义的局限性:它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真正积极的本质,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对人的积极作用,看不到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物质财富的客观要求,忽视人的本性需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认识到自我异化扬弃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种共产主义并没有看到私有财产所具有的积极本质,仅仅把私有财产看做社会异化现实的根源,对其采取敌对排斥的态度,这就导致它最终没能成为扬弃私有财产、扬弃异化的科学指导思想。从以上分析来看,粗陋的共产主义根本没有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进入到私有财产内部“资本和劳动”的辩证矛盾中;政治的共产主义只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人的异化,却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人的对象化。真正的共产主义必须要从私有财产自身的内部矛盾出发,既要看到其消极的本质,又看到其积极本质。

2马克思正面阐述其共产主义学说

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粗陋的共产主义还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的理论旨趣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不了解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发展,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与此对应,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最集中、最深刻、最经典的阐述,虽然哲学意味很浓,但却是从私有财产这一最现实的经济基础讲起的,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

(1)依据马克思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经验基础分析,私有财产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它却是人本质的异化,是与人相对立的东西。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核心命题的提出,直接揭示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2)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虽然是由人生产出来的,但它并不是为了人而生产的,生产是为了获得财富,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人不是作为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当马克思揭示出私有财产内部矛盾时,特别指出,不仅要看到客体的物的层面,更要看到,物从本质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要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占有人的主体本质。按照马克思提出的理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之后,人不是单纯地占有私人财富,重要的是物要体现出“为了人”的目的,这样的占有就是占有人的本质,这样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马克思把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后实现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就不再是私有财产,而是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对象化生产了。“所谓积极扬弃,就是承认和理解在私有财产的异化形式中包含积极本质和积极成果,抽象否定是错误的。”就是说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也是要物质生产的,“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但这个物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人才是最高的价值,是“合乎人性”的物;同时物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连接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体现出“社会性”。

(4)私有财产有双重本质:积极本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为人的存在提供物质基础;消极本质=人的自我异化。这样理解时,自然是人的对象化存在,人是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就有一个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过程,自然和人是有机统一的,不存在像以前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立,“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由于这样理解自然和人的统一关系,人和自然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再加上马克思对物质产品“四种存在论”(我的对象性的存在、我为这个别人而存在、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这个别人为我而存在)的理解,其实指出物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就解决了人和人在社会中的矛盾。最后,马克思总结出“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5)实现共产主义所设想的上述内容,有其充分的实际根据。马克思认为它就在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之中,虽说它还完全处于异化的状态里。人的本质在对象化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发展,这种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它的主要成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和“自然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就存在于私有财产之中,即异化了的工业和科学中,经过对它们的扬弃而去重新占有人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复归。

(6)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并不是世界史的最终目的,而是人类以后不断发展的基础,共产主义在其未来的长期发展中将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马克思指出,“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在涉及人类历史发展最终结局和目的“历史之谜”的解答上,马克思展示了对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的高度自信,认为它不仅“提供了解决私有制矛盾的根本出路”,事实上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3“私有财产”到“共产主义”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的理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关于人的学说,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笔者认为,由批判私有财产到引出共产主义,实质上就是要用“富有的人和富有人的需要代替了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受资本的支配,人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受物的支配的,是处于异化状态的,人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现实性在这里就表现为“非现实性”,如人的感觉和需要都是片面的和狭隘的。人的感觉是在实践中历史形成的,理应是全面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最后仅仅留下“单纯拥有”这一种感觉,把这占有、拥有看作一切生活的目的,人却成为了一种手段。其实,“人的感觉”实际上是指“感觉的人性”,即人所应有的那种全面、丰富、深刻、自由的感觉。同样,需要也是“非人的需要”,穷困潦倒的人对美丽的风景难言有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经营矿物的商人只能看到大自然矿物所展示出的商业价值,并不会也不愿看到矿物的自然美和独特,因为贫困人的需要不在美景,商人眼中的矿物只是物、只是商品,不会去看矿物的美,不会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美。在私有制条件下,“物的丰富”和“人的贫困”并存。在“正在生成的社会”(共产主义)里,通过对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人的感觉和特性得到解放,所以人的对象性存在、人的本质力量确定性的实践活动就体现出人的本质、人的丰富性,人才能称之为“完成的人”和“真正的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富有的概念既不是单纯的物,也不是单纯精神的,而是二者都是富有的,即“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让人在对象世界里拥有所有,成为“富有的人”、“真正的人”才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落脚点,所以从“私有财产”到“共产主义”,等于从“单纯物的富有”到“整个人的富有”。也就是说,私有财产只是“物的富有”,单纯拥有物是肯定排斥人的主体存在的;共产主义是“人的富有”,人的富有就不仅仅包含物的富有,因为富有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理解的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宣言》中最终确立的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关注现实的人,为了人的自由,为了人的发展。

作者:杨文亮张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