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学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学论文

一建设美丽中国,发出了保护自然生产力的生态

要求依据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建设美丽中国,归根到底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大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自然生产力受重视,不但有助于自然生产力自身的恢复,而且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1.反思过度强调自然生产力的弊端

对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直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一切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都要物尽其用,因此作为社会生产力基础的自然生产力过度使用弊端严重。

(1)自然生产力发展基础薄。一味的通过社会生产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看似效果显著,然而反观其薄弱的基础———自然生产力却破坏巨大。虽然纵观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排名分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因此人均占有量相当靠后;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自然生产力为支撑,人均资源耗费量大、利用率低下。然而,为了实现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我们仍不得不对基础薄弱的自然生产力进行开发,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使得自然生产力超出自我承载力范围,基础更加薄弱,导致其整个生态系统循环的破坏。

(2)自然生产力修复代价大。众所周知,在经济学意义上,自然生产力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人们在通过“充分”开发自然生产力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忽视了自然生产力所遭受的破坏,忽视了修复自然生产力的难度。一方面,自然生产力不同于社会生产力,通过利用高科技和创新手段就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大的进步,其整个发展潜力来源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调和,其周期长,难度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自然生产力的修复难度大还体现在其修复代价远远大于开发自然生产力所获得的利润,自然生产力涉及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修复活动也需要全面规划,统筹发展,标本兼治方可有成效。

2.发出保护自然生产力的生态要求

为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基础薄弱的自然生产力,一方面要以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为主线,另一方面要谨遵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保护红线的警示,实现自然生产力的系统协调。

(1)自然生产力自我修复是主线。自然生产力系统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因而在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过程中,要把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放在首位。首先,我们要严格保护未被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禁止趋利性质的恶意开发,而针对必要的经济建设开发则要经过层层严格的论证,将自然环境评价影响机制落到实处,保证开发的科学性,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其次,要保护现有的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以改善日益污染严重的水、空气和土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政策。因此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2)自然生产力人为修复是保障。首先,虽然自然生产力的修复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但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长,见效慢,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无疑为自然生产力的自我恢复增加了重重阻碍。其次,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范围大幅提升。因而在保证自然力自我修复为主的基础上,有必要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评价系统掌握环境发展的动态,以科学的数据来实施各种保护活动。此外,还要要逐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不断改善大气环境、水污染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为自然生产力的自我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美丽中国

蕴含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然而,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则是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长久问题。

1.反思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缺陷

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调动一切生产要素来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科技力量成为主旋律。然而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重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的惯性也难以遏制。随着国际和平发展时代的到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引起人们的反思。

(1)高投入低产出代价大。我国现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重重,其主要特点之一就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代价大。就人口行业分布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巨大,高科技、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就重工业发展而言,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工业产品质量低端化,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就制造业而言,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点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上,所获得利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农业机械化水平而言,部分中东部地区初步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但是广大的西部山区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主要还是靠人工劳作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的劳动力难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中东部地区农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难以实现区域化的机械运作。

(2)经济发展结构差。除了高投入低产出代价大的特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的根源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结构差,各行业投入结构粗放,缺少宏观优化布局。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主要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市场规律难以发挥活力,市场主体的权益保障体系欠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科技创新市场体制不完善,科技开发与市场投入缺乏互动机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服务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小。

2.蕴含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

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为力求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发展粗放的中国也不例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就必然要涉及到国家发展大局的设定,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因为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生态环境保护能否有效、人民生活能否安康、社会发展是否安定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发展模式思路的影响。

(1)低投入高产出效益高。美丽中国大局下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要遵循“低投入高产出效益高”的基本原则。就人口就业素质而言,应加大对普通工人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在长远看来有利于充分发掘人力资本,也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重工业发展而言,应该引进环保节约设备,高效利用有限的能源资源,增加产业链的附加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制造业而言,应该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体制的活力,以高科技为依托,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参与国际分配的利润率,真正实现“中国创造”;就农业发展而言,在保住耕地红线的同时,应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增加粮食产量,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

(2)经济发展结构优。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将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活力,对美丽中国建设势必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优先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规律主导经济运行的原则,激发市场活力;其次,经济发展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到依靠扩大内需拉动,充分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实现经济分布增长;再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一要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而要加快科技转化为市场成果的速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最后,要降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增加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所带来的十年浩劫,及时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奠定基础;第二次是十四大的召开,作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举措,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第三次是十八大的召开,首次重点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去,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国家政策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重大转折。建设美丽中国,从经济学角度反思,题中之义则在于设定经济建设中的生态目标,发出保护自然生产力的生态要求,蕴含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对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亚楠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