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债务经济学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债务经济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方债务经济学研究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

1.地方政府债务成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必然要为发展

地方努力,改善辖下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等等,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推动基本建设,这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构建政府融资平台自是首选,而由于体制因素,地方政府对辖下的投资项目,会以直接干预引导居多,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快速发展的需求,各种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类项目应接不暇,且规模都不小,而很少有地方政府会构建风险评估体制,也很少从自身发展考虑偿债能力,使得债务率节节攀升。

(2)自1994年分税制

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对财政的支配权下降到了45%,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80%要由这45%承担,同时《预演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有赤字,这在某一程度上形成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也导致地方政府很难提供当地需要的公共支出规模,在正常条件下,地方政府难以解决自身财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建立融资平台,通过公司的名义取得银行贷款,便是解决方法之一,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渠道。

(3)在我国,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任期较短

领导在任期内自然希望有所作为,快速发展经济正是提升政绩要求之一,投资资金的获取便成为前提,而举债融资当然最快捷,同时也因为任期短,前任领导在离任后,这些历史性债务难以很快消除,就会转嫁到新任领导身上,而新上任的领导也希望作出成绩,难免有新一轮的“形象工程”,旧债未除,又举新债,不断堆积就有了很大的债务风险。同时,因为缺乏相关的法规约束,地方政府对于举债融资条件、标准都合理是我规定,没有了衡量标准,如何举债融资便由领导个人意志或班子意志决定,致使地方政府债务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从而出现债务资金运用不合理、债务逾期未还,或难以偿还等现象。

2.地方政府债务影响

首先,债务数额的增加会逐渐影响地方财政运转正常,举债,自然是要还本息的,欠的越多该还的本息越高,而就目前来看,多数地方政府当前的债务规模增长远超当地的财政收入,长此以往,会加剧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不稳定,过多债务由量化质,势必影响到整体宏观经济。其次,大量地方债务的拖欠也会动摇市场信心,给予投资者和消费者消极的信号,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也使得有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难以维持,抑止经济发展。

二、地方债务问题的前景分析

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资金主要运用在基本建设方面,这对国民生计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风险在于债务需要长时间地消化,即增大了不稳定性。放眼世界来说,除中国外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日本的债务率分别为80%和200%,相比之下中国35%的债务率就显得轻松许多,在可控范围之内,应该不会突兀的出现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但是不能就此忽视这个问题,因为随着历年债务的不断递增,中国的债务基数已经十分可观,而且在建的项目和正在运行的项目都需要后续资金的支撑,虽说总体仍然可以控制,但是却有越滚越大的趋势,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给予重视。为防止风险的不断增大,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化解,以下几点思路值得探讨:

1.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债务由于目前基数很大,所以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可以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对债务各方面加以控制和规范,把债务进行分类,并加入到预算管理或建立专项账户收纳;其次,建立严格的债务投资决策审核制度,杜绝因个人意志的改变影响债务资金投资的偏向;同时,还需强化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为基础监督地方政府的投资融资行为。此外,可以对事权财权不等作出一定改革,或通过加强监督放宽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条件,以缓解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

2.建立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

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机制,可以提高容错率,在出现问题时,有足够的应对时间,根据我国国情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确立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以负债率、偿债率等作为评价指标,针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将地方政府债务划分等级并对各等级债务实施最佳措施,力求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最大程度的防范债务危机的发生。

3.完善地方政绩考核方式与相关法律法规

以GDP指标衡量的政绩考核机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很容易让地方领导决定非理性的建设投资。举债过多,招商过多,也很容易造成资金断裂,信贷信誉下降。而为了避免债务不断扩大的风险,可以将在任期内举债的规范、规模和偿债效率也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制定地方政府融资投资决策、偿还条件和决策失误责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让举债融资变得有约束力。

作者:何昊谋 单位:黔南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