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探析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运用现有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政策来解决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该课程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加上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一般,面对如此枯燥乏味的经济学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势必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代表性文章有:康爱香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出发点,提出提高宏观教学效果的途径;曹建忠,汪海凤,朱文蔚,李清泉从教学目标、课堂内容、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等角度进行探讨;张慧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出了探讨式、研究式和仿真式教学模式;郑春芳提出采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由于不同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为此,本文仅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对现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现行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摸清独立学院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看法和期待应用的教学模式,课题组针对福建省的9所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3份,有效问卷274份,现结合问卷的相关统计信息来分析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2.1偏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

大多数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弱化理论教学的占比。但是笔者的调查发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宏观经济学总学时中很少出现实践学时,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即使有实践环节也仅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无法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研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国家财富的分配状况,不同经济环境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国际贸易摩擦如何产生及如何解决贸易争端等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调研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的真正含义。

2.2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

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学比较权威的是高鸿业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在独立学院的使用也比较广,这本书结构严谨,前后理论联系紧密,但是内容较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会花费较多时间用于公式的推导和经济原理的解释,这就导致可用于课堂讨论的时间较为有限,加上宏观经济学的学时有限,众多因素导致教师不得不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收知识的状态,缺少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独立学院教学条件的限制,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缺乏保障,建设步伐缓慢,多数课程没能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共享化,学生很难从课堂之外获取学科的相关知识。

2.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无法体现经济学的时代性特征

宏观经济形式千变万化,宏观经济理论是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而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虽然编者会定时对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但是始终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材,但不应仅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要通过备课查阅大量最新的经济信息和经济政策,并将之穿插于课堂之中,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当下的经济问题一致。但是多数老师还是一味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讲,他们不将教材向深处推进,不将教材向宽处拓展,这就导致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2.4教师知识储备充足,但实践经验匮乏

笔者的调查发现,国内独立学院对招聘的教师的要求是具有硕士学位,但对于是否具有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则没有附加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教师从正规院校硕士毕业就开始从事宏观教学,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经验,加上独立学院教师基本没有机会能够像名牌高校教师那样成为政府部门的顾问,真正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因此,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只能局限于课本知识。

2.5教学效果评价不高,学生满意度低

正是由于教师经验有限,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多数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高。调查显示,赞成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仅占29.9%,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枯燥的学生多达85.4%,多数学生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求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学生占77.7%,超过84.3%的学生非常希望采取案例教学法,认为教师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达44.9%,有64.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考虑自行编写适合于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可见,提高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方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

3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3.1以现实案例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让学生对这门课对自己和社会将来的影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去探索未知的经济奥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入的课题,精选如收入决定、就业趋势、投资、货币和通货膨胀等与学生今后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通过图片、新闻和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比如,利用视频展示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萧条景象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景象,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今天资本主义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又比如通过图片展示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现状,然后让学生思考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对人民群众产生什么影响?为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应该怎么做?银行利率应该怎么调整?利率调整对投资和就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国家的GDP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也许学生一时无法给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但是通过此次探讨,学生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案例教学应穿插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始终。自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始创案例教学法后,案例教学在全球经济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仅作为引入新课程的案例。教师在上新课之前最好能先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引出新课的内容。比方说要介绍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概念的差别时,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企业老板开出的年薪很高,但是员工真正领到手的没有那么多?因为企业老板给出的年薪要扣除五险一金,还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最终才是可供我们任意支配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简单的现实案例就把一节课将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性更强,效果更好;二是作为专题的讨论案例。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很多适合课堂讨论的案例,如GDP指标的缺陷、国民消费的决定因素、投资的影响因素、失业现象及产生原因、通货膨胀如何治理等。教师应该提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安排学生自觉查找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3.2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教”与“学”没能有效地结合,这种填鸭式且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极不适用于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之中。虽然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但实践能力并不差,只要有机会参与课堂,学生表现也比较活跃。为此,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五版)的第十三章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它理论”,只要条件允许,这节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由不同学生上台讲课,其它同学可做相应补充和扩展,教师只需在学生讲授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和总结即可。学生上台授课具有传统的教师授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调动学生自觉复习和预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复习前面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知识点,预习其它学者关于消费的阐述的基础上,才能完全弄清不同消费理论之间的异同;其次,学生授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沉闷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对经济学课堂的印象,真正实现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枯燥的经济理论。

3.3精选课程内容,理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随着国家强化大学教育中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也顺应时代要求,确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重新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弱化了理论教学,大幅度提高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比例,多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时被压缩到50学时以下。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老师必须根据应用型的培养定位,结合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本着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讲解,比如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与货币政策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就必须进行重点讲解。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的流派等,则可以作为课后自学部分。其次,对于刚接触经济理论的学生而言,经济理论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整个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比如在明晰了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对象差别之后,以学生最关心的“收入”作为切入口,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并通过GDP,NDP,国民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等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清楚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出如何增加国民收入,然后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介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相关理论,并提出均衡是一种稳定状态,但不一定是最优状态,提出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的最优状态,政府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呢?进而引出财政与货币政策相关内容,接下来,通过现实案例进行验证,发现使用扩张与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等影响我们生活的现实问题,当出现此类经济现象时,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呢?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章节就可以引入了。可见,只要理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辅之以现实的经济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宏观经济理论就不再晦涩难懂,学生也不会抱怨毫无头绪。

3.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推行混合式教学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室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促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基于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传统课堂教学和新型的网络教学的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背景下,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依托,努力完善网络教学的相关软硬件设施,通过在精品课程网站上设置“课件下载”、“课程录像”、“网络测试”、“资源链接”和“推荐阅读”等模块,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教师的教学信息,拓宽学生信息的获取渠道。

3.5聘用企事业单位资深人士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团队授课

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由一名教师负责所有内容的教学,教师的知识面,实践阅历和教学水平最终决定了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团队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保证课堂的新鲜度。在组建教学团队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优势互补,不必拘泥于高校教师,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从企业或政府部门聘请一些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实践经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师资队伍的构成尽量做到老中青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吴赐联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