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与可行性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价格歧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价格策略,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价格歧视的对与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企业而言,价格歧视是其追求利润的一种手段,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适当享受价格歧视又能够得到一定的优惠价格,因此很多时候价格歧视还是在追求一种双赢的平衡。本文通过对价格歧视的理论分析和形式讨论,重点研究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分析和可行性探讨。
关键词:价格歧视;经济学;可行性;市场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竞争的日益激烈,价格歧视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许多超市面对激烈的竞争,相继推出“会员制度”,再如,学生票、半价票等针对特定群体的优惠待遇,都属于价格歧视的范畴。通过举例可以看出,价格歧视使不同的消费者对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支付了不同的费用,因此价格歧视往往被认为是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且不说价格歧视是对是错,实际生活中,企业一旦被扣上“价格歧视”的帽子,就会备受争议,甚至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在此我们要从经济学角度对价格歧视进行辩证分析。
1价格歧视的基本理论
研究价格歧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是指企业通过预测消费者可能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制订价格,这种定价方法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价值。实际上,商品买卖过程中只要进行了讨价还价行为,就意味着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主要是企业对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标准,最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是数量折扣。一般而言,三级价格歧视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垄断现象,即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对不同市场实行不同的定价标准,大多表现为通过高价格获得超额利润,这种形式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形式。三级价格歧视充分利用了供需关系对产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实际上,价格歧视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实行的必胜策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备影响和决定某种产品市场主导价格的实力,即便如此,同时还要有对产品有着不同需求弹性的稳定顾客群,实施过程中要有效制止消费者的套利行为,防止陷入价格危机。价格歧视属于经济学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无褒贬之意。但必须注意,价格歧视一旦被垄断者所用,将会造成对剩余价值的大肆掠夺,严重冲击社会福利,同时还会削弱竞争对手,恶化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因此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应当受到政府部门的禁止和管制。但是,抛开垄断而言,价格歧视是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的价格策略,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还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实际上更多的是给予了消费者一定的实惠。两个企业的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中售价不同,意味着生产者采取了价格歧视策略。而当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差恰好反映了其成本差别时,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可以否认这是一种价格歧视。
2价格歧视的常见形式及规制困难分析
价格歧视与市场信息密切相关,其中一级价格歧视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最大,其次为三级价格歧视,而市场信息量对二级价格歧视的影响最不明显。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并不常见,最为普遍的是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本文通过电信业对价格歧视的常见形式进行阐述,我国电信业的定价普遍采用了价格歧视销售策略,电信用户面临诸多可供选择的资费方式,电信企业提供了各种资费捆绑“优惠”。比如,我们每月必须支付月租费,这部分费用与用户通信时长及上网流量毫无任何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按照通信时间支付从量费用。这里的月租费和从量计费标准都因客户通信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别,一方面通过对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的资费价格,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一方面降低高需求者的从量费用边际价格,适当提高基本费,而对低需求者则索取较高的边际价格和较低的基本费,实施二级价格歧视。可见,电信业实际上对用户同时实施了二级和三级两种价格歧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价格歧视对市场竞争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反垄断法或限制竞争法都明确禁止价格歧视。我国《价格法》也明确规定价格歧视为不正当价格行为。但是,尽管法律对价格歧视进行了规制规定,目前价格歧视规制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格歧视比较难界定,因为对价格歧视的界定首先要基于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企业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无法定量判断,因此很多时候也就无从下手。二是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欠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驻我国市场,而这些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子市场上普遍实施价格歧视策略,面对这种市场常态,我国相关立法无法对其进行规制,而国际法中又没有明确限制跨国价格歧视行为的相关条款。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上,立法都还不够完善,对跨国公司的价格歧视行为进行规制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因此就让很多跨国公司钻了法律的空子。三是价格歧视的福利结果不确定,即便政府强迫垄断者制定了统一的市场价格,表面上降低了垄断利润,但很容易引发部分市场的关闭,消费者无法购买相关产品,造成断货现象,这将会影响消费者的福利。因此,尽管价格歧视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相关部门对价格歧视的判定和规制处于两难境地。
3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与可行性探讨
价格歧视能够合理改善和优化资源配置,适度增加人民的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竞争生存,整体上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环境的。一方面,价格歧视在增加生产者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大多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因此相对于垄断市场而言,合理运用价格歧视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甚至会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福利水平,同时,价格歧视是对价格战的适度补充,能够避免单一的长期价格战,对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企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必须实行适度的价格歧视才能长久生存,特别是新产品的推销和推广方面,以及新产品在技术、质量、功能和包装上的改进与创新,必然要通过价格歧视来吸引一些消费者去尝试,打开市场后,再通过二级价格歧视手段实行折扣促销,扩大消费市场,这是企业快速占领中低消费群体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当然,在实施价格歧视时,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价格歧视对市场公平性的损害,坚决杜绝价格歧视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以免影响服务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价格歧视还会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价格歧视就是建立在价格差异的基础上,对消费者进行价格吸引的一种方式。价格歧视既包括生产者针对同一个商品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标准,也包括生产者对同一个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而收取不同的费用,因此价格歧视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变化之上,成功运用价格歧视必须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合理定价。价格歧视是一种建立在对消费者需求准确定位基础上的价格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取得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利润的扩大化。整售与零售,长期购买与短期购买在价格上通常是有较大差异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经销商通过赚取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来形成自己的利润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一方面能够快速实现利润目标和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提高了原材料及各项生产要素的时间价值。价格歧视策略也是企业选择客户、稳定客户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价格歧视策略,来吸引合适的潜在客户,进一步发展重点客户,这对于任何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价格歧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我们不能片面肯定或否定价格歧视的地位和作用,要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换位思考,探讨价格歧视的可行性。
其一,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价格歧视的可行性。
企业想要获得可观利润,其产品的定价非常关键。产品定价既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还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市场是决定企业产品价格定位的关键因素,忽略市场的定价必然要遭受失败。一般情况下,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需求量呈现反比例关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而价格越低,则需求量越大。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价格微调来影响市场需求量,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价格主动权。合理使用价格歧视,既可以留住那些倾向于支付高价格获得优质产品的消费者,还可吸引只愿意支付低价格购买刚需产品的中低档消费者,合理改善企业市场层级,扩大市场覆盖面,促进销量和利润的共同增长。
其二,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价格歧视的可行性。
一级价格歧视给予一部分消费者以优惠和折扣,就必然会造成另一部分消费者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既然消费者同意并愿意支付相应的价格,说明这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较高,说明这是符合消费者的消费标准的。在二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越大,其价格就越低,而且这种大规模购买的商品一般都是消费者需求量比较大的产品。对于需求量较少的消费者而言,不能享受相应力度的折扣,但是总体价格仍在消费者支付意愿之内,而且解决了实际需求,因此也是公平合理的。在三级价格歧视下,需求弹性低的消费者支付高价格,而需求弹性高的消费者支付低价格,这是基于一种“事前协议”基础上的共识,因此也符合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之间的互惠互利。4结语总体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歧视符合经济学规律,是一种符合市场运作需求的正常经济现象,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电子商务逐步完善,科学投入不断增多,企业的竞争手段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品定价方法必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适度的价格歧视应该被充分理解和采纳。
参考文献:
[1]陈宝忠.利用价格歧视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J].市场论坛,2003(12).
[2]何娟.价格岐视的社会福利分析[J].价格月刊,2003(6).[3]陈咸奖.不完全信息与价格歧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作者:何品帆 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