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生态环境下的金融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金融生态根据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结构与功能特征仿生而来,是一个由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主体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一个仿生概念。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地理与人口等。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有利于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微观层面的因素,即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信用与法制等。文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与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因素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为核心的因素,是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金融业发展的方向、结构、质量、效益与规模。虽然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但是金融系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果与组织形式决定了金融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果与组织形式,此外,货币流通主要取决于商品流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制度环境。一方面金融活动有效、持续地开展需要稳定的、连续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制度支持是金融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信用环境是衡量金融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信用环境一般包括信用制度与信用文化两个方面,信用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文化沉淀,在较长的时间内作用较大,信用制度则是信用文化的物质表现,如担保制度、评级制度与公证制度等。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较大。法律环境一方面可以约束金融主体的行为,规范金融体系的发展,另一个反面又可以保护金融主体的产权,活跃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2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金融生态环境涉及面广,对其评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具有复杂性。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需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科学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前提,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此外,指标设计应以现代统计理论为基础,数据来源要清楚。
(2)系统性原则。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指标的设计应较为全面地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应该分为若干个层次,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其穷尽性,又要考虑其互斥性,从而形成内容全面、层级结构分明的评价体系。
(3)可比性原则。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而问题分析需要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可比性,即可以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比较。
(4)数据的可获得性。金融生态环境涉及的指标很多,但有些指标的数据是较难获得的,尤其是信用、法制等方面的数据,这就要求在指标选取时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否则选取的指标就没有意义。
2.2指标选择与说明根据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文章从政府治理、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法制与诚信建设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8项指标来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时,考虑到定性研究很难得到一个可信的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只考虑定量方面的指标。
(1)政府治理。政府对金融事务的过度干预会阻碍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恶化金融资产的质量,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整理治理可从财政平衡、政府主导性与政府规模来衡量。财政平衡用来反映政府的财政能力与财政结构,财政能力越强,财政结构越合理,越有利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文章选择财政自给率(即财政收入比财政支出)来衡量政府的财政平衡水平。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干预较少,政府主导性较弱,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就越强。文章选择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政府主导性。这两个指标均为负指标。企业税收负担越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就越强,反之亦然。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亦是如此。政府规模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文章从政府开支规模的角度选择基本建设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这个指标来衡量政府规模。
(2)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与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越快、越合理,金融生态环境就越好。经济发展可以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与经济开放度四个方面来评价。在经济实力方面,文章选择人均GDP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越高,越有利改善其金融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并且决定该地区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文章选择第三产业占地区GDP之比、金融业占地区GDP之比与房地产占地区GDP之比三个指标累测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其中,金融业占比用来描述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与聚集能力,房地产占比则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与金融发展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则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能稳定、持续地发展,文章选择公路密度与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经济开放度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文章选择进出口总额来衡量。
(3)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水平。金融发展可以金融深化、金融部门效率、金融市场发展等三个方面来选择评价指标。金融深化是指经济货币化程度,用货币总量占GDP之比来衡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一般采用金融部门贷款或存在总额占GDP之比来代替,文章选用金融部门贷款总额占GDP之比这个指标。金融部门效率是指金融部门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文章选择贷存比(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来衡量金融部门效率,贷存比越高,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就越强,金融部门的效率就越高。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文章选择保险密度与人均有价证劵及投资增加额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4)法制与诚信建设。法制与诚信建设方面的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难以收集数据。文章选择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信用文化建设状况;选择百万人注册律师数来衡量法制环境与信用环境机构保障的力度,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负债率来测度企业信用环境。
3实证研究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以湖南省为例,综合测度该地区2003-2012年的金融生态环境,分析其动态发展趋势。
3.1数据收集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04-2013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4-2013年),湖南省统计公报(2004-2013年),湖南省统计局网站等国家标准数据。
3.2研究方法文章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法统计与测量湖南省2003-2012年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分析这十年来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在指标赋权方面,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变异系数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某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说明该指标的平均程度较为容易达到,其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小,权重越小。反之,则应赋予更大的权重。
3.3结果与启示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的无量纲化与正向化。无量纲化就是将无法直接比较与测算的不同指标经过处理后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标准化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极差法、极值法、比重法和秩次法等。文章选用极差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文章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包含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之比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负债率三项逆指标,需要将其转换成正指标,才能进行测算与比较。指标的正向化主要有减法和倒数法两种方法,文章采用减法对上述三项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1)经济环境不够坚实。湖南省整体经济发展与发达经济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果方面。在经济基础上,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小,经济拉动与辐射能力有限;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产业结构仍处于转型阶段,二元结构明显;产业布局有待改进,主导产业不多,无法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在经济结构方面,虽然自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以来,该地区的多个工业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传统产业如工程机械等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受到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影响,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仍较少,发展较慢。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该地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较多。目前该地区执法成本高、执行程序复杂,执行时间长、政府干预过多,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等给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3)金融市场发育不全。虽然该地区已有一家外资银行的分行,但仍没有消费信用机构、租赁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单一性不利于市场竞争;金融机构组织的低层次也不利于资源聚集。除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外,该地区仅有1家村镇银行、1家地方性股份制法人银行、1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2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法人证券公司于4家期货公司,在法人保险公司于基金管理公司方面仍属空白;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对该地区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较低,不利于聚集金融资源。
(4)信用与法制建设滞后。从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人们的产权意识较为淡薄、信用制度与信用文化建设较为落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执法强度不够等现象仍较为严重。
4结束语
“金融生态”自中国人民行长周小川提出一来,就受到了政府与广大学者的重视,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为例,收集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得到了评价结果,并分析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考虑了定量指标,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法制与诚信建设方面,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较少,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丰富其研究方法,完善其评价指标体系,取得更为成熟的研究结果。
作者:张运赵海珊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