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21世纪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6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而约瑟姆曲线表明,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然而,快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务必会释放更大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一个更加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体系的支持。文章主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分析了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郑州市相关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郑州市;金融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市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每年以平均2.44%的速度增长;在2001年到2012年这段期间,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每年平均上涨1.56%,比同期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增长率多0.36%个百分点。然而在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是面临着许多障碍,例如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环境污染、失业率上升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而言的,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优化。传统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社会由之前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变:人口职业的转变,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土地和地域空间的转变,即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镇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走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出口、消费和投资。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时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加快城镇化建设列为2013年度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可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城镇化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农村人口转移等。为了保障城镇化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无疑需要后勤体系的大力支持,包括金融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支持体系等。其中,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水平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得出了城镇化建设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又可以深化金融发展。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方面的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在金融支持方面,郑州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
我市的金融支持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在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上,主要采用银行信贷融资为主,相对资本市场如股票、中长期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则利用较少。目前,郑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即以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为主,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所占比重比较低。这种单一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模式所能提供的资金比较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求。另外,单纯依靠商业银行进行融资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不仅会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的效率,导致经济低效,而且还会增加金融风险,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经济危机。同时,单纯依靠货币市场必定会引起资金缺口,而这个缺口一般则由政府承担,政府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融资,一是授权央行发行货币,这就容易造成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或者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资金缺口,但这种方式又会造成政府的财政风险较高,也有可能造成政府破产。因此,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就会因为资金缺乏难以顺利开展。
(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近年来,郑州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广泛采用了不同的融资模式以及融资工具,但是新型融资模式和工具所占的比重依然较低,金融支持仍然主要还是以向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牵扯到不同的参与主体和不同的产业结构,如“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等等,这些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存在差别。如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工具还有债权融资、企业直接投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出资等方式;城市功能的完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等领域也要通过专业的金融工具来实现。因此,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适合不同主体、不同层次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三)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动力不强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除了商业银行的融资作用之外,其他金融机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金融机构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总体动力不强。例如商业银行在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针对农业工具开发、农作物科研、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仍然一片空白。另外,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惜贷现象,以及农存比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可用的抵押物担保等,使农户出现贷款难,贷款金额受限等现象。
(四)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
信用是衡量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就目前而言,我市信用的生态环境并不好。据有关资料显示,虽然近年来我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但是相比之下,我市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的乱象,这主要是因为惩戒力度不够和相关制度缺失造成的。法律的惩戒力度不够,相关机构执法效率低等问题,虽然可以使部分金融机构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往往增加了隐形成本甚至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这无疑会打消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完善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那些公共事业和服务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发行市政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为城镇化建设募集资金。其次,应该引导金融机构形成以政策性银行为引导,商业银行为主力,地方银行类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金融组织体系。另外,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探索公私合营的模式参与到城镇化建设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类资本支持城镇化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法律环境,加强协调和沟通,消除民间资本投资顾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
(二)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特点,积极探索并开发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可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门针对城镇化建设的专项贷款,同时给予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根据农村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可以创建相适应的融资模式,如浙江、四川等省份的农村信用互助合作社等,除此之外,也可开发供应链融资、网络联保、小企业债权集合信托、信贷工厂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抵押、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该分别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出发。在货币市场上,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中的的主体地位,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建设城镇化的社会效益。在政策性银行的引导下,创新信贷模式和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地区城镇化建设。在资本市场上,加快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合理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货币市场资金供给的压力。
(四)优化金融支持生态环境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良好有序的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最直接的手段。健全的法制环境能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金融机构才能比较积极的开展有关业务。其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相关风险的防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可能出现各类金融风险,所以应该加强监管以及开展相应的监测预警以及风险评估等工作,从而防范于未然。最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该加大政府政策引导。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金融业务,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城镇化建设。例如中央银行可以对那些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再贴现、再贷款、存款准备金方面适当放宽限制,在新业务申请准入方面也可以开通绿色通道等。
参考文献:
[1]赵红丽(主持).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市级课题,2016,(10)(项目编号:ZSLX2016944).
[2]王芳.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94-196.
[3]李艳芳.阿拉善盟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4]王涛.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5]凌海波.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J].武汉金融,2015,(12):30-33.
[6]凌祯蔚.郑州市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5.
[7]王芳.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94-196.
作者:赵红丽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