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代的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和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分析对应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张通过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实训教学体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就业导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体系与实践不融合、师资队伍岗位胜任能力差等现状,为社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岗位需求
一、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
1.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为金融行业注入新动力。在传统金融行业,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建设银行推广使用的智慧柜员机(STM)柜面业务替代率达到90%以上,同时根据金融数据服务商Kensho创始人预计,到2026年将有33%50%的金融业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5G时代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技术等将深度发展,这将会重构金融业务模式。然而新科技还无法通过有效沟通更好锁定客户需求,也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新科技发展无法完全取代金融从业者,却必然改变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高职院校现行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之变革。
2.高职院校扩招计划高职院校扩招是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均可参加高等职业教育。新型生源的出现给高职院校办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教师资源的配置、教学楼校舍数量等不足的现状使得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也不得不发生转变。
二、高职院校在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困境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滞后性和体制性原因,高职院校在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困境。
1.培养目标不准确、就业指导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准确。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服务于就业岗位,确切说是能够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而现在往往因人设课,而不是因岗设课,导致毕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单调和落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也不明确,学生不能主动思考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往往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逆来顺受。由于没有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大学生没有接触与就业方向有关的课程,择业时就会被拒,导致就业渠道变窄,就业质量差。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金融专业教学中,高职院校往往沿袭了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然而无论是在岗位需求,还是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不适用的问题。理论课程难度高,学习过程比较枯燥,高职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后不能从事研究型工作,而相适应的工作岗位还需要重新学习和实践。即使在教学课程体系做出了部分调整,也采购了部分实训软件,但是实训软件对于工作岗位的还原性仍有一定差距,仍需配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金融专业教师对金融行业缺乏深入了解
目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往往缺乏对金融行业的深入了解。在年龄上出现两极分化,年纪大一些的教师工作年龄长,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接触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年轻教师有热情,学历高,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同时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例如理财教师从来没有买过各类理财产品,没有买过基金、股票,在讲授课程时就很难与现实接轨,更不能与学生分析当下的金融产品。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行业经验,不能深入金融行业调研,自然对行业缺乏深入了解。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现象,教师满堂灌,学生缺乏动脑和思考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懒学习惯,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学习,案例教学、小组教学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胜任能力分析
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高等学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行业的岗位需求决定。根据各金融企业、大型招聘网站、学校招聘岗位及其对专科类学生的工作要求做出分析发现本科教育在于培养高精尖的金融科研人才,高职教育则应该培养能够适应综合经营环境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技能型人才的界定,史枫指出,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更加侧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满足必需、够用即可。因此,培养的学生应该可以胜任客户维护、营销、岗位工作的综合型服务人才。
金融管理专业(专科)就业岗位和胜任能力分析如下。
银行柜面类:主要指地方性商业银行、邮储、农信社、村镇银行等提供的岗位,包括综合柜员、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信用卡专员、电话客服人员;知识能力层面要熟悉柜面业务、个贷产品及风险控制;岗位能力方面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字符录入速度、点钞)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在素质能力方面要提供优质的服务。
信贷类:主要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岗位主要是信贷员、催收专员;知识能力方面要求掌握个贷知识、风险管理、催收法律等;岗位能力应能发放贷款、进行风险管理和合法催收;素质能力方面要具有抗压、抗挫折能力。
内勤类: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内勤文员、企业出纳及票据业务等;在知识能力层面要掌握相关行业知识;岗位能力方面能够熟悉流程和操作;素质能力方面要认真、严谨、踏实,具有工匠精神。
销售、策划类:银行、保险、证券内部及代销产品销售、互联网产品地推、策划;知识要求熟悉相关产品和专业知识,掌握营销技巧;岗位能力方面要有解决问题能力,识别和获取客户能力;素质能力方面要性格开朗、团队合作意识。
社区服务类:岗位主要是政府雇员,又称金融社会工作者;知识层面要具有社会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岗位能力要熟悉政府制度;素质能力方面要能够技巧性的处理矛盾、热心、耐心和社会责任心。
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在人才培养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侧重于如何培养金融人才这个问题,如邓华丽认为提高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认为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
1.将思政目标引入专业课堂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人才培养逐步从制器走向育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能力培养目标上,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把思政目标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思政目标来加强学生的耳濡目染,同时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2.同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同的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设置订单班、校企合作班、现代学徒制班、普通班。通过与企业的多元化合作,我们的教师可以深入到企业实践,了解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操作流程,企业员工也可以作为兼职教师进入我们的课堂,担任资深行业讲师,改善目前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这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如平先秉研究多样化的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湖南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显著提升。
3.多维度健全学生能力培养实训课程体系
健全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应从岗位出发,分岗位设置相应的知识模块,并从大赛和证书两个维度共同促进知识能力、岗位能力、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的提升。
4.优化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我们要打破按师资排课的情况,设置宽口径、动态化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学生选课自由。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首先要向企业寻求合作,聘用兼职教师;其次要大力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慕课、微课、精品资源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可以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线教学资源的使用,配合分学期、多段式的学分银行制度可以打破传统一年两期的学期制,缩短或延长学期,实现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同时还可以解决高职扩招带来的师资紧张、校舍紧张等问题。再次,针对相关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线上答疑、讨论互动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互补、混合式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在学业考核成绩中引入社会考评,压缩期末闭卷笔试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应用实践成绩,这样才能培养在工作岗位上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强、工作稳定性好、职业发展可塑的技能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职教论坛,2010(9).
2.方舒,谢诗东.金融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框架与本土发展.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
3.邓华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业教育研冗,2011(3).
4.平先秉.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瓶颈与路径以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湖南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为例.职业技术,2020(10).
作者:于姗姗 李建红 隋文绎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