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风险金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风险金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金融风险金融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金融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措施,以期对维护金融稳定有所作用。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制;WTO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日益拓展,金融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及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金融风险也日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对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才可能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因此,认真研究当前金融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金融风险意识远未树立,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还有的认为,办银行是只赚不赔,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做的是无本生意,无风险;还有的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钱,亏了是亏国家的,银行亏损国家承担,国家绝不会让银行倒闭。因此,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业务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置银行风险于不顾。更有甚者,热衷于违规账外经营,导致金融秩序严重混乱,且由于账外资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风险的行业,形成呆账,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都表明,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规范运作是引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环境条件尚差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客观原因

一是行政干扰仍然存在。以前,银行充当着政府的出纳,现在银行的商业化要求银行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不再充当政府的出纳。但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政府强令商业银行贷款、直接干预银行经营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企业对信贷资金“强依赖、软约束”没有根本改变。由于企业改革滞后,尚未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营机制。一方面是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非常强烈,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强,长期依靠银行供血维持生存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理想,偿债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偿债约束软化,银行信贷资产本息难收。三是金融机构之间过度竞争。由于管理失控,近年金融机构急剧膨胀,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造成金融资产高风险的状况,给金融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危机。

(三)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制度原因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信用社、证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风险防御能力弱;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近两年在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推行了授权授信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实行垂直稽核体制,制定了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禁令,但内控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前几年的金融混乱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三是风险的补救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基本是只“进”不“出”,对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国家包下来的方式去化解;四是由于一些管理者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放权搞活,把分支机构视为独立法人,加上管理混乱,使金融风险失控。

(四)银行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内在原因

内部权力的相互制衡及相关岗位职责的互相制约是保证银行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但从目前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看,缺乏科学、严密、有效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包括贷款审批、发放、资金支付在内的一些金融业务活动。制度约束不严,有关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执行制度不规范,成了产生金融风险的内部漏洞。而且,一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工作跟不上,对金融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够,风险控制不健全。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展业,轻管理,有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为了追求本单位、本部门和小团体的利益,冒风险违规经营,加剧了金融风险。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1.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企业是银行的最大债务人,银行信贷资金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的好坏,因而,企业改革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再次,要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新型银企关系。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是融合的,银行与企业共荣辱,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走出去为企业服务,为吸引和巩固客户群,银行不会为企业暂时的资金困难而离开,而是应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有企业盈利,银行的效益才会提高。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宏观调控、监管中心,各金融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首先,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其次,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最后,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大金融机构内部稽核监察机构的建设,充实力量,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低,这对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国际上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以我国当前及长远的情况来看,完全依靠金融业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短缺的矛盾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资金供求矛盾,又要化解银行资金的风险只有走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这条路。一方面,银行业发行股票,可以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提高我国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既能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用募集的资金归还贷款,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三)强化风险预警管理

对金融风险要提前做好预防,要制定金融危机的处置预案,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置危机的方法步骤。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准备工作,按规定交足准备金,留足备付头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线,各金融单位要保持必要的资金流动性,立足自身解决支付问题,要层层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准备金;三要层层签订风险防范责任制,实行风险防范分级负责,把风险防范和化解落到实处。

(四)建议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之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松奇指出,中国金融界近几年正在推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这是和世界性金融改革趋势相悖逆的一项措施。按照货币当局的初衷,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但近年来的金融状况却显示: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它的业务范围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在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前提下,这些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它们的业务投向绝不会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事实上,国外商业银行在运营上正趋于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状况更加恶化。

当前我国的金融问题是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有些问题表现为金融问题,但其根源并不在金融领域。要彻底消除诱发金融风险的各种因素,除金融业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制外,还依赖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才是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秀昆.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金融风险的化解和防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

[2]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6.

[3]王自力.对当前加强银行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