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当前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和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几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今年1至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下降,消费偏弱,令国内通货紧缩压力趋紧
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所做的《2002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指数已连续负增长8个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同期比)已连续下降13个月。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0.9%。而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其中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3%,创下1999年8月以来最大降幅。
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2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5%至2.7%之间。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是:广东下降2.7%,陕西和山西下降2.1%,广西下降1.7%。但是有6个省、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地区是:青海上涨2.9%,河南上涨0.7%,江西上涨0.4%。另外,黑龙江、湖北、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月持平。
有关专家将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4个下降,即财政收入增长下降、企业效率增长下降、物价指数及居民消费指数下降、外贸协议投资金额增长下降,认为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通货紧缩对投资预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应有所作为。
——上半年企业存款增长平稳,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金融机构贷款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增加
2002年1-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14491亿元,同比多增280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3008亿元,同比少增601亿元。1-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同比多增2711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5%,增幅比近两年同期平均增幅高8.85百分点。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从宏观上看,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较快;但从微观看,资金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商业银行反映难贷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从全国范围看,许多产品供大于求,对银行贷款实际需求不足;二是企业自身素质偏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三是对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四是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还有待改善;五是县域金融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
在国债和政策金融债发行方面,上半年,国债累计发行2600亿元,同比增加680亿元,增长35.4%(二季度累计发行2040亿元,比上季增加1480亿元)。二季度末,国债余额为17193亿元,比去年末增长10.1%,占2001年GDP的比重为17.9%。
政策金融债累计发行10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5亿元(二季度累计发行855亿元,比上季增加200亿元)。二季度末,政策银行金融债余额为8967亿元,比去年末增长5.1%,占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9.3%。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股票市场筹资额减少,市场交易平淡
今年上半年,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累计筹资4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38.8亿元,下降45.2%(二季度,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累计筹资175.2亿元,比上季减少59.7亿元,下降25.4%)。其中,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的A股筹资382.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44.6亿元,下降47.4%;H股发行筹资0.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12亿美元,下降79.7%。
从市场成交情况看,2002年二季度,沪、深两市股票共成交8953亿元,日均成交149.2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季减少5.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6.9亿元。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6845亿元,同比减少7979亿元;日均成交151.8亿元,同比减少66亿元,下降30.3%,市场成交同比萎缩较多。
这几组数据至少明白无误地向我们传递了以下信号:
1、当前我国内需不足,通货紧缩现象愈加明显;
2、降息并未起到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提高企业效益、推动股指持续上扬等作用;
3、财政收入增长下降和企业效率增长下降,进一步验证了“目前减税总体空间不大”观点的预见性与正确性;
4、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金融体系融资功能“弱化”态势日益显现;
5、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持审慎态度。
二、当前我国内需不旺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国内需求不旺、通货紧缩趋紧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
1、城市工业品大量过剩与广大农村人口消费“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短缺的卖方市场”中,其体制弊病无法显现,而当我们告别短缺,进入“过剩的买方市场”时,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目前,我国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还在扩大。一方面,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场的产品供给大大超过其自身的需求,如果没有外部市场已很难维持继续增长,而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多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极小。另一方面,广大农村人口被禁闭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水平很低,出现消费“刚性约束”和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市场出现了明显断裂。
近年来国民经济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表明,如果还不改变日益扩大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我国城市经济就难以为继。如果还不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不顾农村这一片广阔天地而孤立地去搞城市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就会越走越窄,最终会走不出来。
2、金融机构储蓄存款节节攀升和信贷资金“无路可投”之间的矛盾
自1996年5月1日首次降息,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我国已连续八次降息,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存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6.24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累计下调7.42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由当初的10.98%降至目前的1.98%,降幅高达82%,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不仅没有大幅减少,反而节节攀升。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3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增加5051亿元,同比多增990亿元;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则显示,1-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同比多增2711亿元。
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当前信贷资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近年来,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着向大城市和大型企业过度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削弱了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反映难贷款。目前金融机构流动性较为充足,从1998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商业银行超额储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98~2001年平均为8.8%,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备付金率平均6.78%,金融机构流动性较好,支付能力较强,表明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贷款扩张能力,然而其发放贷款的意愿却并不强烈。这主要可以归因于“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使一些本该发放的贷款没有发放。
当前,金融机构大量储蓄存款迟迟不能转化为投资,而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扩张。
3、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与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之间的矛盾
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我国多年期待的目标。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强大健全的财政,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变得十分脆弱。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不充分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在转变职能基础上全面履行其职能(特别是社会稳定职能)的基本保证。
衡量一国财政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看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这个比重不断提高,2001年达到了15.8%,比1998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然而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对政府所要求承担的职责相比,这一比重仍然是偏低的。不仅如此,今年1—4月我国财政收入增幅还出现了下降趋势,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财政支出方面,近年来,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作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要履行义务和兑现承诺,政府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财政为此投入巨资强化社会保障,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退税数额仍会以较快速度增长,国家财政负担将会加重;政府财政投资肩负着扶持国家关键性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职责,其规模表现出增长态势;我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依存度居高不下,各种公共风险日益加剧,所有这些最终都离不开财政兜底。
我国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与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旨在刺激内需、抑制通缩所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效果。
4、少部分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和大部分人拥有极少部分财富的收入分配结构性矛盾
我国目前存在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各方面的统计指标,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从基尼系数来看,全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9年的0.33上升到1995年的0.445和2000年的0.458,21年间上升了39%,即12.8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此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高低收入阶层差距均呈现扩大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从储蓄结构上看,不到20%的人持有80%的存款,而80%的小额储户持有20%的存款;从城乡居民的持币结构上看,占25%的城镇人口约持有75%的份额,而75%的农村人口持币份额是25%左右;从地区结构看,东、中、西部地区各集中了50%、30%和20%的现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着“少部分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和大部分人拥有极少部分财富”的结构性矛盾。
而国内外经验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对于需求扩张具有制约作用,因为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者又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态下,来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因为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5、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缺失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后顾之忧”明显增加,进而影响其减少即期消费,以备未来之需。与人口老龄化不对称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使得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及其所引起的社会震动无法通过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来得到消除。
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较为审慎,因此,尽管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人们的储蓄意愿依然不减,因为在社会保障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要增加预防性储蓄,而“微乎其微”的利息收入,早已不是人们考虑储蓄与否的主要因素了。
三、“税富济贫”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当前我国内需不足、通缩趋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必须从调整差距过大、极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入手,具体可以采取“税富济贫”的政策举措,即:调高个人利息所得税,加大对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适时开征遗产税;尽快建立社会保障税收体系。
1、调高个人利息所得税
针对当前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居高不下、迟迟不能转化为投资,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中越陷越深的不争事实,适时调高个人利息所得税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具体可考虑将个人利息所得税率由目前的20%调整为40%,按照2001年279亿元的利息所得税和2002年6月末8.17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余额推算,2002年的利息所得税有望达到甚至超过600亿元。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从中分享的所得税收入,均应全部用于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调整个人利息所得税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
其一,有利于抑制储蓄存款过快增长势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因“流动性陷阱”造成的货币政策缺陷。
其二,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增强其对未来的信心,保持消费的稳定增长与持续扩张。
其三,有利于缓解当前财政收入增长下降态势,使得政府有足够财力加大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力度,以减轻农民负担。
2、适时开征遗产税
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开征遗产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31日公布施行的《全国税收实施要则》中,曾把遗产税列为全国范围内开征的14个税种之一,其后由于该税种失去了征收基础,因而始终没有开征。
从我国目前存在的“少部分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的收入分布状况看,完全有必要开征遗产税,以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作用。在开征遗产税的同时,也要开征赠与税,防止纳税人通过赠与行为进行避税。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财产法律法规不健全,居民财产关系不明确,开征遗产税后税收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对于遗产税的开征应当科学设计,适时推出。
3、尽快建立社会保障税收体系
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支出考虑,应设置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税收来源,这就是社会保障税。作为一种目的税,社会保障税可以主要用于或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开支,以保证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更好地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障税要优于现行的社会保障费方式,因为前者更加规范、法律刚性更强、征收成本更低。
尽快建立社会保障税收体系,不仅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减少震荡。与此同时,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还有利于缓解当前由于通过“国有股减持”方式筹集社保资金而给股票市场造成的重大心理压力,进而恢复股市正常的融资与再融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