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单位会计监督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会计职能转变的问题,在人们传统眼光中,会计的职能就是一种核算的工具,而现代生产管理的发展,使得会计逐步成为一种多功能的管理工具,一种基于客观数据的决策依据,于是就产生了由记账型会计向财务管理型会计转变的重要趋势,事业单位的会计也应如此。
为何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的监督?
从会计的本质谈起,在目前社会上,一种较流行的观点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可理解为是一门揭示学科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现代会计至少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财务会计以向主体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相关信息为基本任务,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作为决策依据的会计信息,它们成为主体内、外部会计信息的来源。从事业单位会计现状来看,它主要体现的是财务会计的作用,而从管理角度出发的管理会计的作用却甚微。要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成为符合现代会计发展趋势的会计,成为一个能提供和控制财务信息,使之符合目标的信息控制系统,显然必须加强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职能,也就是为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相关、合意的会计信息。
再谈谈会计环境与会计监督。毋庸置疑,会计所处的环境对会计目标的确定和会计模式的选择是有重影响的,会计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也自然存在,虽然目前事业单位还属于国有,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打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为宏观管理提供设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的基础,必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要求。
最后谈事业单位与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与现实要求。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将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与“监督”,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要朝现代化企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国家办单位的思路,那就必须将管理建立在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同时又是治理会计秩序混乱的需要、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序混乱、信息失真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票据管理松、账户管理乱、收支监控软、管理漏洞大等方面,有的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号和设有“小金库”,资金管理失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以上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事业单位必须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必要性,现实工作中又该如何具体实施?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规定其适用范围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从之日起试行。以上两个规范的公布,就为我们设计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和法律的依据。建立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经营风险。以这两个规定为基础,拟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单位负责人、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财务、会计、审计。
1、单位负责人:《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加强内部会计监督,首先要从单位负责人抓起,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明确其在会计监督方面的岗位职责,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等基础管理制度,确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制约方法,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2、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应采取分级负责制,以会计核算为组织形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并建立一系列的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与处罚措施,健全单位的财会规章制度。
3、财务管理。从筹资转向会计监督,形成经济业务的事先控制与事后控制,抓好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相关基本环节,包括:进行财务预测、制定财务计划、设置财务目标、组织财务控制、开展财务分析等。
4、会计管理。要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照1998年开始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简称“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下简称“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简称“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
5、内部审计:《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
针对事业单位政府拨款的特殊性,健全内部控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个关健对象是:财务支出。近些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事业经费支出涉及面广,名目繁多,因此必须发挥会计内部监督的职能,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制度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为单位基础管理所必须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支出管理。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规范》的主要内容,在事业单位内部,明确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明确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对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审批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按照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办理货币支付业务的有关程序,包括申请、审批、复核和支付等做出明确规定;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加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加强事业单位现金库的有限额管理,正好过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现金的收入也应当及时存入银行,而不得直接用于事业单位的支出,杜绝任何职能部门的小金库,不得设立帐外帐,同时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明确对库存现金的定期与非定期的核点,并与现金账面余额核对。加强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加强票据各环节的控制,包括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加强监督检查:在单位内部,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与不定期的对货币业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支付款项印章和票据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通过以上的会计控制措施,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与控制,这是势在必行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常犯的错误:1、对会计监督本身理解的偏差:会计监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行为监督,即自我监督:二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前者应当理解为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当以职业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自我约束(自律),正如从事任何职业都应有其职业道德一样,如果把这个意义理解为会计监督,虽然牵强,也无可厚非。对于后者,应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来分析。会计监督意指会计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它与会计人员按准则,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需要相应职权地位为基础的,后者则是由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如果把会计人员按会计工作规范提供信息,根据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分析、参与决策也视同监督,未免把监督的念义扩大化。2、有意地拓宽会计职能:加强会计的监督控制,并非要将会计设计为全功能的管理工具,若有意拓宽会计职能,那么造成后果将是会计对其他工作的职能(如财务、审计、计划等工作)的越俎代庖,这种“侵权”行为必然违反职能界线必须明确的管理原则,反而会造成各项工作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