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合法性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现有会计规范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生的背离。正确、客观地看待合法性信息失真,尽可能地完善现有的各项法定会计规范,不断地探索、改进会计理论方法,创建一个真实有序的会计环境,最终,最大限度地减少合法性失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大事。

关键词: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会计政策选择;制度缺位

一、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会计反映的不仅仅是直接表现为货币的经济现象,对于一些非货币性的经济决策因素,如人力资本、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等难以货币化的隐性资产也要求在会计信息中得到反映。希望能够通过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对已有会计信息的分析、加工、整理得出对未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预测,进而指导投资者合理分配资金,调整投资结构,以取得最大经济收益。即使一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是较为稳定的,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这样同一经济事项,往往就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存在冲突。从逻辑上来说,相关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但是相关性毕竟不等同于可靠性,两者往往互相冲突。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会有所削弱。而且目前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决策有用学派”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对相关性的重视超过了可靠性,这就有可能出现为了强调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的现象,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加大。

2、运用权责发生制必然参入主观因素。权责发生制是现行的会计确认基础,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此外,会计确认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失真。

3、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有偏差。会计信息的采集和确认依据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行为的真实有效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其次,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原则往往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项目是否重要的评判标准,无论从质或量的方面都未能做出规定。

4、会计假设和人为估计不可避免。由于经济业务的中间过渡性而对会计处理划分和将复杂系统中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因素简单分类引起了不确定性。会计人员针对这些业务存在的不确定性,做出了一系列假设,如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历史成本等,试图将会计事项人为地置身于可确定的环境状态中,最大程度地统一会计处理方法,使需求者更加容易理解会计信息,但却以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代价。会计假设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会计要素的账面数值与实际数值的背离。而且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不可确定性,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另外,它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

5、会计计量问题制约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消所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己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具有不完全性。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希望准则对自己有利。一项准则的制定,由于在制定机构中看法差异而使会计准则出现一定的偏向,往往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而且准则的起草研究报告未得到充分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没有披露必要的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公众有效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讨论过程,利益相关者也极少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够广泛,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2、会计准则与制度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对同类交易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并允许自发性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其次,会计准则在允许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同时,规定对其影响采用追溯调整法,并将累积影响数从最早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数中调整。再次,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变更要求采用未来适用法,并要求在难以分清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时,应按会计估计处理,这就给公司企业混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以调节盈亏造成可乘之机。最后,会计准则定义或释义可能出现不准确性。若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就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二、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途径

(一)从会计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考虑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有力的内部控制环境。其中,企业的管理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部门不愿意设立适当的控制或不能遵守建立起来的控制,那么控制环境将会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建立良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这样能确保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再次,搞好企业综合管理。可以通过协助管理部门监管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最后,强化内部审计也很必要。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资格及报告层次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企业内部其他各机构,其审计报告才会有效并获得企业其他部门的认可。

(二)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角度来考虑

1、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在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决策有用派”逐渐占上风,如当前美国会计界就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的需要,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需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我们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改进权责发生制。可以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同时,编制短期现金流量报告和专项现金流量报告。编制短期现金流量报告可以促使企业重视现金流动效益、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减少流动资金的大幅度沉淀,改善流动资金结构避免支付困难。专项现金流量报告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实时地编制的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它的编制有助于企业科学考核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真实效益,进行正确决策,确认收入时对某些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

3、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何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当然,现实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对于哪些项目是否重要的规定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而长期的过程。

4、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仍有一些会计处理没有具体的准则依据,使得会计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应尽快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从会计准则及制度角度来考虑

1、改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首先,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已有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以便社会公众结合其所在环境,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其次,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另外,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

2、尽量克服或减少会计准则和法规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于准则中的定义和释义给予更加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对各种可能有的理解一一给予详细的阐述,以防使用者理解上的偏差。另外,应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类似经济业务处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算、职业判断的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如对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一个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一类情况。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3、改进与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内容,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信息公开或披露机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过去信息与未来信息,强制披露信息与自愿披露信息的有机结合,以满足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参考文献:

1、刘长立.会计信息真实性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0(4).

2、曹欲晓.论会计真实性[J].会计研究,2004(4).

3、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题[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柳红.试论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5).

5、沧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