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会计改革历程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改革历程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会计改革历程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改革历程,研究了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的状态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讨论了我国会计准则2005年的全面修订和体系完善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联系,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对台商投资的积极意义。

我国财务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演进。我国财务会计体系的演进,既体现了财务会计环境发展对财务会计规范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财务会计规范因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所做的适应性反映。从形式上说,我国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尚存在诸多差别。同时,从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方面看,我国的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也亟待改进。上述情况,使得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的沟通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使得财务信息在国际和区域间的可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由此,我国财务会计实务规范将进行整体性改进,采取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我国的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目前,我国会计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会计实务规范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基本背景条件,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及进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为基本目标的,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92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行适度借鉴国际惯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外商纷纷到我国境内投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大量涌现。然而,我国企业当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过于详细的成本报表也使得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困难,以致外方人员沿用本国会计惯例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工作,财政部早在1979年11月就草拟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2年2月,又草拟了《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调查提纲》,继而派员到广东调查,同年6月,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部门并在北京、福建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而后,于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并印发到全国试行。在试行的基础上,财政部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法规、法律的规定制定,并于1985年3月4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自1985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实际上是针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而定的,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中带有共性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其内容涉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投入资本的核算、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核算、成本和费用的核算、销售和利润的核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查账、会计档案、解散与清算等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制度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这样,在这个制度中,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实际上树立了一个不同行业通用的会计规范的范例。这就为后续的会计规范改革,乃至为制定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形式各类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适应,财政部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并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该规定规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以及编制方法,报送的部门和时间以及查证要求。根据这项规定,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按季、按年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一些反映主要资产详细情况和有关利润确认的项目的附表,从而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