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会计准则对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准则对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会计准则对比

[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近几年受到国际会计界的关注,己经引起了较多的讨论。我国的会计准则如何顺应这一趋势,取得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协调,这是我国会计界必须正视并且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进行比较,尤其是对其主要差异及其原因做出客观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应当是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首先对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历程进行大体的介绍,接下来从准则结构体系、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几个方面对两套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尤其侧重差异比较,并详细讨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较小差异或基本相同的准则内容,本文没有进行详细比较,这将在我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比较

第一章

前言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3年成立,并积极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AccoutingStandards,简称IAS)。基于企业及基本市场国际化的潮流,一致性的会计语言将是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促使者。国际会计不仅仅是会计的议题,而是贸易自由化下的重大议题。发展至今,IAS广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例如国际上大多数的资本市场,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都接受依据IAS所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少国家将会计准则制定之重大责任交予IASC,如德国、中国、法国等重量级的大国;美国则是积极参与IAS的制定。由上可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我国是经济起步比较玩的国家,直到1990年12月及1991年4月才先后开放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改革国营事业并吸引外资。为了酵素追赶上国际的脚步,我国采用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People’sRepublicofChina’sGAAP,简称PRC)。由于我国的大陆股票市场同时采用IAS及PRC,所以同一公司会依据两套不同会计准则编制,并其财务报表。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面对同一公司却有两套不同的会计数字的财务报表,究竟应该参考哪套会计制度来做决策,则可能会以内公司产业、股票市场、投资人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两套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加上投资者本身对不同的会计咨询有先天上认知的差距,会使咨询产生不对称,造成市场效率受到相应的影响。

由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展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而制定的,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处在经济转机时期的中国,希望能借助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然而在对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规定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和做法还存在着不一致之处,所以中国为了吸引外资,同时并行两种会计制度:PRC和IAS。

第二章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会计准则产生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只能是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下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也就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异不等于“中国特色”。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以后是漫长的协调过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强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各个领域在分析问题时都会冠以“中国特色”,会计界也不例外。

翻阅当时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学者称“我国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所谓“特色”,笔者认为包括两层意义:跟别人不一样(差异),做的比别人好(出色)。只有二者有交集,即产生良性差异的时候才能称作是“特色”。所以,一直所谓的“我国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只是片面的看到了“特色”中“差异”的概念,而忽视了其中更重要的“出色”的概念。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小川曾指出:“我们在会计准则中所看到的有些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所设计出的,而是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们改掉的”。显然,“中国特色”并不能成为会计准则本土化的借口。随着承诺对外开放资本市场期限的临近,以及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的接轨,我国已不能以“特色”为理由来申请特别处理权,因为既然要选择走国际化之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认可并严格遵循国际化的规则。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会计标准、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发展变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1949年至1977年,照搬前苏联的会计理论阶段—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

这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而前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确有很多经济管理制度方法值得社会主义新中国学习,受我国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会计核算基本照搬前苏联的会计模式,1953年我国引进前苏联的统一会计制度,建立了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为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服务。

2.从1978年至1992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国际化的开端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制度》—与会计国际惯例接轨的初步尝试,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起步。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我党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开放的格局,为了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允许外国的公司和个人在我国开办“三资企业”。但是我国采用的前苏联会计模式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应我国的经济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国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通行的会计模式。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我国从1979年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开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于1983年3月制定和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

3.从1992年至2001年,会计改革全面深化,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

企业会计准则一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1993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并成立了国内专家组和德勤专家组两个咨询小组。1997年6月4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3月、5六月分别颁布了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1998年6月颁布了债务重组、投资、建筑合同、收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1999年6月颁布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2000年4月颁布了或有事项准则。2001年1月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准则。2001年n月颁布了中期财务报告、存货、固定资产准则。从1997年至2001年,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在我国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进一步实现了我国的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4.从2002年至2005年,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大力发展我国会计准则阶段。

随着我国于2001年n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快了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由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工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根据会计事项的特点和会计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规范的会计事项及环境的异同,把我国的会计业务分为四大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5.从2006年至今

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全面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阶段。2006年2月巧日,我国财政部在征求社会会计学者、专家的广泛意见的基础上,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一个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第三节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

我国2006年2月7日出台的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准则的名称如下表:

表1:中国会计准则一览表

准则名称实施日期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非货币性资产投资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资产减值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债务重组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收入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所得税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企业合并2007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算2007年1月1日

……

第三章中国新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比较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比较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是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仁市公司中执行。

1.关于固定资产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上,新的固定资产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处理方式,即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来规范。

2.关于固定资产定义的比较

在固定资产定义方面,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单位价值较高”的界定,采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定义。

3.关于固定资产计量的比较

①在成本构成上,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估计拆卸、搬移费及场地使用费作为成本的一部分。

②对非货币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我国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一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以卜得条件换入固定资产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成本确认。

③对于所有者作为投资投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个规定既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按公允价值确认的规定,又不同于旧会计准则完全按投资者确认的价值入账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采用公允价值,是以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资产交易市场较活跃,公允价值的获得相对容易和可靠为前提的。现阶段从我国实际出发,完全公允价值不太现实,所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资产区别对待,对交换具有一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其他的还是以换出资产的价值加以计量。对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新的会计准则虽然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转回不同处理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采用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完全禁止企业转回资产减值的准备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政策认为调节利润的情况,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个政策是特定经济环境下产生的,隋泽华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改善,对资产转回情况认识的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应该允许实质意思上存在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第二节投资性房产准则的对比

表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的比较

项目IASC中国

投资性房地产所包含的范围

(1)更为具体和明确,包括:为长期资本增值和持有的土地(不包括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短期销售而持有的土地);尚未确定未来用途的土地;主体拥有(或者主体在融资租赁下持有)井在一项或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建筑物;准备在一项或多项经营租赁下租出的空置建筑物

(2)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有:意图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或者为销售而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自用房地产;为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而正在建造或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融资租赁下出租给另一主体的房地产(1)准则所规范的范围包括:已出租的、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2)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则比国际会计准则小,仅有两项: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企业可以选择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程式,同时要求所有主体为计量目的(如男主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者为披露目65(如果主体采用成本模式)而确定投资倡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我国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否则必须采用成本模式。准则并未要求所有企业都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第五章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协调问题

第一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结及原因分析

不同的环境因素导致不同的会计模式,历史过程之演变会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因而会计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比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目的是更好地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为此,需要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说来,世界各国会计及会计准则的形成,决定于有关会计所处的环境,即会计环境。所谓会计环境,就是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社会经济环境造就出适合于该环境的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就是环境内各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直接影响,这个规律套用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上也同样适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虽然有多国参与,但不可否认的是,英、美等发达国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环境因素也大部分是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所有在下文中有关差异原因分析中对会计环境的比较,主要是我国会计环境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比较。本文认为,形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会计环境因素:

1.文化因素

我国的文化主张集体主义,强调奉献,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中国传统三纲五常思想影响,因而权利距离较大,受中庸哲学思想影响,凡事以稳妥为重,怕担风险,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而美国的文化环境却与我国截然不同:主张个人主义,权利距离较小,主张人人平等;对不确定因素反应较弱。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会计上,就表现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强调统一性,会计准则由权威的政府机构来制定,并强制统一实施;美国则注重灵活性,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作用,准则由政府授权民间机构制定;我国的会计工作对不确定的未来事项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方法进行核算,而美国的处理方法则更为乐观,比较容易采取激进、冒险的方法,谨慎程度较低;在信息披露上,我国趋于保密,没有形成主动披露的意识,而美国则非常注重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

2.法律制度因素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法制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各国都有不同的法律制度,而且法律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制约经济行为和会计实务的。由于不同国家法律制度不同,导致它们的会计制度有差别,法律制度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因素之一。法律环境决定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和会计信息揭示的范围。

首先,就法律体系而言,我国法律类似于大陆法系,英美等国家则属于英美法系。这两种法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第一,在法律结构上,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一般都包括基本原则和准则,从内容到体系包罗万象,自成一体,形式比较完整,条款比较原则,而英美法系的法律结构一般是由许多形式不同,来源不一的法律集合而成的;第二,从内容上看,大陆法系的条文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其法规具有成文的特点,英美法系注重对具体问题的规定,注重经验,允许援引判例;第三,从法律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制来看,大陆法系往往借助于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处于国家详尽而完备的法律管制之下,企业的自主权受到限制,英美法系对经济活动比较系统、灵活,经济活动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进行。法律体系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差异。英美国家法律对会计规定较少,会计准则通常由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来制定,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注重会计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处理程序和方法;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制定,并且以会计法规形式,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其次,法律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实施也有影响。我国当前的法制尚不健全,法制意识仍普遍淡薄,在会计工作中表现为不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定,会计信息失真。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干扰了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经济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后者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在西方经济制度下的会计体系,自然要服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从会计目标的确立、会计准则的制定到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政策的确定等,都应从保护业主和投资人私人财富出发,尽可能满足社会商业活动需要,并充分显示出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下,会计体系必须以维护以国有资产为象征的社会大众利益为前提。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种准则上,就有很多例证。比如,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时,我国准则就要考虑到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第二节制定模式不同对会计准则差异的影响

世界会计准则模式的分类可以分为英美准则模式和欧洲大陆准则模式。国际会计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比较研究不同准则模式之间的优劣以及每一种会计准则模式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背景因素,从而有利于各个国家正确选择自己的会计准则模式的方向,决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未来。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自己的准则制定时,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

中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有参考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但仍以中国的文化、经济、法律、市场等因素为考量。诸如,“短期投资之权益证券”在中国大陆会计准则中要求按照成本与市价谁低计量,虽然成本与市价谁低较客观、明确,符合会计保守稳健的原则,但也存在着显著的不一致性(对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确认为损失;而对于高于成本的部分,则不确认为收益)。我国的考量在于:一是采用成本与市价谁低计价比较稳健;二是我国资产普遍存在着高估现象,采用成本与市价谁低计价,可避免短期投资高估;三在中国,证券市场尚不健全,短期投资用市价计价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短期投资末时的真正价值。

2.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

从西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历史发展来看,会计制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会计准则完全由市场力量来提供,称其为自发性模式;会计准则以法律的形式制订下来,称为政府管制模式;协作主义式和合作主义式介于自由主义式、立法主义式之间,再加上职业团体的不同程度参与,形成民间职业团体模式。

自发性模式。自发性模式主要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前的美国和稍后的其他英语国家,财务报表编制者自发地根据其自身的需要设计自身会计准则的模式。它的主要表现为会计惯例,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这种模式对主体会计政策的选择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管理者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能够较为从容地不断实践或创造新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来处理新的、更为复杂的经济交易和事项。但是,这种模式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唯一,各主体的财务信息揭示大不相同。实践证明此模式并不可行。

政府管制模式。政府管制模式是指政府或政府部门通过立法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政府通过政府财政经济部门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拥有直接干预权。从这些模式国家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导向等拥有较强的干预权,比较强调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作用。

民间职业团体模式。民间职业团体模式基本特征是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来制定会计准则。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会计准则,从本质上说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执业标准。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拥有制定会计报表编制的会计程序和报表格式方面的立法权,于1938年确立由会计职业界以民间机构的方式来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和惯例的政策。准则制定活动的全部,是从现行众多的会计惯例中确认和描述“最佳”惯例,试图推荐任何在目前实践中尚不普遍使用的新会计程序,只是对己有的会计惯例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不是很成功。APB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在CAP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其研究成果通常以两种方式发表:会计研究文告或APB公报。普遍适用于会计原则的基本假设和广义会计原则。APB在其存续期内的运作机制和方法方面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三个方面:修订起草程序,成立规划委员会,提高监管工作效率等。

第四章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建议

国际会计主要领域为国际间交易之会计处理、不同国家间会计准则之比较、世界性会计准则多样化之调和,以及全球营运管理与控制之会计咨询系统等,而其中最受国际间重视并且为各国相关部门与阶层之认识关心的议题为国际会计准则调和化问题。调和化为各国会计准则经由协商后,所达成某种程度之一致性,不同国家可依协议所容许差异范围,订定其会计衡量方法与揭露原则用以编制财务报表。这个调和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繁复的程序,其所强盗为运用高度之协商技巧、寻求广泛之共识,与相互间所展现的耐心及包容力,因为,调和化必须衡量各个不同国家间之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教育等环境因素等差异问题,而并非基于某一单一国家之会计理念和模式所能达成。

第一节与中国会计环境相适应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为目标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会计准则的环境适用性非常重要。所以,我国新会计准则不能为趋同而趋同,不能超前于我国会计环境,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能够便于会计实务理解、掌握和应用,起到推动会计实务趋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可比性的初衷。目前,IFRS在国际之间的会计协调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IFRS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谋求后发优势。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环境相适应始终是首要原则和目标,趋同也不是简单的靠拢,要追求神似,并应把握好趋同的实际效果。

第二节加强国际趋同的事前协调

我国应积极关注IASB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等机构的最新动态,认真分析IASB的项目计划和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准则,财政部应制定相应的事前协调计划和措施。对于趋同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所产生的一些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反映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努力寻求互动多赢的解决方案,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较多地体现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对具体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节加强与区域组织和国家间合作

积极与我国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例如,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准则制定机构间的沟通和合作,对IASB和IFRS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使IFRS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积极争取准则制定的发言权,打破目前利益博弈格局。会计准则制定和趋同工作中,我国应积极开展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各国政府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加强协作,增进沟通,争取各国政府或组织对我国新准则的等效认可机制,求得多赢。

第四节调整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准则执行机制

全面梳理与新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需要修改的法律法规,财政部应建议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修订,使得新准则与法律、法规能相互协调,确保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例如所得税会计处理和油田弃置义务相关法规。虽然税法和会计是分离的,但税法规定还是会影响到递延所得税的确认等会计处理。因此,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尽快修订并下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从对利润表项目的认定调整为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计税基础的认定,明确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价值等变动的所得税计税基础等操作细则;鉴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会造成利润波动幅度较大,建议允许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益)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不作为稽征所得税的基数。就弃置义务建议尽快颁布《国家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等环保法规,明确有关废弃处置义务及环境恢复标准。

第五章结论

通过本文的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四方面的结论:第一,新会计准则后,从整体架构、内涵和具体条文规定方面来看,中国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第二,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制定的,体现的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益,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深远:一方面会带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等好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变迁成本,而且短期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实务趋同效果将比较差,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短期内对会计实务国际趋同推动作用不大;第三,新会计准则执行问题主要是由于会计环境差异、准则制定质量等因素造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实务趋同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第四,我国应制定重点突出、部署有序、实事求是的国际趋同战略,一方面推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提高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完善配套和执行机制,推动会计实务的国际趋同;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趋同,增强中国在国际准则制定博弈中的实力,使体现转轨加新兴经济环境的会计准则能为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纳,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有利位置。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会计实务国际趋同的研究不限于本文所述的这些方面,本文只是一孔之见;同时因能力、时间和篇幅所限,对有些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或深入,比如新准则对企业的具体影响方面的探讨。诸多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的改进和进行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