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盈余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实施盈余管理主要有六种动因,两大类方法。其本身具有四个特点。可以通过加强研究合理规范来去弊存利。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动因方法特点
Abstract:Earningsmanagementmeanstocontroloradjusttheinformationofthefinancial
incomeinthereportinordertomaximizetheinterest.Theaimsaretoobtaintheprivatebenefit.Mainlytherearesixkindsofmotivations,twotypesofmethodstoreachthepurposeofEarningmanagement.Ithasfourcharacteristics.Wecanstressitsreasonablestudytokeepadvantagesinsteadofdisadvantages.
KeyWords:EarningsManagementMeaningMotivationsMeasuresCharacteristic
盈余管理研究在国外会计学界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它也刚刚开始凸现。对于这样一个毁誉参半、人喜人忧的新问题,笔者试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盈余管理,至今并无定论。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PaulM.HealyandJamesM.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使为了误导股东对公司潜在经济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报告的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的判断过程.WilliamJ.Bruns,KennethA.Merchant认为:盈余管理包括会计操纵和经营操纵两个层面。在会计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构造业务交易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作出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目前我国普遍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或为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条件
1.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实施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管理当局完成委托契约;二是筹资目的,达到上市或配股的要求;三是合理避税;四是获取政治成本,使企业通过面临的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五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六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2.盈余管理的条件:委托契约的不完全性(人们的认识水平,成本的约束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制度的空缺,可选择空间较大),信息的不对称性,现行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固有缺陷(如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重要性和稳健性原则应用,会计估计的大量存在等)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但又不仅限于会计方法。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会计政策选择下的盈余管理方法。
短期方法主要是操纵应计项目.在会计准则的范围之内,企业管理当局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选择和判断去影响或改变财务报告。首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会计中的地位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是不可动摇的,这就产生了很多待摊预提项目和应计项目,常见的应计项目有摊销费用,应收账款变动,存货变动,应付项目变动等.管理者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高利润,也可采用相反的方法来调低利润。其次,管理当局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未来经济事项必须作出判断,例如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残值,养老、退休金、递延税款以及坏账损失等,即使对于同类经济业务,也必须在公认的会计方法中选择其中一种处理方法,如折旧方法中的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折旧法,发出存货计价中的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这些不同的判断和方法都会导致不同的会计盈余.
长期盈余管理主要是调整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只要企业始终遵循这一要求,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使用价值并不会受到会计政策最初选择的实质性影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时,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由于在会计实务中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作法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因而一些企业便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一般采取追溯调整法来进行会计处理,对企业盈余的影响一般都不止变更当年,因此很少被用于年度(短期盈余管理),而是作为长期盈余管理的手段。2.生产经营及关联交易的调节。
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对盈余结果的考虑,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不同的安排,如存货水平及其采购和发出的时间安排,应收账款的管理,固定资产的购入等都会对会计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关联方之间的控制关系,更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如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剥离企业的一部分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公司可以通过注入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转移好的经营项目和利润等非公平交易,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短期内迅速提高,重组绩效迅速释放。又如有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秘密控制某个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但该公司在法律形式上并不具备成为其子公司的条件,而不必纳入合并报表,此时,隐蔽性就更强。
四.盈余管理的特点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会计盈余,以及影响盈余的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一般的,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的时点的控制则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
3.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获取私人利益(尤其是管理当局的利益).
4.盈余管理从静态角度说并不会改变企业的实际盈利.无论是短期或长期盈余管理的方法只是改变盈利的时间分布,并不能创造盈利.而运用关联交易等方法只是将盈利从生产经营的一个环节转移到另一个环节,或从企业的一个分公司转移到另一个分公司,始终没有另外创造价值.所以盈余管理只改变了盈余在企业内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实际盈利水平.
五.如何评价盈余管理的利弊
1.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降低契约成本: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订约成本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但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订立的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行为灵活地面对突发事件,从而较好地克服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提高企业价值。其次是激励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面对市场风险和企业特有风险。在以净利润作为报酬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由于不可控的市场风险而使管理者承担了报酬风险,例如,一项新的会计政策的颁布降低了净利润,就可能会减少管理者的报酬,而且与投资者相比,管理者无法通过为多家不同的企业工作来分散其报酬风险。盈余管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不可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报酬风险,激励管理者采取更好的策略和行动,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次是稳定股价。证券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使得股票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价值.有时甚至表现出逆向性。稳定股价是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对于一个盈利状况良好,运行稳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偶然事件的不良影响,不明真相的市场可能会做出相反的反映,造成股价下跌。管理者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达到消除不利影响,稳定股价的目的,避免股东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传递内部信息。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管理者经常可获得一些独有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者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多的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当企业未经管理前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时,就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在这两种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合理调整利润,更好地把内部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2.盈余管理的弊端。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也很明显。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否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对其予以合理规范,达到去弊存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atriciaM.DechowandDonglasJ.Skinner.EarningsManagement:ReconcilingtheViews
ofAccountingAcademics,Practioners,andRegulators[J].AccountingHorizons,2000,14,(2)
2.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斯考特(WilliamR·Scott)著
3、简立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财会研究,200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