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算化系统调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和报表处理,这给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当发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需要在财务软件系统中进行有关账务调整时,却显得比手工处理还麻烦,许多财会人员也莫衷一是。如何在财务软件中进行跨年度账项调整,企业的做法不一,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在财务软件系统内不作处理,而是将系统生成的报表导出,再用Excel直接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并在工作底稿中对有关事项加以说明。
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认为系统内年结月结后都不宜进行任何处理。由于这种处理方法在财务软件系统内无任何调整处理,系统实际上起到的是日常业务凭证录入汇总的作用;而调整实际上是通过手工来完成。这样,一套完整的业务被分割为手工和电脑两块处理,当调整分录不仅限于利润分配业务时,在报表工作底稿上记录复杂的调整业务,不便于以后查询。
第二种,在上年年末未进行年结之前先备份一套账套文件、再将原账套进行年结后用于下年的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当有调整事项发生时,将全部调整凭证录入备份账套内,生成调整后的报表,再进行年结,然后在该次年结后生成的新账套内,导入下年凭证、继续下年以后月份的工作。
这种方法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视同报表当期的会计事项处理,保持账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但这种方法与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相冲突,而且多次年结保留多个账套,存在故意更改会计信息的可能。并且当下年新增会计科目及核算项目数量较大时,导入凭证时会反复碰到因科目、项目不存在而无法导入的情况;为保持两个账套内科目、项目的一致,也需要较多的人工输入。
第三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凭证录入下年使用的账套内,同时修改系统自动生成报表的计算公式,以原有报表取数公式加上手工计算的调整数,调整年初数或上年数。
这种方法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工作量也小,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囿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将上年实际经营情况在本年反映,但如果调整事项涉及的业务范围比较广、金额较大,依据上年账务科目做的一些分析将不准确。虽然报表主要项目调整后符合上年实际,但用于专项分析的明细项目难以同时调整。
综合考虑会计信息连贯性和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应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当调整的金额较大时,应同时使用第二种方法将账务处理还原为业务当期,以利于内部分析。下面以实例说明。
例2002年底A企业总资产规模5000万元,应收账款1400万元,存货中发出商品400万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发现“发出商品”科目反映的商品已送交其重要大客户,销售合同约定销售额(含税)为500万元,定金为合同销售金额的40%并已收到,A企业向客户开具收据并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反映200万元。
分析:这是一项销售业务,企业因货款未完全收到,不愿提前缴纳增值税而未确认销售收入。审计发现后,企业同意将该笔收入如实反映。
部分调整分录为: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00万
贷:发出商品400万
(2)借:应收账款500万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27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3万
(3)借:其他应付款200万
贷:应收账款200万
所得税等的调整分录略。
调整涉及的报表项目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等。因该业务金额较大,如果依据明细账数据进行应收款账龄、存货周转率等的分析则受到较大影响。
假设A企业销售没有季节性,被调整的500万元收入的业务均匀分布于全年各月,2002年原报表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原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1200万元。则依据原报表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5000/1200)=4.16次,调整后的真实应收账款周转率=(5000+427)/(1200+500/2)=3.74次,两者相差0.42次,即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相差10天。
假设2003年A公司改变销售政策,销售收入仍然是5000万元,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降低至1100万元,则实际应收账款周转率25000/1100=4.54次,但因调整事项记录在2003年,年初数被调增500万元,则依据报表数据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5000/(1100+500/2)=4.02次。与实际数相差0.52次,相当于虚增应收账款天数10天,依据这样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比如本例中有效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的销售政策就会被否定。所以为保证内部分析需要,应同时使用第二、第三种调整方法,分别保存不同的数据。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源在于,目前的财务核算系统与财务分析系统是同一个系统,不能按分析需要调整历史数据。只有当具有数据采集、转换、调整功能的专用分析系统普及的时候,财务核算系统才能做到“一套账”、严格地执行日清月结。